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昕 周小儒
(1.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 100000;2.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 100000)
浅谈津浦铁路济南站钟楼的外观设计
陈 昕1周小儒2
(1.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 100000;2.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 100000)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有一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已被封尘历史,现如今却又从历史的沧桑中渐渐浮现,被世人所提及,并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关于“城市文化保护”的讨论。这座建筑,便是已经被拆除数年的老济南火车站。一座建筑,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在由当地有关部门急于找回这段人为丢失的历史时,我们不禁为其曾经那精妙绝伦的建筑技法、美轮美奂的建筑风貌所感染、动容。
老济南火车站原名为“津浦铁路济南站”。是始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车站建筑。原来,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并不交会,胶济铁路先建于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是津浦线上的一个站场。民国时期,日本人接管济南火车站,将两条铁路的火车站合并为一。据有关档案记载,津浦铁路济南站原址位于济南市经一路北侧,是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会点,车站东西走向,坐北朝南。截止到1985年,拥有站舍8528平方米,拥有候车大楼,钟表楼、售票处、行李房等多项基础设施。其建筑体量虽然与现在的众多现代化的火车站相比小的很多,但是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哥特式建筑群落。他所在的原址已经被如今的济南站所取代,但是他那优美的建筑外观依旧在无数济南市民的心中熠熠生辉。
虽然这座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仍然有有心的市民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记录了他的原貌。从图片资料来看,我们仍然能够欣赏到其独特的美。哥特式建筑造型源于早期的欧洲,以德国为主。哥特式建筑较一般建筑而言,在体量上较为高大。古典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象征着宗教权威的、高耸入云的尖顶或钟楼。
而济南站的这座建筑,设计师虽然吸收了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但是并未完全照抄,而是将圆锥体式样的尖顶设计成半球状的圆顶。由半球式圆顶向下延伸、围合而成多个立面,整个钟楼最终呈圆柱形。这种设计,可以说是对欧洲建筑史上的极大创新。
对于这样的造型,我们不禁为之惊叹。建筑的主要设计者已经与世长辞,在他生前的各种文献资料中,也未曾有太多关于设计理念的阐释。面对这个作品的问世,我们或许只能推测,无法得到纯正的解释。将传统哥特式的尖顶造型演变成圆顶,或许正是设计师基于种种历史的考虑——在这片被殖民的土地上,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寞使曾经辉煌与强盛的中华民族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施加的前所未有的磨难和打击。但是作者仍然不愿看到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就这样被一点一点的全盘颠覆——他在设计中也做了艰难的让步,即摒弃最能体现西方文明的造型,以一种较为柔和的风格来代替。倘若作者没有处于这样的考虑,那么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或许就是代表至高无上宗教权力的尖顶,这也就失去了其独有的建筑特色,津浦铁路济南站也就很难成为建筑史上的出色代表。这正是历史的创造,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在钟楼的结构设计中,设计师把四周环绕的多个窗洞进行精心的设计。一改其他建筑拘谨的风格,将多个窗洞呈上下起伏式排列,很好的迎合了济南市区多山多丘的特征。每个窗户的窗楣部位,也都镶嵌点缀了许多美妙的立体图案,使规则方正的窗户富有一种变化的动态美。如果没有这些装饰,整个设计便显得没有生气。富有节奏的韵律变化,在既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又有一定的美感。
在津浦铁路济南站多面围合而成的钟楼立面上,悬挂着四部可以报时的大钟,每当钟声响起,就好像由教堂中传出的钟声,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观赏性,也为这座东方的老城增添些许欧洲文明的色彩。在四面大钟的周围,镶嵌着许多排列规则优雅的巴洛克风格的花纹装饰。这些装饰呈对称形态,以抽象的花卉图案居多,并且利用平面构成中的重复技法,以一个抽象图案为基本元素,重复形成了“拱门”样式的造型。四面大钟的顶部有连续的“波浪纹”设计,宛如一条优雅的垂幔,加之乳白色的墙壁,衬托着灰黑色的纹样,彰显了建筑的权威与肃穆。在钟表的下方,有多根欧式风格的圆柱,灰白相间的砖瓦,尽管在风吹雨打中被残嗜了许多,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复杂有序的造型,这不仅强调了空间的立体感,也渗透出一种非凡的气质。在钟楼靠近地面的底部,设计师用水泥黏贴的石子做立面装饰,与上方水泥涂抹的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增添了视觉上的材质,丰富了建筑的肌理。整个建筑自上到下浑然一体,装饰纹样统一和谐,颜色有深有浅,层次分明,俨然成为一颗美丽的明珠。
作为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第一站的津浦铁路济南站的钟楼设计不可谓堪称经典。历经百年沧桑,这座钟楼不仅没能焕发她应有的光彩,反而被“蛮拆蛮建”的行为毁于一旦。连同整个建筑的主体,都已经成为历史。
历史扭曲了人的灵魂,总有一天会后悔。尽管济南的城市建设者有意恢复原貌并已经破土动工,这也已成为一种警醒。津浦铁路济南站就是一本厚重的史诗,并用她独特的建筑语言诉说着她的文化内涵与深远的历史,虽然这颗明珠已经陨落,但依旧是人类建筑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
陈昕,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2012级本科生。
周小儒,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