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柳红, 凌 颖, 高会军, 刘伟俊,庞文驹
(1.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玉林师范学院 院办,广西 玉林 53700)
村落原生态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自南丹拉者村“演武节”活动的调研与思考
□沈柳红1, 凌 颖1, 高会军1, 刘伟俊1,庞文驹2
(1.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玉林师范学院 院办,广西 玉林 53700)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广西南丹拉者村的“演武节”为研究对象,对该村落的原生态体育文化进行解读. 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村落原生态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村民体育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在遵循生态平衡原则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原生态体育,构建体育文化长廊,保护其生存的原生态文化,最终实现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村落;原生态体育;演武节
农村是原生态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域,在村落族群活动中,存在着很多濒临失传的原生态体育活动,这部分被边缘化和陌生化了的原生态体育文化往往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奇特而又罕见的“小众文化”或“微众文化”,一时还难以吸引大众的眼球,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彰显这种文化品性、传播文化内涵、体现文化价值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于是课题组成员利用当地节假日以及举行重要活动时,对南丹拉者村进行了两次时间长短不一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参与性观察的小样本量的深入访谈,获得翔实的调查资料,以此来研究这类孤立、罕见、奇特的体育文化,挽救快要被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娱乐所湮灭的原生态体育于危难[1].
“原生态”一词由生物学领域引申而来,所谓“原生态”是生物学中“原生物”与“生态”两个概念的整合.真正的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活态、古老”的文化,与其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浑然一体,存在并传承于这一特定地域人们的生活或劳作之中,又叫作“有根”文化.其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或族群在生存或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源发性和独特性的体育文化形态,具体表现为人类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对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变化与影响[2].广西南丹县芒场镇拉者村黑泥屯,地处桂西北,因在嘉庆年间抗倭有功,嘉庆帝允许当地民众习武自卫,先民们为谢皇恩,在黄帝出生日“三月三”这天,同一宗族的黄姓壮族村民便自发地汇集在一起,开展祭祀祖先、保家卫国的“演武”活动.活动中的原生态体育表演意趣盎然,别具原生态民俗风情.如“背篓球”是当地男女都喜爱的活动,背篓原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通工具,后来生活在红水河边的少数民族姑娘经常背着背篓装上换洗的衣裳来到红水河边洗衣荡发、嬉水作乐,村里小伙子们则趁机觅偶寻伴,纷纷将用野鸡毛制成的锦球投入到自己的意中人背篓中,于是青年男女躲躲闪闪、你追我赶,好不热闹.后来,这项游戏活动经人们整理成一项民族体育运动.还有“打火轮”、“斗牛斗”、“木老虎”等诸多活动,都是由人们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的最原始状态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们都具有典型的乡土性、草根生和生活性特点,成为最原始、最本真的的民间体育文化.
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也构成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交叉冲突,在封闭弱势的文化结构中,民族体育文化的多重群体联系构成体育文化交叉冲突的多重性,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承载的“旧”功能与主体的“新”需求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这样,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会被打破[3].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下,我国参加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数逐渐减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边缘化趋势日益明显.除武术、舞龙、舞狮、龙舟以外,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一直处于绝对弱势和相对封闭的状态,特别是部分村落的原生态的体育活动将面临“人亡艺绝”的窘境,村落原生态体育文化也面临困境与尴尬.
另外由于原生态体育本身具备本土性、草根性、源发性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其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和传播的广域度,再加上各地文化意识的差异,导致每个村落的原生态体育只被当地的居民所了解和接受,每年也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加上基本固定的人员进行形式上的表演与娱乐,绝大部分村民只能望而却步.有课题组成员在调查中了解到,拉者村除了每年进行板鞋双刀练兵、抢花鞋、板鞋花枪、打辣椒球、陀螺绝技、地牯牛、拉圭哨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原生态的体育活动已被挖掘但没有进行整理,如采水过江、甩流星、抛石子、龙船击浪抢龙宝等等,这部分村落体育项目若不加以合理化开发与整理将面临着逐渐被淘汰的危险.从目前整理出来的活动项目看,往往也不具备现代体育的良好的生存环境,没有专门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训练的目的也纯粹是为了表演的需要,再加上农村农务活繁多,人员很难聚齐,训练也是隔三差五,不能持久,始终没有成型的运动队伍,没有人才培养链.随着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原生态体育生存的条件正逐步减弱,古老原始的传统体育活动由于缺乏时代感而被广大群众冷落.
3.1 村民体育文化自觉的形成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它的根本.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它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在一定社会中,文化自觉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它以观念、意识、认知的形式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4].离开文化自觉,文化发展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体育文化发展也是如此.黄帝出生日“三月三”这天,居住在南丹芒场镇拉者村同一宗族的黄姓壮族村民便自发、自觉地汇集在一起,开展祭祀祖先、保家卫国的体育活动.因这种体育活动属于自发状态,故而它的维持需要用一些仪式或共同的文化习俗来调节内外各种矛盾,让村民形成自然而然的文化归属感、地域认同感及历史使命感,最终达成一种文化自觉行为,于是便有了每年一次的“演武节”.“演武节”活动的举办使拉者村村民凝聚成一个紧密的团体,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为保护好村落的原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建设良好的内生秩序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3.2 传承生态体育观,实现健康发展
传统生态观主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思想”[5].村落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只有在遵循“求真”、“溯源”等思想基础上,保持它的“原生态”性,保护其生存的原生态文化,方能营造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实现生态化和谐发展.具体体现在:(1)加强对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全面保护,加大体育生态文明教育力度;(2)突破“花瓶效应”[6],积极引进健康文明的原生态体育文化;(3)促进原生态体育自然环境建设,积极应对生态危机和生态失衡问题[7].
3.3 传承本村落民族信仰,突破地域发展
部分村落体育的形成依赖于该民族对“神”和“祖先”的崇拜,于是各种“神”和“巫”的文化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种文化自尊与认同,这种传承与记忆状态下的文化自觉行为更有利于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拉者村“演武节”活动之所以能够如火如荼地开展[8],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族群寄托着祖先保家卫国以及天神保佑村寨平安的精神,承载着人们对“神灵”与“祖先”的无限信仰,对万事万物的超自然寄托.长此以来,这种富有迷信或神话色彩的民族信仰理念、信仰方式一旦形成,互相之间就促进了沟通、交流与合作,民族精神得以发扬与传承,民族力量变得更强大,所以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在“神”与“灵”的精神支撑下将保持着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当然单纯依靠这种信仰的传承来促进村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在保护各自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突破地域式发展,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媒体与网络,构筑理论上的无障碍的交通网络体系、正能量的政府政策、自组织团体居于主导地位和无障碍的网络信息平台,以此达到宣扬本村落体育文化的目的,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3.4 挖掘整理有文化底蕴的原生态体育运动,使其永续发展
村落体育实际是一种民间体育,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下,村落体育要想充分得到重视,表现出它的群众性和基础性,实现永续发展,就必须在对项目的挖掘与整理上作出一翻研究,只有具备丰富文化底蕴、灵活性强的原生态体育运动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如“斗牛斗”是整个“演武节”活动中的高潮部分,它分为双人、多人及斗牛阵表演,除了它的表演形式多样化、内容富有趣味性、道具和服饰吸引眼球外,更为重要的是“斗牛斗”运动展示的是当地村民崇武尚勇的民风和“牛崇拜”的精神,是一项传递感情的民俗活动,带有很强的情感性、竞技性与娱乐性,所以深受群众喜欢.另外许多表演活动如板鞋双刀练兵、抢花鞋、板鞋花枪等,也都是结合当地千年神秘的土司“哨治”文化而被保存沿袭至今的.
3.5 构建原生态体育文化长廊,积极“申遗”
“申遗”意味着一种文化的自觉,特别是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开发、利用上的觉醒.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村落原生态体育获得发展与生存的良好机遇,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的重要举措之一.拉者村黑泥屯土地肥沃,原生态园林环境幽美,气候宜人,千百年来,特殊的黑色泥土使得当地水稻种植成为桂西北一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留宿黑龙留下佳句“……越此关卡,另有洞天,河水向西流去,自有望之,壑中诸陇,皆四周环塍,高下施叠,极似堆漆雕纹……”当地村民看中了黑泥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在县、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干部的带头下,建立起黑龙休闲山庄,并在此处成立了专门的拉者村黑泥文化室、南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南丹县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目前正在把拉者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今,“农家乐·黑龙休闲山庄”这一自然景观与“演武节”活动中的原生态人文景观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两大骄傲.这两大景观的有效开发,将会让更多的人能够回归自然,亲身体验民间的原生态文化、原生态体育活动.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上构筑“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原生态体育文化长廊,打造出属于拉者村人自己的体育文化活动品牌,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更多的村落原生态体育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将是目前拉者村村民最为关注的焦点.
拉者村原生态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村民体育文化自觉的形成,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挖掘、开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底蕴的原生态体育,保护其生存的原生态文化,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性,对于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
[1]且东.大危机[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126.
[2]张燕.大众传媒语境下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探讨[J].现代传播,2010,8.
[3]张力,张大志.全球化悖论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J].搏击·武术科学,2005,8.
[4]范俊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前沿,2006(2):235-237.
[5]郑国华.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6]游海燕.体育生态论[M].体育新视角丛书,2007,10.
[7]凌颖,沈柳红.体态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J].高考·艺术与体育教育,2013(3):133-134.
[8]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24(1):68-72.
【责任编辑 潘琰佩】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Original Ecological Sport Culture----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the Arms Drill Festival in Laze Village, Nandan Country
SHEN Liu-hong1,LING Ying1,GAO Hui-jun2,LIU Wei-jun1,PANG Wen-ju3
(1,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3. Admin Offic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rms Drill Festival in Laze Village, Nandan Country, Guangxi, this paper giv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sport culture in the village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sports in the villages can not be realized without the conscious formation of village sports culture. We should try to make the healthy, orderl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riginal ecological sports by digging out and trimming these sports with their rich cultural heritage, building sports cultural corridor, protecting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sport culture under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balance.
village,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sports, the Arms Drill Festival
G80-054
A
1004-4671(2014)05-0094-04
2014-09-18
2011年度玉林师范学院青年科研项目《村落原生态体育研究——以南丹拉者村“演武节”为个案》(2011YJQN15);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西红水河流域农村族群体育活动的体育人类学审视》(11CTY022)。
沈柳红(1978~),女,湖南武冈人,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