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文化站 355500)
当今时代,我国社会处在改革开放深化关键期,文化的发展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同时也是评定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人民热切希望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可见,群众文化发展面临着转变和转型的现实问题。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群众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加快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水平,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社会转型关键阶段,群众文化建设首当其冲,是转型发展问题的关键。首先,随着经济条件、社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思想交流以及交融也更加多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如何才能得到群众文化建设的巩固,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课题。再者,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群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在网络虚拟化的环境下,群众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为当前的群众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最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以及对自我价值认识的改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因此,文化部门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从群众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制定相应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策略及方法。
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本来面貌发生了变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严重流失;部分领导者的观念跟不上,群众文化发展定位不准确,没有科学的指导,导致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流失、浪费;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使得群众文化生活的前进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群众文化需求觉醒,群众文化需求数量和质量激增。群众文化服务无法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首先,群众文化服务体系主要集中在城镇中心附近,服务对象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城镇居民,而针对农村服务较少。其次,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内容单一、无创新性,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情况下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同步。最后,从整体上来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没有多少效果,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工作与服务走两极化的情况经常存在。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构建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空间步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协调。大众文化活动衰落的问题主要体现:首先,农村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方式让城镇居民在闲暇时间的私人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使得群众文化生活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大部分的城镇广场文化活动中,只有中老年人参与其中。
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目标:将国家的主导文化为指导,民族民间文化为基础,大众文化作发展步伐,让群众文化得到发展和进步,最终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根据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及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条件,采取以下四个对策:
群众文化的文化空间包括城区、城镇附近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和城乡群众文化服务体系。要想让文化空间得到整合,就得重新调试新增的文化空间,改善那些已经逐渐淡出的文化空间,使新旧间彼此借鉴,达到整合的目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今的高科技技术,进行群众文化空间的调试和建立,最终实现群众文化空间的整合。
任何一种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群众文化的内容以及形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要汲取三种文化形态下群众文化的各自优势,弥补不足,想尽一切办法让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内容逐渐转变为民族的和地方的,吸取主导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大众文化的特长,让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目前城市和农村的群众文化是两种风格,群众文化建设城乡统筹的速度要跟得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消解的速度。对于统筹城乡群众文化,其途径有两种,一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实行城乡统筹,让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差距进一步接近,让公共文化服务达到平均;二是将文化下乡和文化进城统一结合,以此来让城乡文化得到交流,并统筹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地方的民间的文化都各有差异,不尽相同。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很多民族民间的文化都逐渐融入了汉族文化,甚至被同化,出现了大量消亡情况,民族民间文化亟待得到保护。解决此问题最佳方式,要重新整合不同地域中的同一民族民间文化,打破抵御的局限性,让文化走出来,团结起来;在民族民间文化整合后,还要进行包装和推广,以此来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成长和源远流长。通过对民族文化整合和包装,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各民族群众文化特色也体现了出来。
群众文化面貌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文化发展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让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尤其是在社会转型阶段,更要找准文化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制定正确的策略和方针,让群众文化能够稳步地、科学地发展。群众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浩大的工程,不仅仅是靠一个领导或者一届领导就能够完成,需要结合广大群众,上下一心,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让群众文化得到长久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1-10-19.
[2]隋岩.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划分和擅变——对三种文化形态的哲学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