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2014-03-11 03:12许冬一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中学习惯课文

许冬一

(苏州市第十二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许冬一

(苏州市第十二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很多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很不适应,学得苦不堪言,而老师也教得痛苦万分。面对此现状,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通过习惯培养、教学方法策略变化等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过渡,以此保证初中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 中小学 衔接教学

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我不断思考和揣摩,面对初一新生,该如何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他们刚从小学毕业,能否适应初中的课堂模式呢?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好比是飞驰的火车头,而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就像是一节节的车厢,如何将它们连接起来发挥最大功能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连接处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甚至有些原本成绩很好的学生在进入中学后成绩一落千丈。在即将面对这么一批初一新生时,老师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一系列问题。

只有弄清了症状,才可以下药。要增强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发展后劲,引导他们顺利过渡,促使老师与学生、教与学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必须先找到“病因”。

从小学进入中学,在我们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但是对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突然变多的学科和内容,难度和要求也随之变高。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变得应接不暇;从依恋老师逐步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对小学教师形成的绝对服从和依赖与升入中学萌发的自我意识并存,产生思维的矛盾。在这样的状态下,大部分学生在心态、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部分学生成绩跟不上,学习成绩出现滑坡。

与此同时,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中学变小学反复强调、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为能力培养,即培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初中语文作业量减少,基础知识训练量降低,而学习内容比较多,对自学的要求较高。一些学生回家很快就能完成家庭作业,然后茫然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复习和预习。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不高,尤其是考试的压力不大。而初中一改小学时测试较少的状况,每个阶段都会有各种形式的测试,这些都会让学生压力突然增大,且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题难度增大,学生失分较多……这些情况学生都会很不适应。

从教学看,小学语文课生动活泼,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而中学课堂节奏变快,教学进程加快。傅老师开玩笑说,他听过一个小学老师上课,鸡皮疙瘩掉了一地,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师上课风格的差异。教师风格不同,语速、频率、板书都有所不同,有些学生怀念小学老师温柔的声音、整齐的板书,变得不适应。

除此之外,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存在差异。中小学语文教材跨度较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小学课文篇幅较短,中学篇幅较长;小学教材中的名篇都是改编或缩写的,而中学教材中都是原作,学生认为已经学过;教材中有不少看似重复的地方,学生会疏于学习。

结合学生的这些情况和中小学教材的特点,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多联系生活。

在初一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这样的喊声:“老师,慢一点,我还没来得及记下来!”所以必须教学中教会学生“听”,在听中抓住重点、记住要点并学会筛选、储存有用信息。

“说”,是一种运用能力,是写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课文的大意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在读中学会说话,在读中培养说的能力。

“读”,就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而不是死记硬背。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多看课外读物的好习惯,使他们爱上读书、享受读书。

“写”,指的是勤于动手。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以写作教学为例,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和情感体验,最主要的原因是脱离生活。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说过:脱离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学生在她的启发下,文如泉涌,效果很好。那是因为这个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小学生有体验。所以建议:

1.提倡写生活随笔,鼓励有灵感就写,不框定范围和题目,有感而发。张扬学生的个性,爱惜学生的灵性。要尽量鼓励班级的学生有感而发,使他们开放自己的思想。相信这与写日记是一样的,能把心中所想所感都用文字表达出来,便是一种能力。

2.我们要大力表扬那些留心生活细节、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注重文章中可贵的点滴细节和感人的瞬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处处有心皆语文。鼓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与父母亲人多交流,与同学朋友多相处,甚至到大自然中放松自己。从生活中积累点滴,写下心灵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评价文章时,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对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的肯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习惯上,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订正错误的习惯及修改文章的习惯。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若是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的话,那么升上初中就能更快适应初中繁重而快节奏的学习。同样的,如果初中培养出这些习惯,那么到了高中的学习,也能更得心应手。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反思学习,学生要先预习,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听课过程中尝试解决,并在课后认真复习巩固,通过做作业等形式完成,最好每课都进行反思,或者是单元反思;分专题抓好知识整理和归纳、语段阅读整理等。总之,尽量消除学生的依赖,培养他们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小学的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要保持,比如小学老师特别重视朗读,那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对文本文句实实在在的理解和深入解读,都应该继承,并且要把它发扬光大。比如如果有同学对朗读有兴趣,从感情的把握和节奏的把握上都很精准,那么可以在班级或者公开课时展示。

(三)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主,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引导。听小学老师上课既被感染着又被引导着,是一种享受,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时应当增加帮扶的成分,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学生进入初中,发现教材变难了,老师要求比以前严格,于是就手足无措了。所以初一语文课堂上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互动不多。学生更多地像书记员,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语文思维训练的机会就欠缺。所以,我们可以给予他们一段适应期,适当地降低难度,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如果七年级老师上课时与学生一同讨论语文话题,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分,适当地进行引导,那么学生就会从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另外,小学语文课对朗读非常重视,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春》的时候,让学生反复朗读,很好地还原课文中出现的美好画面,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趣味导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良好的导入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欲望。趣味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可以借助音乐、影片等创设情境,也可以采用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教《繁星》时,可以用一些壮观的繁星图片激趣;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要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呢?

课堂教学方式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散文介绍,组织学生当小老师,编排课本剧、辩论、家事小法庭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生活,让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教学《春》可以采用由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和学生的参与性都很高,上《皇帝的新装》和《变色龙》的时候编排课本舞台剧,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使集体的力量得到增强。

其实,小学高年级语文和初中语文中的很多方法是相通、一脉相承的,可以互相借鉴。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就一定能使初一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初中语文课,爱上初中语文课。

[1]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石川勤.教育与学的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中学习惯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