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
你和老师发生过矛盾吗?你认为老师是一个偏心的人吗?如果出现了误会和摩擦,你会怎么办?
个案一
新学期开始了,刘老师成了我们的班主任。她长得很柔弱,是一个典型的淑女。可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开学的第一天,她就惹我生气了。
我个子矮,眼睛又近视,本想坐在前排的,刘老师却让我坐到倒数第二排。这时,赵晴坐在了我的位置上。赵晴的视力挺好的,凭什么把她安排在前排?我的心里极不平衡,想与刘老师理论,可是教室里的人太多了,如果遭到她的拒绝,那多没面子呀!
第二天中午,我来到老师办公室。“刘老师,有点事和你商量一下。”刘老师坐在椅子上,一脸严肃。我说:“我以前都是坐在前排的,这次怎么把我安排到后面了?我的眼睛不好,离远了看不见的。”刘老师打量着我,说:“现在的学生,有几个视力好的!你没配眼镜吗?”“我……我……”和她谈的第一句话就碰到了钉子,看来这事不好办啊!
我接着说:“医生说了,只要我注意保护,就不用配眼镜了。”
“那你看书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老师,我看不到黑板怎么办?我想马上调回去。”
“我们还会调座位的!”
……
我和刘老师谈了半天,也没有获得她的同情与理解。唉,只好顺其自然了,谁叫赵晴是校长的侄女呢。
初二学生 王冬雪
点评:一般来说,老师对班上的同学都是一视同仁的,不过,有时老师也会做出一些有失公允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群众呼声”为导向,来评判老师的对与错。调座位的当天,你没有当场和老师理论,这一点做得很好。这说明你是一个理智的孩子,能够分清场合,选择性地对待。课下,你找老师反映情况,遭到拒绝,这也没什么大不了。老师之所以这样做,必然有她的用意。而且,座位不是固定的,一段时间后,你还有可能调到前排去。对于你反映的情况,老师会认真对待的。有时,你要多替老师想一想。如果按照你的意思,马上把你调回去,别的同学会怎么想。所以,你要放平心态,等一段时间再说。老师的天平一定不会失衡的!
个案二
初二下学期的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她说:“市里又要举办数学竞赛了,这一次,我想让别的同学参加,你看行吗?”我看着老师的眼睛,没有回答。这种数学竞赛每学期举办一次,我已经代表学校参加五次了,而且,每次成绩都不错。
“这次为什么不让我去呢?”我在心底问自己,低着头走了。
三天后,班里的赵璐参加了“学校联合体”的培训班。这就意味着我没选上,心里很不好受。“赵璐去参加竞赛能行吗?老师为什么要偏心?我哪里做错了?”
这件事以后,我觉得老师不像以前那样可爱了,她的课也不再生动。课堂上,我经常小声说话,还故意打扰别人,以便制造紧张气氛。有一次,我把一只青蛙带到教室。老师正讲在兴头上,这时,这只青蛙跳到讲台上,教室里一片哗然。
下课后,老师找我谈心。我不屑一顾地说:“你真偏心!你凭什么让赵璐去参加竞赛?”老师摇了摇头,说:“你没发现,赵璐进步得很快吗?上次考试,她的数学成绩超过你了。我觉得她有一定的潜力,就想让她试一试!这有错吗?”
老师站在那里,不停地质问,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知道,大家是平等的,赵璐也有参加竞赛的资格。
初二学生 赵一航
点评:是的,每个人都是平等,你能认识到这一点,那还有什么心理困惑呢?诚然,你是班里的“数学尖子”,也给学校争得不少荣誉,可这并不代表别人做不到。老师让赵璐参加本次竞赛,是想给她一次锻炼的机会,你应该理解老师的做法。所以,你不能说老师是偏心的,更不该扰乱课堂秩序。找一个机会,向老师道歉吧,她一定能原谅你的。
个案三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初三马上就要结束了。中考前的一个月,老师拿来一份“评优材料”,在教室里读了一遍,然后进行不记名投票。同学们都不太关注此事,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评优”上,还不如多算一道数学题。但是,“评优”并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有出国意向或参加高考自主招生,这能作为推荐材料的一部分。
我和王敬是同桌,都有出国留学的意向。所以,我们对此次“评优”非常关注。我是班长,王敬是学习委员,竞争应该在我们之间展开。那段日子,我们开始暗中较劲儿,希望自己能评上。论学习,我们的成绩差不多,忽上忽下的;论工作能力,我明显高于他。班级的各项活动,都是我组织的。平时,老师也很器重我,大事小事的,都让我负责。所以,我觉得自己的希望非常大。可是结果出来时,我傻眼了,怎么会是她?她是班里的生活委员,成绩平平,人缘一般。“这怎么可能呢?”王敬也感到很奇怪。
一天中午,王敬对我说:“老师也太偏心了,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我说:“她一定是送礼了,要不怎么……”
王敬说:“我看也像,这几天,她总是神神秘秘的,一定没干好事。”
“走,我们去找老师!”
……
我们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她正在批改作业,好像知道我们会来一样。看着我们生气的样子,老师淡淡地说:“你们看,这是投票的结果。”老师一边说,一边把45张选票摆在桌子上。我们没话了。
初三学生 张海楠
点评: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还要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张海楠是班长,王敬是学习委员,二人都认为自己是班里的“重要人物”,这个名额应该给自己。结果却恰恰相反,两个人都没有选上。基于此,两个人都愤愤不平,认为老师偏心,并决定找她理论。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不能说坏话,损害他人的形象。当老师拿出“证据”时,两个人都没话了。幸亏他们没和老师说过激的话,否则就难以收场了。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以公平、公正之心处理问题。所以,我们不必对看似不合理的做法持怀疑态度。考虑问题时,我们要着眼全局,从班级利益出发,也就不会感到心理失衡了。
转自《人生十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