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寿仁 (浙江省武义县西联乡文化站 321000)
谈谈农村文化礼堂的巩固和发展
陶寿仁 (浙江省武义县西联乡文化站 321000)
笔者从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近30年,饱受过农村文化工作的酸甜苦辣。本文以笔者的亲身经历,试图从文化礼堂的建设条件、管理开放、活动内容等方面,谈一些看法。
文化礼堂;建设;管理;活动
文化活动场所是不同时代民众对精神生活所追求的产物。生存在社会各阶层的民众生活由贫穷到温饱、由富裕到小康,其精神生活追求也势必由无谓到有求、由消遣到享受。而浙江省委提出的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创建活动,为建设以“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天时:浙江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见》,对文化礼堂建设提出明确任务目标;金华市委办公室、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文化礼堂建设也提出具体目标要求。省、市委的文件,就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尚方宝剑”,是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政府必须奉承照办的“圣旨”。可谓“政策、资金、措施”三到位,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了“天时”机遇。
地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标准是“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等,其中“有场所”是首要的任务,也是前提条件。“场所”目前在农村普遍存在,比比皆是:已建新建的大会堂、修缮一新的祠堂、闲置的社屋、学校撤扩并时遗留的校舍,创建省市县文化示范村中建设的文体活动中心或省市东海明珠工程,都是呼之而出、信手拣来的理想、合适的场所:乡镇街道和行政村中,都建有100—8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所和3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文体活动广场,配备有电视机、功放音响、民族乐器、台球、乒乓球、麻将桌椅、蓝球、羽毛球架、健身路径等必要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基本能满足民众文化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这些场所只要按照文化礼堂的建设标准和功能要求,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布局修整,就是最好的文化礼堂“地利”元素。
人和:改革开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天翻地覆变化,“贫穷”两字在农村已不复存在,为“温饱”而奔忙者也屈指可数。已经富裕的农民,需要追求娱乐享受、健身长寿的精神生活。简单地说现在农民不求吃饱而在乎吃好;不讲究玩不玩而在于玩得好不好。但目前农村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或多或少存在着缺陷,显得滞后单薄。现有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所期盼的需求,尤其是不同年龄结构人群的需求。文化活动内容表面上大同小异,但老人、妇女、青年、儿童对所需求的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必定不尽相同!文化礼堂建设初衷和其功能要求,恰恰能营造物尽所需、人尽其才、人人参与的“人和”氛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办的“民兵青年俱乐部”、八九十年代办的“××之家”、本世纪初兴建的乡村老年人协会、近几年新建的乡村文体活动中心,不外乎存在有“建起来容易管起来难”的窘境。由于缺乏后期正常的管理开放,有的成为摆设,有的改头换面,有的自然消失……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文化活动场所,昙花一现,悄然间无影无踪。如果不解决好以下两方面难题,文化礼堂或早或迟势必步入上述场所的后尘,其结局令人担忧!
开放管理中面临的难题:目前村一级主职干部,大多数是经商办厂的“老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建设轻管理思想。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把文化礼堂建设与管理和以往的文化活动中心管理一样,当成可有可无的临时性任务。以为礼堂建成了、典礼举行了、验收通过了、特别是资金到手了,就算工作任务完成了。只管搭台、不管演戏。像乡村文化活动中心,许多乡村都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遇到上级检查或领导来视察,临时顾个人开开门、扫扫地、烧烧开水。有的乡村文化活动中心被移作它用,变成办公场所,个别有管理人员的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时开时关,成为村民的“避风港”,农闲时开放几日,雨雪天凑凑热闹,农忙时关门大吉。真正能正常开放的少之又少,未能真正发挥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乐农作用。文化礼堂在开放管理上,稍有不“慎”,就会步文化活动中心的后尘,好景不长,前功尽弃,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俗话讲:“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农村文化礼堂会不会也存在着这样的命运呢?
活动内容上面临的难题: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房子及内部布局是基础,而文化活动即是灵魂,没有文化活动就没有文化礼堂生存的动力。现在农村最吸引人的活动就是科技培训和娱乐健身活动。但目前大部分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有限,能提供的文化服务仅仅是老年人搓搓麻将、打打扑克,少年儿童跳跳绳、摔摔跤,有中老年妇女晚上扭扭健身舞,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远离文化活动中心的山区农民只能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条件稍好的最多看看电视而已。文化礼堂建成后,在管理员的挑选上,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文化礼堂仅仅是名称改换而已,其发挥的作用,有悖于建设文化礼堂的主题宗旨。
健全管理制度,改善管理方法,搞好文化礼堂的管理开放工作,在活动内容上推陈出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群众参与文化礼堂活动的愿望,是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巩固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文化礼堂要巩固和发展,起码应该从以下三大方面去努力:
1.管理到位是文化礼堂巩固的基础。加强文化礼堂的开放管理,使文化礼堂的各项活动与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精神需求相适应,是当前各地党委、政府,宣传、文化职能部门,宣传、文化干部和村(居)、社区主要领导的职责。要让文化礼堂长期吸引群众,需要对文化礼堂加强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对文化礼堂的管理开放工作,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有一位具有一定文化艺术特长、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积极热情的管理员来保障。
把文化礼堂的建设和管理列入县、乡、村三级年度量化考核内容,一级对一级进行日常指导、监督、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县乡综合考核、领导个人考评、村干部年终一次性工资报酬评分相挂钩,不失为当前加强文化礼堂开放管理工作的最好途径和最有效的办法。
2.开展活动是文化礼堂发展的动力。村居社区主要领导和文化礼堂管理员,只有把眼光放到当地农村文化生活的实际环境中,了解掌握当地群众的需求,满足当地群众的愿望,有组织、有选择地开展对口的文化活动,才会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否则,文化礼堂规模再大,设备再好,也会“门前冷落车马稀”。
文化礼堂要搞好活动,符合群众口味,取决于活动内容。按照文化礼堂建设的标准要求,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板块内容,是必须要有的。有些地方也许做得相当高级优雅,但她是固定的、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吸引力;而成人礼、婚庆礼、孝敬礼等动态的内容,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文化礼堂举行,即使这样,给人们的视觉感知,就像天天看同一部电视剧一样,举办的次数多了,给人的印像就会淡然无味,用“熟视无赌”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因此,在设置、编排文化礼堂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时,切忌墨守成规、生搬硬套,过分强调“规范化”“标准化”,而忽视当地的“特殊性”“现实性”。要注重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力求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静态展示中,除原有的固定板块,可增加动态的内容,如政治时事、政策法规、科技文化、保健养生、食品药品、幼儿教育等内容,让村民“择优而看”;在动态的内容中,可将成人礼、婚庆礼,孝敬礼及文娱活动,拍摄成照片展出,或制成录像播放,失传的非遗项目,可移动文物收集展出,给人以“温故而知新”的感觉,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活动内容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目前文化礼堂的活动,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因为乡村文体活动中心,毕竟不是老人和儿童的专供场所!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就专门为他们着想,为他们提供娱乐健身、文化知识方面的服务。
3.经费保障是文化礼堂巩固和发展的前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定的足够的活动经费也非常重要。缺乏经费保障,文化礼堂就没有底气,活动就难以开展,很大程度上就没有了吸引力。管理员工资、水电费、活动费用、设备添置维修费等,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开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恐怕是行不通的。因此,文化礼堂的巩固和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后续经费作保障,并不是“一锤子”的买卖,
总之,文化礼堂建设得好,既能保护延续老祖宗传下来的珍贵遗产,合理地利用闲置资源,又能满足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实实在在是一项“为民、利民、便民”的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