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伊万
“猎手”写《猎手》
《猎手》原本是一部半自传体式的小说,从美国空军飞行员的视角展现了朝鲜战争中对战双方之间的空中较量。小说的作者名叫詹姆斯·萨尔特(James Salter),本身就是当年战场上一位不折不扣的一线战斗机飞行员。他将亲身经历诉诸文字,成为美国朝鲜战争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空军作战为题材的作品之一,发表后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因此很快就被改编成电影。
詹姆斯·萨尔特生于1925年,原姓霍洛维兹(Horowitz),1942年进入著名的西点军校,在校期间开始接受基础飞行训练。1945年从西点毕业后,他转去学习驾驶B-25轰炸机,之后被安排到美国驻日本的陆军航空兵第6运输机中队,1947年被授予中尉军衔。没过多久萨尔特又回到国内进修,1950年初获得硕士学位并进入美国战术空军司令部任职。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主动申请到前线参战,就接受了F-86“佩刀”喷气式战斗机的转换训练。不过直到1952年2月,萨尔特才加入美国空军第4战斗机联队的第335飞行中队,驻扎在当时南朝鲜汉城(今首尔)附近的金浦空军基地。在6个月的战斗执勤期间,他完成过上百次飞行任务,确认战绩为击落一架米格-15战斗机。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萨尔特还先后被派往美国驻德国和法国的空军部队,军衔升至少校,担任飞行中队指挥官,直到1957年退出现役。在10多年的服役期间,萨尔特相当详细地记录下自己的军中经历,这也成为他转行写作的契机和源泉,处女作《猎手》就是根据在朝鲜参战半年中积累的素材而创作的。在书中,萨尔特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主人公克利夫·康奈尔上尉。作为一名具有二战实战经验的资深飞行员,康奈尔渴望驾驶“佩刀”战斗机在朝鲜上空拿下新的王牌称号。然而他虽然被任命为带队长机,可经过多次任务还是一无所获,不仅自信心大受打击,也跟队友产生了矛盾。在鸭绿江附近的一次空战中,康奈尔终于击落了一架由敌方高手驾驶的米格-15,但返航时他的僚机因着陆失败机毁人亡。加上康奈尔飞机上的照相枪也出了故障,无法证实这一战绩,他只好作证将这次的功劳归于死去的僚机飞行员。为了证明自己,康奈尔再度积极求战,结果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小说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埃德·佩尔是个急躁高傲但战绩突出的飞行员,其原型是与萨尔特同属第335飞行中队的詹姆斯·劳。他是朝鲜战争中美方第17个也是最“嫩”的一个王牌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后仅用6个月时间就击落了5架米格-15。劳的总战绩为9架,这要归功于他能比其他老资格的飞行员更熟练地使用F-86上的新型雷达瞄准具。不过与小说情节相似,这两位詹姆斯在战时的相互关系其实并不好。
由于结合了自己的切身体验,萨尔特笔下除了对朝鲜的气候和地形等环境有着精确的描述外,也颇为细腻地刻画了飞行员特有的言谈举止和心理状态。他还充分运用当时飞行员之间流传的行话和术语,真实地营造出空战行动的紧张和残酷。而值得注意的是,《猎手》在表现美军飞行员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之余,也流露出对这场战争的怀疑和对英雄身份的异议。康奈尔一心追求完美和荣誉,但经过一次次“猎与被猎”的死亡游戏后最终以自我毁灭的悲剧收场。
改头换面的电影
小说《猎手》在1956年出版,两年后就被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搬上银幕。不过观众看到的影片与原著可谓大相径庭,主角从克利夫·康奈尔上尉改成形象上更为沉稳持重的克利夫·萨维尔少校(其扮演者是出演过不少战争片的老牌影星罗伯特·米彻姆),为培养年轻后辈甘当绿叶。当僚机飞行员在空战中负伤跳伞后,他不惜冒险驾机迫降在敌人后方去帮助战友,历尽艰险一起逃脱追捕。除了宣扬自我牺牲的主旋律和大团圆式的结局外,影片为迎合市场口味还加入了一段三角恋情节,这就使得整个剧情不免流于俗套。
尽管如此,电影中的空战场面还是值得一提的。因经费和时间有限,该片是在美国国内完成制作的,美国空军提供了训练基地和现役战机协助进行实景拍摄。由于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彩色摄影技术,战机在云海间穿梭缠斗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宽银幕上时就颇有惊艳的视觉效果。影片中美国空军的对手是以安东(今丹东)为基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中方出动的米格-15机群在美军的无线电通信中常被称作“强盗列车”,其中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领队长机被称作“凯西·琼斯”(一位因舍己救人而知名的美国火车司机)。实际上这个绰号当时多指“非亚裔飞行员”,也就是秘密参战的苏联飞行员。只是为避免将战争扩大化,交战各方一直都心照不宣地掩盖着这个事实,因此银幕上也只用到中国人的形象。
朝鲜战争为喷气时代的空战提供了最初的舞台,双方的主力战斗机F-86和米格-15都采用了有利于高速飞行的后掠翼设计,在技术性能上各有优劣,在空战战术上也不断求新求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检验后,双方都基本放弃了大编队大机群的作战模式,改用更适合喷气式高速战机的机动战术,讲究灵活的协同配合。空战不再是骑士般的“决斗”,而更强调出其不意的“猎杀”。美国空军将多个“流动四机”小队按不同间隔和高度梯次配置,或用两个十六机编队组成大纵深多层次的机群,相互支援展开行动。年轻的志愿军空军也不断进行实战摸索和研究总结,创造出“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空战战术原则,将同时出战的机群以四机为基本单位,通过分层配置构成小编队、大纵深的战斗队形,以长机为核心,保持在同一空域相互协同作战,便于集中力量夺取主动权。
电影版《猎手》虽然没能充分展现大规模空战的全景,但双方战机编队出击和捉对厮杀的镜头仍能吸引到不少观众的眼球。当然受条件所限,一些场景也只能因陋就简。比如片中的米格-15是由F-84F“雷电”战斗机稍加改扮而成的,射击时用的武器当然也是机枪,不过配音用的倒是米格的机炮声。F-86在跑道降落时坠毁的一幕则是用一架F-100“超级佩刀”的真实事故影像嫁接的,而且双方战机上的涂装也不完全符合史实。此外,飞行员主动将战机迫降在敌后的情节显然极不合理,因为这等于是把自己的秘密拱手送出。尽管片中人物对此解释是为救助落难战友而不得不违反规定,但在战时双方都严防最新装备流入敌手,美军对落在敌占区的飞机和坦克等都会尽可能用轰炸或炮火彻底加以摧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