语文“慢”教学摭谈

2014-03-12 05:13
语文天地 2014年11期
关键词:长征细节课文

江 锋

“慢”教学,不是缓慢地安排教学进度,也不是学生放缓学习进度,实际上它并非指时间的“快与慢”,而是一种抽象的心态。“慢”是循序渐进的“慢”,这样的“慢”可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夯实学习基础。有节奏、有计划地“教”与“学”,可以给学生理解、掌握、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深挖教材,讲求难易次第

尽管语文教学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教学实践,但这并非是将教学活动局限于书本,照本宣科地实施教学,也不是采取教材“权威论”,将教材知识原原本本地、机械化地灌输给学生。知识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需要知识内化的时间,才能理解更高层次的知识。无视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就会被架空,脱离实际。因此,教师要敢于对教材进行“二度”编排,使其贴近学生的心理诉求。

1.纵向组元

“单元”是苏教版教材的重要特色,它打破了传统的单篇文章独立成章的模式,将零散的知识点聚合起来,将类型相近、题材相似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各“单元”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勾连、互为补充,使全册教材的知识网呈现纵向递进。在每个“单元”中,也采取“纵向”方式安排课文的难易程度,为学习创设一个适当的坡度,使学生阶梯提升能力。但教材很难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步。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思维变化,对教学次序可适度优化。

如八年级的教材,首个单元的主题为“长征”,课文依次为:其一,《七律·长征》;其二,《长征组歌》;其三,老山界;其四,草;其五,《长征》节选。开篇的《七律·长征》为律诗,学生乍遇这种难度的诗词,往往因知识储备不足,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而《老山界》作为讲述红军攀越老山界的记叙文,从难度来讲略低,易于理解。紧接着,安排小说《草》,其主要表现了周副主席在长征中关心战士的高尚人格,从理解角度来讲,比《老山界》更为递进一层。随后安排《长征》节选,从体裁来讲,较前两篇课文更进一层,这是一篇影视文学剧本的节选;从内容来讲,它延续了前两篇课文的长征题材,利于学生接受。通过这三篇文章学习的积淀,再领会《七律·长征》和《长征组歌》,学生既有了对长征背景的了解,又有了文学知识的积淀,学习自然水到渠成,教学效果显现出来。

2.螺旋上升

知识的习得并非一路坦途,而是螺旋上升的。在相对紧凑的教学活动之后,要留给学生梳理知识点和思考问题的空间。因此,教学安排要张弛有度,松紧适宜。如以上提到的这一单元的教学顺序中,将前面几篇课文作为铺垫,可加快教学节奏。而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适当放缓节奏,精讲、细讲,突出其在整个单元中的重点地位,加深理解。在其后安排《长征组歌》,难度略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学习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便于巩固知识。

二、格物致知,精化教学细节

格物致知,是用严谨的态度,去探究教学活动的各个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知识会渐渐被忘却,大浪淘沙之后,留在学生心中的,往往是学习中的感觉与细节,某个眼神、某个动作,甚至某个词、某句话。因此,教师应该精化教学,细心地雕琢每个环节,优化内容,控制教学高潮,带给学生阅读享受与惊喜。

1.打磨细节

课文中的经典细节,单纯地用文字来表达,似乎稍显单调,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如果运用一些手段,对细节精心打磨,则会呈现出立体化的感觉,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七律·长征》中,作者描写了红军坚忍不拔的壮志,展现了恢宏的气势。但仅仅通过文字,学生很难体会“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艰辛与危险,也无法单凭想象去体会崇山峻岭的景致。为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可将课堂移至郊外,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徒步效游,感受红军长征之艰辛,体会在山林间徒步的困难,将抽象的细节变得具体生动。通过这种互动学习,打磨教学细节,增强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巧用智慧

教学需要智慧。每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和运用的教学手段,少不了教师的精心设计。但光有“设计”尚且不足。思维是变化无常的,根本无法预估,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都可能在动态中生成。对此,教师需要运用智慧去解决突发状况,一旦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之想法”,教师则需要顺势转舵。如《陋室铭》,主题展现的是作者悠闲的心态,描述了乡间的美景。学生们用了“优美”一词来表达自身体会,教师可借题发挥,用“幽美”一词作为总结,重点落在“幽”字上。对此,学生们必然不解,因为“幽美”二字不成词。此时,教师可以悉心引导,启发学生感受“幽”字的含义,学生联想到课文中描写的乡间安静清雅的景致,便理解了“幽”字的妙解,反而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

三、适度留白,启发学生静思

“教”与“学”是相互制衡的两个力,“教”的多,重灌输,“学”必有惰性;相反,“教”如果适当留有空白,则“学”必生疑,疑多则主动探究。故而,“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而“学”的目的是为了“自学”。留白之技艺,在于体会“寻找答案”的乐趣。

1.教学留白

课文虽为教学工具,但终究是艺术创作的成果。在教学时,需要给学生留出思考之“白”,营造一种穿梭于“虚实”之间的氛围。如上文提到的《陋室铭》,教师将词意、句意客观地进行讲解,而对于课文所表达的“不求闻达于天下,但求安贫乐道之情趣”思想并不直接灌输,做到充分留白,启发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课文的“过度解读”,预防了教师将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强加于学生,另一方面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究,在阅读中领悟人生至理。

2.以问代教

问,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强迫对方思考的行为,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仍以《陋室铭》为例,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作者为何将百姓称为‘白丁’,有意歧视平民吗?”再如“文章因何以‘陋室铭’为题?”以激发学生主动质疑。学生于思考之中,必熟读课文为先,以备探寻答案,甚至翻查工具书,以获取合理地解释。此即“提问”教学之目的,让学生充满质疑,因而能够主动地思考其因,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了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在上述过程中,使知识迅速内化,实现“以问代教”的新方式。

“慢”教学,是一种养成型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不局限于教材的束缚,科学性地、逻辑性地安排教学次第。教师以教学品质为重,以教学深度为尺,捕捉细节,奠定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能力。少灌输、多启发,虚实相结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挖掘探究学习的潜力,加速知识的内化。可见,“慢”教学是一种看似“慢”,实则“快”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长征细节课文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背课文的小偷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背课文
细节取胜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