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2014-03-11 05:31沈毅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桥头堡云南政治

沈毅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云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沈毅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650500)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云南高校作为为“桥头堡”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支撑的大后方,应顺应形势的要求,积极主动发挥自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本文从“桥头堡”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入手,分析“桥头堡”建设对云南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新形势下云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桥头堡”;云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中央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桥头堡战略对云南来说,既是实现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对云南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南高校作为“桥头堡”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如何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功能服务于“桥头堡”建设是各个高校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涉及到学科设置与调整、师资力量的配备、科研方向的谋划等问题。而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理想信念、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有赖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云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每年对云南高校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滚动问卷、访谈调查,我们对近年来云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云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同时,也显示出了云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挑战。在“桥头堡”新形势下,面对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和深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些交错的变革在增强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失落、价值扭曲、价值混乱等问题,理想信念淡薄、信仰危机、精神支柱倾斜等现象,给理想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是公民道德教育亟待增强。调查显示,在大学校园里存在恶意拖欠学费、住宿费;利用手机或网络发布不健康、不负责任的信息;逃课或上课迟到,课堂上玩手机、看小说;考试作弊等道德失范的行为,诚信意识缺失、责任感失落、勤俭意识缺乏。这些都对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

三是素质教育的实效有待提升。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其自身的学习状况普遍满意度为一般,其课堂专注程度结合课外时间的分配来看,学生的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得到最优化的成效。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缺乏强度和韧度,这从学生压力源的单一性以及排解压力的手段主要以向家人、朋友倾诉而更少倾向于求助专业人士可以管窥一豹。

四是资助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发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压力源除了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焦虑外,主要还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这与云南边疆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的省情也有一定关系。贫困面积大且贫困程度深,还伴随着民族和宗教问题,这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阻力。

五是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急需转变。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择业时比较倾向于选择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国企这类体制内的单位,而外资和民营企业则受到了冷落。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工作的意愿普遍呈现一般水平。而近几年来的“就业难”和“用工荒”集中体现了这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矛盾。尤其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一方面有大量外资或民营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其中当然也有学校课程、专业设置的因素,但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这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出了在新形势下云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课题。

二、“桥头堡”背景下创新云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面对“桥头堡”形势对云南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局,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到心理健康教育,再到网络文明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作用;从日常管理到资助管理再到勤工助学管理,凸显日常管理的关键作用;从社会实践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导航,注重提升对学生的服务功能;通过定期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来改进工作,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成绩以学分制的形式来开展,立足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

(一)突出教育的先导作用

1. 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首先要弘扬爱国主义旋律。云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桥头堡”建设服务,弘扬并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民族认同感。云南作为边疆省份和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强化学生的“我是中国人”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使学生自觉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民族团结。要引导学生心系国家民族命运,抓住自身发展机遇,自强不息,不断强化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国际商贸和竞争中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利益和边疆安定。

其次,大力开展道德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中显示出来的许多道德失范的行为考验着我们道德教育的实效。根据“桥头堡”建设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要能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能够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中国梦”的理想和奋斗之中。要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实现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和谐共生,求知、做事、合作能力的综合提升。

再次,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及开放合作意识。作为边疆省份,此前云南的开放是多是对内地的开放,准确的说是省际交流与合作,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展开,云南必须将其开放的触角伸至周边国家乃至全球。有地缘心理学的学者认为,云南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得云南人形成了相对保守和封闭的意识,这种“盆地意识”易使人们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而对外开放势必会打破这种陈旧的意识定势,我们培养的学生务必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自觉树立更加开放的视野,紧随时代步伐,利用区位优势,立足云南、辐射东南亚,用更加开放的视野来谋划云南的新一轮发展。云南高校需顺应对外开放的形势,积极培养学生全球性的合作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通晓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争取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建立互利共赢的格局。最终实现学生能在“桥头堡”建设中施展才华、打开局面、贡献力量。

2. 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面对学业、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手机、电脑等问题时心中存在诸多疑虑。尤其随着“桥头堡”建设的展开,云南高校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及中外学生交流日益频繁,这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理清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策略。要秉承“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与心理调试力。要开展普及教育与个体咨询指导;协同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问题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网,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关联的多方位、立体化的同伴教育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条热线、一个网站、一次心理普查、每名学生一份心理档案、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学生进行实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为他们精彩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开启一扇大门。

3.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桥头堡”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全面的。随着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面也越来越广,对活动形式的要求也更加的丰富,军训、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学习参观、“三下乡”、“进社区”可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另外,利用云南区域交流合作频繁的平台,如南亚博览会、东盟经贸论坛、东南亚物资展销会等,小语种学生以及小语种复合型人才即可在其中或小试牛刀、或大展拳脚,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流和贸易中,受教育、长才干的同时也为社会作了贡献。

(二)强化日常管理的关键作用

1. 加强学生日常管理

学生日常管理包括学生奖励与违纪处理、学生宿舍管理以及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特殊省情造就了大学生中学生结构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数量比较大。能否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以及能否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实现育人目标,关系到云南“桥头堡”建设及地区的安定与发展。

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新生管理;二是班级管理;三是学生组织管理;四是毕业生管理。对于新生管理,首先要尽快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其次要严格日常管理,促使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且要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发挥好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班级管理应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选配、使用、培养好骨干,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学生组织管理主要是对党组织、团组织以及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组织的管理,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学生管理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握学生社团组织的正确方向,推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毕业生管理包括毕业生的学业管理、就业管理及行为管理。要加强学业管理,提高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加强就业管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强行为管理,树立毕业生的爱校、文明形象。

2. 注重资助管理的实效性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口号。资助项目囊括了各级各类助学金、免费教育、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学生因贫辍学确实鲜有发生,但这种“输血式”的资助并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学生工作的要求,“造血式”的资助成了必然要求。要做到物质帮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畏艰难、开拓进取,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体力,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报酬。要不断提供新的勤工助学岗位。这种从以往救助“输血”变成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创业“造血”,既解决了学生生存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为其成长成才搭建了一个创业的舞台,真正体现资助的实效性。

3. 构建安全维稳的行动机制

维护云南高校的学生的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前提,更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和环境的变化对学生产生的震荡,以及高校改革中学生权益的保障情况,处理好偶发事件以免诱发群体冲动。学生稳定事件的诱因多样性、过激行为群体性、敏感影响的扩散性、不良后果的危害性及事件处置的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预防和处理学生稳定事件,维护高校学生稳定需制定相应的预警及响应机制,争取对学生稳定事件“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理得好”。这样,才能为“桥头堡”建设营造安定、和谐的氛围,并保证人才的顺利培养。

(三)发挥就业指导的保障功能

调查显示,大学生压力绝大部分来自于对就业及自身发展前景的焦虑,加之大学生就业倾向于选择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行业,可见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有待改进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及择业观念需要转变,而这个转变不是朝夕能完成。因此,要从学生进校开始便对其进行学业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其对自身发展的道路及方向有所明确,并结合时代的选择、局势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习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立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在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时,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形势和政策的指导,以便学生准确掌握外部环境,制定符合自己发展也能服务于“桥头堡”建设的职业规划。

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也是大学生能否顺利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才的关键。它包括对择业就业程序的熟悉与讲解,学生毕业时其他出路的告知,以及在学生从大学走向职场的路上的指导。对于择业就业的程序来说,需要突出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就业政策,包括国家层面的和地方层面的,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特岗教师”、就业“走出去”等政策,让学生在选择之初便对其选择面了然于胸。学校还要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拓宽就业信息的来源渠道,并及时发布,组织好招聘会。同时还应对学生的户籍档案、就业协议进行就业期的建档管理,以便毕业生有序办理离校就业手续,同时也为后续就业工作的统计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四)打造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引入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定期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政治意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思想状况进行调查,多角度、多方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新形势下,云南高校需要定期在一定范围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学生实时的思想动态,以便为后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功能完善,融记录、汇总、统计、分析于一体的网络管理平台,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德育成绩、奖助信息、综合测评成绩等录入系统并适时更新。要加强学生网络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校园BBS等,为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便利途径。

[1]云南省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R].云南师范大学,2012.

[2]云南省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报告[R].云南师范大学,201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2011年5月6日.

[4]李萍.复合型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3,(06).

[5]王芳,邢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6]李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教育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7]王传中,朱伟.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刘强)

G641

A

1671-0681(2014)06-0159-03

沈毅(1977.5-),男,云南个旧人,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西南大学2012级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2014-05-14

猜你喜欢
桥头堡云南政治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刘沛:深中牵手!东西岸融合桥头堡——马鞍岛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打造转型升级“桥头堡” 推动矿井高质量发展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