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花腰彝民间剪纸艺术现状调查及思考

2014-03-12 02:14:21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石屏县峨山剪纸作品

(玉溪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花腰彝是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石屏县和峨山县,因这些地方彝族女子服饰上均绣有美丽的花腰带,花腰彝因此得名。由于花腰彝的存在,滇中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艺术概念。滇中大地与滇中女人,都以各自的美丽讲述着彼此,而花腰彝剪纸无疑是这种讲述中最为浪漫的音符。

花腰彝剪纸在精妙的艺术勾勒中诠释着花腰彝族人内心对生活的诉求与向往。或许这种随心适性的自由表达已经不能仅仅理解为泛众美学,甚至可以说它是每一个滇中女人自出机杼的艺术创作。花腰彝地区的彝族常以挑花绣朵作为女子心灵手巧和聪明能干的标准。然而截至目前,形象生动的剪纸艺术对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的底样起着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近年来滇中花腰彝民间剪纸文化正在逐步萎缩,美丽的艺术讲述似乎成为了一种让人缅怀的存在。为此,笔者以峨山县和石屏县为对象,对滇中花腰彝民间剪纸艺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做些调查与思考。

一、滇中花腰彝民间剪纸现状

剪纸艺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门类,早在隋唐时期,剪纸就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很灿烂的一部分。唐代的《采胜》诗生动演绎了唐代佳人优雅的剪纸动作和剪出花鸟虫草的美丽效果。

目前,峨山和石屏都已将花腰彝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来进行保护与传承,相应地进行了项目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峨山小街街道棚租村花腰彝服饰文化于2009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又被列为云南省“土风计划”项目。这些举措,其意在于保护和传承花腰彝的服饰剪纸、画框剪纸和花腰彝服饰刺绣艺术。但是,问题的另一面却是:由于花腰彝剪纸图案复杂,剪纸技艺要求较高,前来学习的人不多,愿意坚持下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民间剪纸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从现有情况看,滇中花腰彝民间剪纸主要以传统的服饰剪纸为主,民间剪纸艺人年岁偏高,其传承及发展模式还是以家庭作坊为主,剪纸作品产量销量都很少,常常不能满足人们购买的需要,其他可用于家庭居室环境装饰、宗教祭祀等活动使用的剪纸作品就更少。

二、花腰彝剪纸艺术发展瓶颈

花腰彝民间剪纸类别与图案不够丰富 郑板桥认为艺术应该体现删繁就简及标新立异的艺术格调。删繁就简,是强调任何艺术都有一个基本格调。无论是空间艺术、形象艺术、色彩艺术、线条艺术、动作艺术、声音艺术,还是本文探讨的剪纸艺术,势必都要在一定的艺术范畴里确证自我的格调。标新立异,是艺术表达用独特性来呼唤多样性。一门艺术能走多远,主要就要看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删繁就简和标新立异的结合。花腰彝民间剪纸如果能在艺术表达中不断丰富,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成为一门具有自我体系的更成熟的艺术形式,那么就能够更好地突破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瓶颈——剪纸的种类资源挖掘不够,图案也不够丰富。一般而言,剪纸艺术应该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手法多样化、主题多样化、搭配多样化、用途多样化、商品多样化,甚至精品多样化)的形态,其本身才可以演绎属于自己的繁荣。石屏县和峨山县的花腰彝民间剪纸,几乎都在服饰刺绣的底样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花腰彝民间剪纸主要使用在其服饰上,服饰剪纸图案又主要以花式图案为主。虽然除了服饰剪纸以外也出现了少量用于家庭居室环境装饰用的镜框剪纸,但它多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图案及少量的花卉为主。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以石屏和峨山为代表的滇中花腰彝民间剪纸存在类别单一、图案不够丰富、缺乏艺术创新等问题。多数民间艺人剪纸的种类单一。

花腰彝民间剪纸艺人屈指可数,传承方式单一 花腰彝剪纸作为优雅的艺术存在,现在对其执着眷恋的人们在日益增多,但从事这门技艺的艺人却在逐渐减少。以石屏县为例,从事花腰彝剪纸的民间艺人主要分布在龙武镇和哨冲镇,其中龙武镇约有12名,哨冲镇约有10人,较为有名的是被誉为“民间艺术传承人”、红河州“优秀传承人”的哨冲镇莫测甸村村民普青华,还有石屏县龙武镇麻栗树村村民余文保。余文保一直从事彝族毕摩祭祀活动,他能根据不同的祭祀活动需要,采用多种颜色的彩纸剪成各种图案,并使之代表不同的意义。就传承方式而言,龙武镇和哨冲镇的民间剪纸以家庭传承为主,峨山民间剪纸艺人在家庭内部的技艺传承中增加了师徒方式。这些模式虽有一定的作用,但能量却很有限,因为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方式最终必然随着老艺人的故去而使艺术走向衰亡。为此,社会应该给予花腰彝剪纸艺术及其艺人更多关注,并竭力创造艺术传承的丰富路径,虽然这种努力会很艰辛,但是却时不我待。

花腰彝民间剪纸产业化效能低 峨山和石屏境内的花腰彝民间剪纸作品以服饰剪纸为主,部分应有与镜框及各种生活用品的装饰,又应有于人们的丧事祭祀活动、超度等活动中。花腰彝民间剪纸获得生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些传统习俗活动,艺术商品化几乎很难看到,只有少量的服饰剪纸成品可以销售给同村人们缝制服饰。加之多数民间剪纸艺人主要从事生产劳动,他们一般是在农闲或阴天不能劳作时才能在家制作剪纸成品,所以制作一套花腰彝服饰剪纸成品或者镜框花剪纸成品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导致剪纸成品数量少。即使有购买者慕名而来,艺人们也很难随时满足客人的需要。因此,峨山县和石屏县花腰彝民间剪纸成品销售方式都以家庭自销为主,目前尚无足够的民间剪纸艺人及传承人创作一定数量、类别丰富的剪纸作品出售。

花腰彝民间剪纸艺术缺乏“政策关怀” 花腰彝民间剪纸艺术虽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关注并得到支持,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石屏县龙武镇和哨冲镇甚至没有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和传承这门技艺。在面对人类文化遗产时,个人的艺术很难成为拯救艺术的决定性力量。一种艺术样式的生成是民间力量的浮力效果,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到最后式微,其拯救的过程势必要借力政府行为。当然,一旦艺术需要这种借力,也就说明其已经处在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三、花腰彝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滇中花腰彝民间剪纸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携着思考行走。首先,政府要关注花腰彝民间剪纸艺人的生存状况,提高民间艺人的文化程度和艺术修养,积极培养新的传承人,引导传统花腰彝民间剪纸艺术创新,提高花腰彝民间剪纸的保护意识,多渠道、深层次开拓花腰彝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其次,花腰彝剪纸艺术可以考虑走商业化生存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艺术传承只靠外部力量是很难真正走远的,最好的传承就是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花腰彝剪纸艺术一定要打破陈旧的观念,在产业化的效能里真正拓展自身的商业化生存空间。花腰彝剪纸作为相对不是很成熟的艺术存在,在艺术性上要演绎高度,在丰富性上要开辟广度。花腰彝剪纸应该呼唤更为丰富的表达形式,而不是把剪纸艺术的丰富内涵简单的理解成某几种单调的剪纸作品。不为美丽设限,美丽才会无限。剪纸艺术的道路不是越走越窄,而是要越走越感受到艺术探索的无边无际。这在艺术上叫突破,在勇气上叫发展,在命运上叫自救。

总之,目前的花腰彝民间剪纸艺术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较薄弱,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滇中本土化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花腰彝剪纸作为中国古老纸文明形态中的精彩部分,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形态,它的意义不只属于滇中大地,它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美学记忆。

参考文献:

[1]峨山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峨山彝族一甲子[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石屏县峨山剪纸作品
石屏县档案馆举办沪滇扶贫协作成就展
云南档案(2022年2期)2022-11-22 01:46:28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江西教育(2022年32期)2022-10-17 09:03:42
有眼无珠
有眼无珠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4:54
季玉兰剪纸作品
吐鲁番(2021年4期)2021-04-21 08:17:20
峨山县总工会:召开八大群体入会推进会
时代风采(2019年12期)2020-01-13 05:38:24
峨山县总工会:开展妇女维权宣传月活动
时代风采(2019年4期)2019-12-14 15:40:48
石屏县总工会:开展俏花腰职工健身操培训
时代风采(2019年5期)2019-12-13 09:30:48
石屏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