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春节前,李娜获澳网冠军。这几天,围绕李娜成功之路引出的又一轮热议渐趋平静,似乎说累了,而不是在形成普遍共识后收场。焦点依旧在举国体制与职业化单飞的优劣,这样一个早已被说够了的话题竟然长盛不衰,与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时代性变化不无关系。
参与议论的人不都是体育行家或对体育具有浓厚兴趣,只要对李娜的成功略知一二,都可以出来说几句。有些看法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未必说到点子上,让深知就里的专家看了不以为然,但一名运动员的成就引出多种深浅不一的议论,这本身就很有意义,哪怕是借此表达对体育或其他领域的意见。由于这样的讨论是完全不经刻意组织的群言堂,更能够真实体现社会情绪的走势。
李娜已过而立之年,还在世界网坛顶级对抗中坚持,并取得令人钦佩的成就。她也有弱点,包括心理和性格,应当得到人们的理解、宽容和帮助,而不该拿来炒作。李娜希望媒体支持和配合,至少别添乱。媒体希望李娜不仅继续得胜,而且成为赛后采访更受欢迎、更易接近的球员。双方的愿望都没什么不对,但这还不是问题的核心。
李娜在传统体制下起步,接受专业化训练,具备了很好的身体条件和技术功底。此后,社会进入改革开放,体育界也开始尝试职业化。李娜在种种挫折之下进进退退,做出艰难的积累与选择。这个过程和最终的回归,出于对网球运动的不舍和进一步提升的追求。当政策上出现“单飞”的机遇时,李娜把握住了。没有传统体制下打好的基础,李娜就没有实力进入发展空间;没有职业网球对中国敞开大门,李娜就没有证明自己,也证明中国网球的平台。
一些项目发展的事实表明,不同体育体制可能导致事倍功半或事半功倍,差别在于效益,而不是非走哪条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拓展到文化范畴,高水平竞技可以为国争光,还可以满足公众精神享受,是潜移默化的道德和素质教育。专业体育和职业体育都能起到这种作用。同时,两种体制又各有缺陷,并且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兼有举国体制和职业体育的条件,多元并举是符合发展阶段的选择。在这个为时不短的阶段中,以攻击和颠覆传统为乐,以追逐崇尚新潮为快,认定过去的都是不好的,连吸取其中的合理部分都觉得没有必要,这样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定式也会长期存在。
李娜的成功于顺应还是叛逆,并不复杂。呼唤下一个“李娜”,不应当只是为了多一个佐证来比较不同体制的优劣,与其期待用一种以为很优越的体制取代另一种以为很落后的体制,莫如扬长避短,尽可能发挥不同体制各自的积极作用,限制消极作用。长期以来,喜欢“绝对”而不愿正视“相对”的思想方法害了多少人,误了多少事,数不胜数。把李娜捧为民族英雄的人其实也清楚李娜的缺点,制造“耳光”段子的人也许没见过萨马兰奇在奥运会颁奖时拍邓亚萍的面颊,但不会不知道这是亲昵之举。非要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偏执的结论,醉翁之意不在李娜,不在网球。
举国体制生产了大批量的网球苗子,能成为“李娜”者无多,不是谁想单飞就可以飞,也不是谁飞出去后都能拿大满贯,总要掂掂翅膀够不够硬吧。竞技体育离不开经济社会条件,还跟民族习性和文化传统有关,淘汰率不都是由体制决定的。换成乒乓球,就是中国不再搞举国体制,相信任何对手采用任何体制,在尖子球员的数量和整体质量上也超不过中国。
举国体制,意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当坚持。但是,在什么事情上需要集中力量来办,怎样集中力量,集中什么力量,一直少有认真探讨和改革尝试。也许有朝一日要换个角度感谢李娜,她在网球场上取得的成功客观上助推了中国体育思想解放的进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