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平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450001)
赵孟頫“古意”说与元代绘画
蔡永平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450001)
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它摒弃了文人画的游戏的态度,改变了南宋末年脱离现实的院体绘画,成为了元明清文人画的主导思想,从而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创建出文人画特有的表现形式。“作画贵有古意”这一艺术观点,在元代得到发展,并在其艺术创作中予以实践。对于这一理论对于元代绘画的影响,说法不一。师古不是脱离现实,是对传统的技法的掌握,师造化则是尽可能地反映现实,这对于元代以及后世的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赵孟頫;古意;创新
元代战乱频繁,是一个失去了艺术“监护人”的时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贯穿于始末,但这又是一个多种文化共存并兴的时代,是一个动荡又开放,既统控又宽松,既苦涩又活跃的社会,在江山易色、物是人非的现实面前,文人士大夫只能寄情于山水、绘画之上,从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尤其是绘画创作不再成为直接的求取仕途的手段,而成为了一种饱含自娱成分的个人文化行为。在当时,文人画家们完全不在乎社会对于其绘画的评价,完全比照个人的喜好去选取材料进行绘画创作,以更好地展现内心世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元代绘画手法自由而多变,大大促进了其发展。
赵孟頫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元代首屈一指的大画家,身为宋太祖十一世孙的他,在元代封魏国公,荣耀至极。他特殊的身份、广博的文化背景和非凡的才情睿智造就了他坚实而又矛盾的内心,他一生多才多艺,对书画终生痴爱,而且成绩卓绝。用王已千先生的话讲,“赵孟頫在纸上发展他自己的面目,并将笔的潜质发挥到了极致”。
在元人自己对绘画的评论中,赵孟頫、高克恭都是不可或缺的领袖人物,倪瓒也对他们赞赏有加,曾说:“高克恭之气韵闲远,赵孟頫之笔墨峻拔,黄之久之逸迈不群,王叔明之秀雅清明。”他虽然没有对这四大家论出品第高低,也没有正式提出“四大家”的概念,但是这无疑将这四人推到了很高的位置。明代后期的向良俊,在其著作《四有斋从说》中,说到元代绘画,一共提到了六个人,而且把赵孟頫和高克恭放在最前,其次才是黄之久、王叔明、倪云林等人,稍后的王世贞也提出了一个名单,认为:“赵松雪孟頫,梅道人吴镇仲圭,大痴道人黄公望,黄鹤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家也。”后来的许多著名的论断,不是将赵孟頫列为四大家,便是将其列于四大家之首,可见一斑。只是到了后来,董其昌按照他的宗派论的需要,提出了南北宗论推翻了原来所谓的元四家,建立了新的元四家名单,他将赵孟頫剔除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倪瓒。在这里,董其昌是因为厌恶赵孟頫的人品而将其从元四家中剔除出去的,并非其艺术成就不如人。
人品决定画品,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鉴赏标准,也形成了中国文人画运动的一条重要理论,“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被称为“元四家”是文人画运动的必然结果。虽然鉴于此理论,文人画家的人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画史之上,画品高而人品弱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比如说赵孟頫,他以宋宗室而事元,官至翰林学士,可谓“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在这样的位置之上,他的内心却充满了苦闷,他常道“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松雪斋文集》卷四),因此,他把人性得以免寄托于书画之上,虽然,因他的易主行为,而备受后人指责,甚至波及到他的书品画品,但事实上,赵孟頫的书画成就,以及在书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他的“古意”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充分体现。
他指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丛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此处的古意是指宋以前绘画中古朴凝重、沉雄无华的意趣,也指唐代阎立本、吴道子人物画中质朴无华的笔墨。有古意成为他品评绘画的重要标准。他认为,笔力可以不至,但是不能没有古意,在他眼里,古意显然是高于用笔,设色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界定古意那?
赵孟頫以为,古意存在于唐人笔墨之中,宋代风尚不足学习,唐人之法乃为正宗。他曾经说过“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尽去宋人笔墨。”再从他的师承我们不难看出,此处所指,学唐人之法,重神似、笔墨神韵,而并非南宋功利的院体风格。
古意重神似,今意重形似,而形似则是文人画家们倍加鄙夷的绘画特征,这点可以从赵孟頫的《印史序》中得到证明,在这里区分雅和俗的标准恰恰是否“合乎古意”。赵孟頫认为,工巧有余而古雅不足,就会把艺术引向邪道。所谓古意实际上就是指取法唐五代和北宋,重气韵、讲骨法,追求自然神妙的艺术效果,去除那些内乏神韵,或张扬做作的不良风气,从而重建古朴率真、温馨清新的美学品格。
古意说看似与赵孟頫所提倡的“形神兼备、师法自然”有所冲突,其实不然,学古意,师法自然正是中国绘画史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如若没有传统,即失去了赵孟頫所言的古意说,那么中国画就失去了它的民族特色;若不能师法自然,中国画又会陈旧相因,缺乏生气。因此,既有古意又重实践才是惟一正确的途径,这对于现当代的绘画创作仍然有借鉴意义。
古意说并非赵孟頫的独创,宋代欧阳修曾领导了文学领域里的“古文运动”,亦追求古意,并在论画的时候指出,“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认为”古来画师非俗土,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虽然他们对古意的内涵的理解或许有些许差别,但是说明古意理论并非凭空而来,二是绘画认识的必然,而赵孟頫则是一个发展者、整理者、集大成者。
赵孟頫学术修养渊博精深,绘画成就斐然,人物、花鸟、山水无一不精通,他打破了南宋马远、夏圭一统绘画的局面,发起了一场“师古”运动,他摒弃文人画一味追求笔墨技巧、胡涂乱画的现象,提倡简单率真,又不失精致的绘画新法度。
《秋郊饮马图》是赵孟頫晚年的代表作,画风得益于唐韩干之法,马的形象描绘的形象逼真,膘肥体壮,设色艳丽,笔墨多仿李公麟用笔,清新淡雅,着力于展现线的妙用,同时强调形象、手法与质感的统一,既有唐画之韵,又不失文人气息,手法灵活多变,别具一格出新意。可谓是将唐宋以来文人画的理论思想,从传神、写心、写性提到了自由创作的高度。古意主张学习古人,但是并不是一味的复古,它从学习古人入手,借古人之手,表达个人的艺术主张,从而使绘更能够成为表达个人意志的客观载体。在引入这个主张彰显自我情感的创作理论时,使其理论有据可查,古意从一方面上来讲,代表了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去向,完善了当时的绘画体系,可谓是意义深远。
作为一名文人画家,赵孟頫富有创新开拓精神。他自诩“刻意学唐人”,但他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从技法和构图上,已经别于唐人。他怀着改变当时沉闷画风的强烈愿望,借古开新,古意在他眼里,是传统,更是创新,也是在创新中蕴含的超然物外的感情情趣。
唐代画家张璪通过实践所获得的心得体会,就是通过学习古人而写生、外师造化这也成为了山水画创作的主要途径,历代画家在实践中发展着传统绘画。赵孟頫注重写生,他的古意说的另一层涵义就是师古,即师法古人写生的创作的理念,尤其注重写生中功力的修炼,以“逼近古人”来严格要求自己。但是赵孟頫师法古人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古人,他在临摹过程中,注重对“神”的把握,不单单停留在表层的“形”之上,通过神似去体会古人的绘画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倡求新,讲求“工笔意写”。他的传世之作《红衣罗汉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点,这幅画虽为工笔重彩,但是一点没有画工画的轻薄,用线结实,正是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秀石疏林图》虽然是水墨写意,但是融入了工笔的用笔,一笔一划,丝丝入扣。
应该说,赵孟頫的古意说,不仅引起了时代的变革,而且为后人也留下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他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必将为后人所铭记。以古意说为中心的将功利变为历时修养,将偶然事件变为必然追求,又有效地促进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底蕴所做出的选择和强调,在达成这一共识之后,从而使传统价值充分发挥了它在转型过程中稳定秩序的功能。赵孟頫,以一个文人的独特视角,开启了文人画图示为主题所建造的绘画新时代,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洪在新.《中国美术史》[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10.
[2]万新华. 《元代四大家》[M].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10.
[3]单国强 .《宋元绘画》[M].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4.1.
[4]杜哲森 .《元代绘画史》[M].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
[5]贾涛 .《中国画论论纲》[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