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市场
——全国美展与艺术博览会比较研究

2014-03-12 14:20赖荣幸广州美术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2期
关键词:展览会博览会美术

赖荣幸 (广州美术学院 510000)

计划与市场
——全国美展与艺术博览会比较研究

赖荣幸 (广州美术学院 510000)

全国美展是官方美术展览的缩影和代表,艺术博览会是艺术交易平台的缩影和代表,这两种类型的展览可看作是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的两架马车。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既相互借鉴,也彼此抵牾,其中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艺术机制的发展历程。

全国美展;艺术博览会;艺术市场

当历史的时钟走到20世纪之后,对于美术的发展而言,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来临——展览时代,它作为美术家进入社会的主流模式,作为沟通与观众的桥梁,在推进现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美展始于192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已举办了十一届,目前正在征集作品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将于2014年10月国庆期间在北京举行,仍是中国最有权威的艺术展览活动;中国的艺术博览会从1993年开始,发展至今已蔚为壮观。全国美展是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艺术活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艺术博览会是与世界接轨的艺术活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两者相生相克,相互借鉴,是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博览会与美术展览会的渊源

倘若我们查阅一下《辞海》,会发现“博览会”与“展览会”竟然是同一概念,“博览会”词条没有专门的解释,标示为“见‘展览会’”,展览会的定义是:“用固定或巡回的方式,公开展出工农业产品、手工业制品、艺术作品、图书、图片,以及各种重要实物、标本、模型等,供参观、欣赏的一种临时性组织活动。展览并举行销售活动的,习称‘展销会’。组织许多国家、地区参加的产品展览会,则常称为‘博览会’”。1可见无论是博览会还是展览会,都包括“交流、竞赛与销售”的基本含义。

中国本土举办博览会滥觞于20世纪初,是伴随着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和工商业的发展而出现的,其早期的名称有赛珍会、赛奇会、赛会、劝工会、劝业会等不同的说法。1909年,湖广总督陈夔龙在武昌发起了武汉劝业奖进会,此次劝业会开设有天产部、工艺部、美术部、教育部和古物参考部,出品六千多种。被称为“中国近代商品赛会之嚆矢”。21910年,由清政府批准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成为清末规模最大的商品博览会。该劝业会内设美术馆,“所陈列的大都是国画、刺绣和古董等类。至于洋画,因为是学校里的出品,所以陈列在教育馆里,论种类,倒也铅、炭、水彩、油画等等都有些。”3由此可见,早期的博览会与美术展览会带有一定的同源关系,都肩负开启明智、促进文化、繁荣交易的目的。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美术展览会已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由政府主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也应运而生,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全国美展于1929年在上海举办、第二次全国美展于1937年在南京举办、第三届全国美展于1942年在重庆举办,尽管三届美展所处时局不同,但其目的及功用是一致的:

1.开启明智、教育国民。这是官办美术展览最重要的目的,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将美术的功用概括为:表现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4美术展览会则是传播美术的重要手段,担负着改良社会、促进教育、健全人格的功用。刘海粟在《举办全国美术展览会议案》中说:“国人为机械所束缚、物用所压迫、金钱所役使,……窃谓救济之策,宜乎倡导审美文化。……但欲成全此种愿望者,有赖乎民众之艺术教养,故国家美术展览会之举办,实为当务之急也。”5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的三届全国美展都是由当时的教育部主办的,并且有大量古代美术作品和文物的展出及其他的艺术展演、美术讲座等活动,可见当时官方看重的是美术的社会教育功能。

2.表见文化,增进水平。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现实使国人认识到,这个民族必须团结起来,而号召团结的最好动力是文化的认同,而美术作为文化遗产最具特征的实物载体,无疑充当了一个先锋者的角色,“足以使环球各国知吾国不特有艺术,而且有庄严灿烂,优美奥妙之艺术。……或有与欧美并驾齐驱之希望。”6与此同时,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无疑对提升中国美术的教育水平、创作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当时展品都是由全国各地送达之后由评委们评审挑选出来的,并且还对优秀作品进行了表彰,并展开一系列精彩的艺术评论。

3.展览销售,促进市场。字画索润,古已有之,而现代展览,是艺术家进入社会、进入市场的媒介。民国时期全国美展中的作品可以向社会出售,甚至在第一届全国美展出版的作品目录中,作品价格直接标在上面,甚至古画出品中,向私人收藏家借陈的书画也有些可以销售,出售藏品也是出品者参陈的一个重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所得必须向举办方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如民国第一届全国美展,作品售出之后必需缴交百分之十给大会。7这种展览、展销合二为一的美术展览会,在没有艺术博览会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兼具了艺术博览会的功能,对于主办单位与出品者而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在美术展览这种天平中找到了平衡的支点。

二、新中国的全国美展

建国之后,实行新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艺术制度。美术家被纳入美协、画院、美院等统一的组织,成为事业单位的单位人,由国家供养。艺术品的自由交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各种美术展览主要都由政府和美术单位统筹,有比较特定的政治任务和强调宣传性。其中,第一届全国美展于1949年在北京作为配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而举办,全称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第二届全国美展于1955年在北京苏联展览馆举行,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主办,展览主办方由此长期确定下来;1962年“纪念《讲话》发表2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会”在新落成的中国美术馆举行(即第三届全国美展);1964年“纪念建国15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会”(即第四届全国美展)在北京等城市举行;1980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即第五届全国美展)。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再次明确了“第几届”全国美展,此后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美展是1989年,第八届是1994年,第九届是1999年,第十届是2004年,第十一届是2009年,五年一次,都是以“庆祝建国周年”(逢五、十周年)的名义举办的。作为一项长期由政府和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其模式整体上是连贯的,比如:

有比较严格的官方统一组织。都由文化部主办,各级文联、美协负责组织实施,美术家协会虽然名为群众组织,但事实上具有政府行政机构性质,不仅其专职人员属于公务员,而且长期承担着国家组织美术创作、管理美术工作的具体任务。每次全国美展,都由上层发起,自上而下组织发动,参展作品则自下而上经市、省再到全国,层层评选之后挑选出来的,是判断各地美术家协会业绩的体现,各级美术家协会为了提高业绩,除了发动之外,还要组织创作,在建国前30年的全国美展工作中,经常会组织、抽调各级各地的美术家进行统一创作,即算到了九十年代,仍有很多省份在全国美展前夕组织各种各样的创作训练班,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是美术作品评判考核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层层组织实施的全国美展,是有中国特色的美术现象,除了其本身赋予的宣传功能,对于美术家个人而言,则是一场考试或者一场比赛,获奖和入选者在职称评审、职位升迁、个人荣誉甚至市场价位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由政府主办的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创作水平认定活动。

作品内容紧扣主流文化价值观。展览由国家部门统一组织协调,统一给予财政拨款,不但评委的选定有严格要求,每次评选都会制定特定的评选标准,虽因时代不同而有差异,但总体而言,都紧跟时势,弘扬时代主旋律,紧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文化组织、文化宣传和文化建设性质,并希望以此为示范和引领,带动全国美术按照特定的文化轨迹发展。因此在建国后的历次全国美展,都被认为是严肃的学术或文化课题,一般不允许市场的介入,一般不进行艺术品交易。

但有一点是必须指出的,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展广东赛区(广东省美展)在展览会现场明码标价,向社会预售,由省美协统一代理,并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虽然这种情况在此后的全国美展中没有出现,但九十年代广东省美展的销售举措,释放的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市场经济对美术创作和美术展览的全面介入。

三、艺术博览会的崛起

就在1994年广东省美展的半年前,同样是在广东,发起了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这也是中国大陆举办的第一次艺术博览会。艺术博览会作为艺术品集中展示和交易的平台,一般认为它是综合性的博览会模式细化出来的专门针对艺术品交易的展会,完整意义上的艺术博览会以1967年德国科隆举办的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为肇始,此后各国纷纷仿效,加上全球当代艺术思潮的推波助澜,在短短几十年间发展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现象之一。

我国的首届艺术博览会于1993年11月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馆举行,参展对象既包括部分美术机构如画院、美协、画廊等,更多的则是艺术家个体,艺术家个体中又分为特约画家和参展画家。此次艺术博览会,主办方为国家文化部艺术局,承办方为其下属的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协办方为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广东省文化厅和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第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也于1994年如期在广州举办。从1995年开始,中国艺术博览会转移到北京,并于2008年停办。在此前后,涌现出一批代表性的艺术博览会,如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始于2004 年/北京),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始于2006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始于2007 年),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始于1996年),杭州艺术博览会、沈阳国际艺术博览会、武汉艺术博览会、中国西部艺术博览会,等等。

回顾中国举办艺术博览会这20年来的历史,可以大致上给它分为几个时期:

第一是草创时期,以前四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为代表,此时国内艺术博览会还未兴起,仅有中国艺术博览会以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由政府主办,属于计划和市场“两手抓”的阶段,参展主体以艺术家或一般性的艺术机构为主,画廊等现代艺术代理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草创时期的模式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参展主体混杂、成交不理想、展览服务不完善等,这是在中国当时的艺术和经济环境下出现的难以避免的问题。

第二是发展时期,从1997年开始,文化部退出主办中国艺术博览会,这不仅预示着艺术博览会机制逐渐与国际接轨和逐渐完善,也昭示了中国艺术博览会时代的到来,此后艺术博览会不但在数量上开始增加,在策展模式上也逐渐向国际靠拢。由于中国市场的开放以及国外藏家的大量涌入,当代艺术作品迅速走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价格的神话,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无论是对主流美术还是官方展览,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它打破了中国美术长期以来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许多艺术家觉得不必再依托官方的展览,通过画廊、艺术博览会和国际收藏,同样可以获得成功甚至走向国际。

第三个阶段属于走向成熟时期,从2008年前后开始,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国际当代艺术品交易紧缩,海外资金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干预缩小,而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艺术市场和艺术博览会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和策划方都加强了业态建设,如:注重市场引导和保护;参展画廊的品质;注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打造世界艺术博览会格局中的中国市场);注重当代艺术、传统艺术精品、专题艺术展的结合;注重论坛、讲座、评优等系列学术活动的开展;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文化建设和社会艺术教育,着眼于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博览会。

四、全国美展与艺术博览会的异同

(一)相似之处

都有政府的影响因素。1993年文化部主办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培育艺术市场、繁荣艺术创作、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这种方式在后来尽管有所改变,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的艺术博览会,在与国际接轨的思路下从政府主办中独立出来,但不管怎样,官方的参与仍然是明显的,比如主办企业往往具有国资背景或者与政府有密切的联系;邀请政府官员担任顾问和开幕式嘉宾;有部分艺术博览会仍然由政府牵头主办(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东盟艺术品交流交易博览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等主办),等等。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博览会作为艺术交易最重要的平台,往往是作为政府打造文化品牌的战略而纳入各种规划文件,政府未来有进一步参与主办艺术博览会的迹象。而全国美展是从1949年开始就由政府主办的文化活动,承担着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双重功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这种比较纯粹的文化活动可能会受到越来越有力的扶持。

都对推动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国美展是一场由政府主办的全国性赛事,受到各有关组织和艺术家的高度重视,每一届都会产生一批精品力作,而每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均会对下一时期的全国主流美术创作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全国美展通过其全国性的层层组织,对主流美术创作起到了一个其它展览无法与之相抗衡的作用。艺术博览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机制逐渐完善,如:政府进一步加强扶持引导,从完全放任市场到以市场为主、给予积极引导的转变,有关政策、税收、协调等问题给予支持,致力于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市场的培育;艺术博览会本身强化了制度,加强了业态建设,特别是艺术博览会中开展的提名展、新锐展等等,对推出新人,繁荣创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加强了学术评价、公共宣传和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构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艺术评价和交易系统,已成为当下文化艺术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培育艺术市场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艺术博览会作为专门的以艺术品交易为内容的展会,其越来越规范的操作模式,对艺术市场的规范化建构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全国美展虽然不以交易为目的,甚至对市场带有一定的排挤性,但就目前中国的现实而言,全国美展作为官方展览,社会对其进行的学术评价仍有较高的信任度,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在展后将会拍出更高的价位,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的艺术家也会因此而成名,进而进军高端艺术市场,因此它在一定意义上也起到了引导和培育艺术品消费的作用。

(二)不同之处

经济定位不同。严格来说,艺术博览会是由策展人策划的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画廊和艺术团体参与的自由展览,是沟通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最为重要的桥梁,肩负着开发、健全、培育艺术市场的使命,但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转,在经济上自负盈亏,政府难以干涉。全国美展则不一样,由政府出资,它可以完全不考虑经济的因素,它是一种较纯粹的美术活动。

学术定位不同。艺术博览会是一种商业竞争行为,商业的成功是首要的,其学术定位跟随市场变化而变化。此外,由于策展人制度的引入,有部分艺术博览会在策展理念上有意与官方展览拉开距离,特别是国内外收藏家(机构)的介入,有些作品甚至出现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现象,它的学术定位不是选拔,而是交流、推出新的有市场潜力的艺术家,在这种状况下,一些不能进入(或不愿进入)官方全国美展系列的美术家,也有可能因为艺术博览会的市场效应而成名。全国美展则不一样,它是一种全国性的艺术选拔大赛,它的重要目的是从全国各地送选的作品中挑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授予金、银、铜等奖项,作为对艺术家艺术水准的认可和奖励,是一种选拔性的竞赛。

五、结语

早期的美术展览会与博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艺术博览会则是从以展销为目的的综合市场运作模式“博览会”中逐渐细分出来的,由于是专门的艺术展览会,所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已经比较成熟的全国美展的影响。从两者的发展趋势来看,全国美展作为一个偏向于纯粹的文化建设的活动,仍然会举办下去,但由于每五年才举办一次,周期过于漫长,在信息传播迅猛和文化多元、艺术机制多元的时代,影响力、吸引力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明显,其展览模式的调整恐怕是其继续焕发活力的必由之路,而每年一届、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艺术博览会似乎有更强的轰动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博览会被认同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形态,这个产业有无限未来。但不管怎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国美展和艺术博览会毫无疑问是推动中国艺术向前发展的两架马车,既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也有彼此抵牾的地方,二者在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不断摸索和改革。

注释: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051.

2.乔兆红.百年演绎: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1.

3.姜丹书.艺术廿十年话两头[J].亚波罗,1928(6).

4.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G]//顾森,李树声.百年美术经典文库.海口:海天出版社,1998:9.

5.刘海粟.举办全国美术展览会议案[G]//朱金楼,袁志煌.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22.

6.褚民谊.美术与人生[J].美展,1929(2).

7.大学院.大学院美术展览会征集出品简章[G]//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84.

赖荣幸,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展览会博览会美术
上海将举办碳中和国际博览会
2021国际花卉展览会
中国国际新型肥料展览会
2020上海国际智能家居展览会(SSHT)简要报道
美术篇
第二届铝车轮展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东京眼镜博览会憧憬“2010”
莫斯科举行百万富翁博览会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