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字其性情也:文言虚词谈

2014-03-12 02:10朱友河
语文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虚词杜甫李白

朱友河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虚词一乖,判于燕越”。虚词所表现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情,虚灵而又不可或缺。换句话说,细细体察虚词则可能是体悟作者性情的切入口。

一、抓住虚词揣摩情感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神态就是作者要表现的志趣。“诗言志”,志是诗人要传递的情感。意趣与情感毕竟不是实在的事物,仅用实字是没法凸显那委婉而细腻的感情的。

《将进酒》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重点抓住几个句子中的虚词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本堂课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也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文的好方法。

“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虚词“必”含金量很高。必:一定。背后的隐含意义是现在没被任用,但终有一天一定会有用武之地。李白的自信和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怀才不遇又渴望济世的复杂情感,通过这一字传递出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也是个虚词,当暂且讲,表面上是及时行乐,其实是无奈之举。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但:只。点拨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只愿长醉不再醒来,这是他的真实心理吗?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特别是长安几年的遭遇,学生找到了理解此句的切口,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细细研读古诗文,不乏使用虚词的大家。

杜甫《滕王阁子》中的“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一句,前句写墙外,后句写阁中,墙外景色依旧,还是当初的“竹色”;而阁中却不见当年的热闹,只有阵阵松声自响。一个“自”字,暗示了景色虽然依旧,可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松声虽然是往日的松声,但楼阁已虚,不见当年听松的游客。经过两个虚词“犹”、“自”的点染,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流溢而出。试把这两句改为“古墙映竹色,虚阁响松声”,成了对客观现象的简单陈述,读来还会有伤今怀古的深沉吗?

再如《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虚词“自”以及“空”的运用,将自然美景同失落怅惘的情感对立起来,抒情效果极为突出。

杜甫在世道纷乱的时候“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可是物终究是无情之物,所以常用一个“自”字来表现“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而不能累无情之物”,而用“自”在的无情之物反衬,就更能写出不能“自”在的有情之人的悲苦。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中连用两个“自”。落花流水,诗人无心欣赏,“自”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愁闷之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使用“渐欲”、“才能”两组虚字。“渐欲”显得繁花纷纷扑面而至,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出春草初生使得诗人有一种欣喜和爱怜的心情。如果把它改为“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读者还能体会到多少诗人心里的感觉呢?

在揣摩虚词时可用删除比较法。把句子中的虚词删掉后与原句比较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虚词诗眼的辨识有一定规律,从词性上看,以副词居多;从句子成分看,以作状语居多;从位置看,五言诗以第三字居多,七言诗以第五字居多;从用意看,以间接抒情居多。

二、常用虚词举例

1.但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杜甫《兵车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惟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又

南城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陆游《十二月十二日梦游沈氏园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在鉴赏古诗词时,如遇到以上几个虚词,最好认真地咀嚼一番,相信会大有收获。

三、文言虚词的高考复习导向

最近几年的高考也开始注重考查对虚词的鉴赏了。如: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即妻子生日。

问: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006年江苏卷)

此题的第二问就是考查虚词的鉴赏,这个“又”字就是一个诗眼。它虽然是一个普通的虚词,表意却十分丰富。它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除了“去岁”,在这之前的无数的“今辰”,他都只能在“天涯”“相望”,饱含了无限的苦愁与无奈。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感情借此虚词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再如:

定林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2010年浙江卷)

简析:最后一联中“非”、“亦”两个虚词是理解此联的切口。

参考答案:诗人罢官后,寄情山水,认为只要超脱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猜你喜欢
虚词杜甫李白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杜甫与五柳鱼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倒下的那一刻
杜甫的维稳观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