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屏县在西柏坡中央旧居办校十年

2014-03-11 12:42范文杰
档案天地 2014年3期
关键词:西柏坡师范中央

西柏坡是我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许多人都认为,中央进京后这里就成了游人瞻仰参观的革命纪念地。其实不然,真正对外开放是197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庆典以后,中央迁走后的最初10年,这里住的是当地的机关学校。

1949年3月中央进京时,即把西柏坡中央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由于连年战争,各级政府和老百姓都非常贫穷,为了充分利用中央旧址的100多间房屋,根据县政府安排,建屏师范和西柏坡完小先后在此办校10年。笔者先在建屏师范学习,后在西柏坡完小教书,几乎亲历了办校的全过程。

中央进京时,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还没有解放,全国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消散,新中国尚未建立,对革命纪念地的保护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中央把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县址在洪子店,与这里相距十几里路,又隔着滹沱河,不便使用,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房屋的作用,县政府即将中央旧址交给了建屏师范。

中央边撤离,建屏师范学生会干部杨重庆、赵怀仙等人边接管,中央处理善后的人员和师范学生还在一起吃了10多天饭。中央的家具,中央带走一少部分,县政府搬走一部分,留下了一部分(这些分散的家具,后来经过收集,现均收藏于西柏坡纪念馆,成了珍贵的文物)。

建屏师范原在洪子店东寺,当时只有一个班(即三班),4月份迁入中央旧址。师生都集中住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招待所院内,有几位老师在东邻朱总司令的三眼石窑洞里办公。教师小伙房仍沿用原来中央招待所的小灶,学生大伙房还是恶石沟东侧的中央大灶。操场是中央的篮球场(随着学校扩大,后来把中央大院的空旷地方也扩建成了操场)。不久,又招了一个教师轮训班,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院上课,所设课程大都是应急使用性的。1949年底,师范三班和轮训一班同时毕业。

1950年1月,新招收了师范四班和轮训二班,自己有幸成为师范四班的学生。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师范规模逐步扩大,在此又相继招收了师范五、六、七班、附中一、二班、教师短训班,高峰时达到了7个班,全是住宿生。由于人多,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几处领袖小院未占用外,中央的大房间都作了教室,小房间都作了宿舍仍不够用,有许多学生住在西柏坡和北庄村的民房里。

为解决小学教师奇缺问题,招收了一批完小毕业生,在南庄办过两期短训班,班主任老师住南庄,科任老师从西柏坡步行3里路到南庄上课,培训3个月即分配了工作。

由于我们班是老大哥班,要给新生让方便,三年中四次搬家,政策研究室跳舞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央大伙房、军委作战室都做过我们班的教室。

建屏师范的学生生活比较艰苦,我们的上几届学友都是边工边读,自筹伙食费用。从四班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学制由过去的一二年,改为三年;教材由边讲边油印,大部改为正规课本;文体活动也由简单,逐步走向多样化;伙食费由国家包起来,但背粮、运煤、种菜仍由学生负责。1950年冬无取暖费,学生宿舍均未生火,“升团长”过了冬,年终从伙食费节余中给每人做了一套中山装,学生们第一次统一穿上了规范化的制服。

西柏坡的学生生活,紧张而丰富多彩,大家在这里踏着领袖的足迹,学习在领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感到非常荣幸。.师生一致通过决议,把学校更名为“毛泽东师范”,但上报后一直未批准。后来听说,七届二中全会上已有不准以领袖名字做地名的决定。

从战争环境走过来的人,分外珍惜学习时光,同学们精神振奋,士气高昂,学习争分夺秒,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星期天和午后散步常常带着书本,边看书,边讨论。山头上,大路旁,苇塘边,树荫下,到处都留下了同学们学习的身影和朗朗笑声。我班同学王振勋聪明好学,科目齐全,考试中连连夺冠。赵蔺的书法,封韶元的音乐,刘梦节的象棋,李炳炯的舞蹈,刘明忠的铅球等都是全班的佼佼者。

笔者出身寒门,更是不敢偷闲,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在班上任学习委员时,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门上亲笔写的“学习园地”四个美术字和凝集着同学们心血的一篇篇学习心得,经常闪现在眼前。笔者的作文多次在本班和下届同学中宣读,毕业时写的散文诗《辞师别友》,曾作为本班毕业献词,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朗读,60多年过去了,耳边犹闻余音。

授课老师各有所长,印象较深的是封慧老师的书法课,他知识渊博,写的颜体和柳体字苍劲有力,十分逼真。他讲的“真草隶篆、枕腕悬腕、藏锋露锋、竖撇捺钩”诸多理论知识至今还记忆犹新。由于自己囊空如洗,买不起字帖,就买了几张绵纸,请封老师和赵蔺同学写字代帖,临摹练习。因勤奋刻苦,进步较快,封老师特意为自己写下了“书称圣者王逸少,法言精奥杨子云”的赞语,书法使自己受益终身。

学校的社会活动较多,当时中央旧居没有看管服务人员,清扫五大领袖旧居是学生们的一项任务。当初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小青年,并不了解多少国家大事,更多的是好奇贪玩。初次到毛主席办公室内,看到办公桌的大玻璃板上边放着油灯、笔筒、电话、日历,桌子下边放着取暖火盆,墙上张贴着画满箭头的军事地图,地上放着牛皮沙发,卧室内摆放着双人床、衣架和浴池等,眼界大开,非常新奇,清扫完毕,就坐在沙发上悠哉悠哉地转起来。后来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毛主席党中央在西柏坡时的丰功伟绩及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伟人风范故事,使我们深受教育。以后去时总是彬彬有礼,再没有发生过违规的事情。

1950年秋,电影《白毛女》剧组在建屏县拍摄外景,为了保证拍片质量,编导杨润身到师范与校长协商,选拔了陈作舟、韩秀文、傅立龄等20名年龄大、个头高的轮训班学生扮演群众,随剧组拍片半月,他们扮演的割谷、打场、赶集、给黄世仁交租等场景,非常成功。

那时正值志愿军入朝作战,同学们经常给志愿军写慰问信,鼓舞前方将士多打胜仗。赴朝慰问团从朝鲜回来后还两次到西柏坡做报告,大家都为志愿军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在此期间,我们还经常编演节目到县城洪子店大集演出,如反映抗美援朝的《杜鲁门红了眼》,反映捐献飞机大炮的《一个金戒指》,反映婚姻自主的《双登记》,反映调整产业结构的《想发家种棉花》等,在当时都产生了较大影响。endprint

由于多年的战争环境,师资老化,前些年学校的文体活动比较单调。从1951年开始,国家逐年向这里分配大中专毕业生,使老化的建屏师资焕发了勃勃生机。李玺彬、魏龙江等即是第一批从天津分来的中师生,他们把城市的文体文化传播到了山区。师范从此诞生了军乐队、腰鼓队、舞蹈队、歌咏队,文体活动十分活跃。一眨眼仿佛又看到了军乐队和腰鼓队的表演阵容,听到了歌咏队嘹亮的歌声,现已80岁的原师范六班文艺委员李玉坤,还珍藏着当年在腰鼓队上街演出的照片。

建屏师范在此办校5年,1953年12月迁往洪子店西店,与建屏中学合并。

此间经历了齐履祥、丁文哲、韩尚英三位校长,先后招收过9个班,为国家培养了460多名人才。这些人大都当了教师,后来有110多人转行,成为党政干部。原广东江门军区司令员田永增、原石家庄地区行署专员付亮、原岗南水库管理局局长齐文彦、原县人大副主任齐学彦等,都是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此外,还有田宝元、田永禄、韩立夫、范文杰、齐顺吉、封祥等一批公社党委书记。

1953年12月建屏师范迁走后,西柏坡乡政府和北庄完小即迁入这里。乡政府和卫生所、信用社、供销社占用了大伙房院和七届二中全会院。其他地方均被完小占用,并更名为西柏坡完小。

完小当时共5名教师、三个教学班,都是走读生,分别以中央政策研究室跳舞厅、九月会议室、军委作战室作教室。1956年后全部集中到了政策研究室院内,1958年7月扩招为四个班。因该院大房间少,就把几个相连的小房间打通,凑合做教室。

完小在此近六年,经历了合作化、整风反右、“大跃进”等政治运动。前几年,社会上的运动对学校的影响不大,教学秩序比较正常。每届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参观五大领袖旧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整风反右中,唱高调说假话的人大都升了官,我校的一位同事即在其中。讲实话的人,有的被打成了右派,有的受了处分,自己因说了一句“造林不见林”的大实话受到了批评,没有打成右派,也没有受处分,实为万幸。

“大跃进”期间,各行各业都在吹大话,放卫星,学校无卫星可放,乡政府经常让师生停课支援农村大跃进。因劳动多,无暇上课,1958年下半年全校四个班学生全部实行寄宿,晚上吊着汽灯上大课。政策研究室院和军委作战室院均成了学生宿舍,刘少奇院成了炊管人员宿舍和学生大食堂。十二三岁的小学生寄宿学习,有诸多不便,不到一年又恢复了走读。

“大跃进”期间,除经常支农外,我们还参加过大炼钢铁,曾进村入户收交过村民的旧铡刀、旧铁锨、铁锅、铁脸盆、铁熨斗,运过矿石、背过干柴、砸过锅等。小土炉炼出的“铁”,数字满天飞,实际是一堆废渣。

那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大跃进标语,会议室墙上我们写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央政策研究院一进门墙上“大干苦干,生产大跃进”等标语,原址已淹没,但在阎涛著的《走进西柏坡》一书照片上,标语仍清晰可见。

1955至1958年,完小毕业生升初中的比例全县仅7--8%,国家号召完小毕业生劳动就业,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笔者在此任教期间,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教书育人之中。自己任班主任的一个班,升学率高达84%,在全县一举夺冠。2002年编写的《平山教育志》上记下了这段历史,并在书前画页上选印了本班毕业师生的合影。

西柏坡完小在此办校近六年,经历了刘梦节、刘明凯、杨君秀、范文杰四位校长,先后招收过10个班(13—22班),共培养了500多名学生。这些学子遍及全国各地,有的成了厅处级干部、厂长经理,有的当了大学教授,也有在乡农民,一转眼这些健在的人都已是70岁左右的老人了。

1959年秋,岗南水库蓄水后,50多个村庄和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良田均变成了一片汪洋,毛主席和党中央旧居的建筑和文物,拆迁到柏坡岭保存起来,乡政府迁到了陈家峪。西柏坡乡所属各村,大部村民异地安家落户,少数人就近迁到了一个个如同孤岛一样的山头上。当时西柏坡106户,外迁74户,迁到山头32户,由鱼米乡一下子变成了贫困村,已不具备办校条件。为方便学生走读,将完小一分为二,分别迁到了韩家峪和梁家沟,从此结束了在西柏坡办校的历史。

在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建屏县政府抓住机遇,在中央旧址办校10年,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人才,应该说是个明智之举!

注:中央在西柏坡时,这里归建屏县管辖,县政府设在洪子店。1958年9月25日,建屏县与平山县合并为平山县,至今区划未变。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柏坡师范中央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西柏坡
毛泽东在西柏坡使用的办公桌
小小书画廊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及发展对策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生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