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2014-03-12 14:20景德镇陶瓷学院333403
大众文艺 2014年12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

刘 岩 (景德镇陶瓷学院 333403 )

浅议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刘 岩 (景德镇陶瓷学院 333403 )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首先从建筑开始。长期以来,建筑设计不是为王公服务,就是为教会服务,或者为国家服务。从20年代前后开始,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股势力,掀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新建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人们追求功能性以及极简主义风格,追求设计的高度民主化和设计的社会工程性,事实上现代主义者在造型元素和表现上是致力于一种非个人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的,代表工业社会特征的新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现代主义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单纯追求理性而忽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导致产品形式的千篇一律而感到厌倦,越来越受到批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但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形式内容的批判,并不是对其思想的挑战。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关系;比较;联系

一、“少即是多”与现代主义

设计史有两句名言。一句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Less is more”,意思是“少即是多”,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实用,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更强调它的实用性性与功能性,这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思想。

“简单优于复杂,平淡优于鲜艳夺目;单一色调优于五光十色;经久耐用优于追赶时髦,理性结构优于盲从时尚。”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对现代主义设计基本原则的阐述。而这种风格在后来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更是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它主张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强调一种以客观的物性规律来决定和左右人的主观的人性的规律。许多产品设计师都是以这种重视功能性,造型简洁、明了,反对多余装饰,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则作为自己从事设计和创作的依据。而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风格随处可见,例如,苹果公司的iphone以及宜家家居都是“少即是多”这一设计思想的的实例。

二、“少即是乏味”与后现代主义

而另一句话则是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论建筑的矛盾和复杂性》一书中,针锋相对所提出的“Less ie bore”,即“少即是乏味”,这是向“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提出了挑战。

用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那就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修饰或装饰性的效果。它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 建筑师们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例如,解构主义建筑和新现代主义建筑。从这些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是以设计师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和性上占优先地位。

独特的创新,夸张的变形,以及将古典元素融入现代符号之中,这些都是不拘泥传统的思维,恰恰正是这些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的表现手法使感性与理性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设计史一般认为以文丘里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敲响了现代主义的丧钟,受此影响高技术风格、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后现代主义风格在新世纪大行其道。如在当代,随着“鸟巢”“水立方”等一批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落成,北京已经成为国际建筑设计的实验场。但值得一提的是,文丘里本人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他的努力是在于改变现代主义单调的形式特点。

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背景

设计风格是时代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所以我们在谈论某种设计风格时,一定要联系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能脱离当时的客观实际,更不能以我们现在的情况去空谈评论。

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早期,欧美一些的工业技术发展迅速,新的设备、机械、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种大批量生产、为平民大众服务的思想迅速蔓延。为了适应大批量的生产现代主义的产品设计师反对任何装饰,提倡采取简单几何形状,以及功能主义,从而把几千年以来的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同时,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则大量的出现在设计中,如,彼得•贝伦斯设计的AEG公司的工厂建筑。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主义的设计不在以表现某个人,或是某位设计师,而是努力于创造一种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生产的、普及的新设计。同时,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降低成本、能够使设计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目的。所以,现代主义的产生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对时代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期恰好是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的“黄金时代”。与此更深层次的是,战后“婴儿潮”的一代成为社会主力,“反文化运动”兴起。他们反传统,追求民主、个性、自我,讲求自我解放、特立独行。所以,无论是战前现代主义或是战后的国际主义,作为一种一脉相承的设计风格,被认为是取消美感。破坏人类完美的生态环境的帮凶。它利用简单的机械方式把原来与传统自然融为一体的都市环境变成为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恶化了人类生活环境,破坏了传统的美学原则。现代主义作为除旧布新的文化思潮,恰恰把一代人从睡梦中唤醒,却又无力为他们指出切实的现实的出路。

所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他们反对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不考虑艺术的本质,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就像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认为,它是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诞生也是社会大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后现代主义设计表明了人们的需求已经逐步从功能性一点点转向纯粹的审美需求。人们更加渴求对人性的更大自由和彻底解放,而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使这种对自由的渴望降临人间,人们可以根据个性和爱好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物品。

四、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我们常常会说,“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以及“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的断言,这样就往往伴以对现代主义的死亡宣告。其实很多中立的设计师并不这么认为,“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社会而艺术?”加布里克曾提出这样的疑问。是的,不断有人对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比较和区分。康定斯基就曾说过“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短语事实上是一个唯物主义时代所能维持的最好的理想,因为它是对唯物主义以及对一切都应该有用和实用价值的要求的无意识的抗议。后来,一部分的现代主义者转向内部,将注意力集中于自我及其内心生活。所以,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设计师开始寻找这种自我发现和表现的意义,创造一个独立的纯粹的世界,拥有自身的精神。

如果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依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不断的追求就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动力。相应的,人们在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时就会不断的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需求,例如,当一件产品有了实用性后人们会不断去提升它的审美性,去符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现代主义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以减少主义风格为特征,追求设计的高度民主化和设计的社会工程性,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而后现代主义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和人文关怀,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则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所以,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和出现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的衰落、消亡。后现代主义运动可以说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而不是简单的推翻和否定。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虽然说采用了大量运用装饰效果,但它核心内容依然没有跳脱现代主义的框架。它是从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而不是对现代主义思想的挑战。它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接纳了现代主义的思想,包括采取各种方式来摆脱现代主义的色彩化和程式化,但同时,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现代主义。至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它们是并存的关系,即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既相互斗争又在斗争中统一。

[1]肖德荣.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湖南大学学报,2008.

[2]魏璐璐.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应用的研究 2010 安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

[3]段吉平.为什么国际主义建筑意味着早期现代主义思想的转型.金田,2012.

[4]刘娇.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 .艺海,2008.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