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柱
阿甲与现代京剧《红灯记》
文/王建柱
阿甲(1907--1994),原名符镇宝、符律衡。中共党员,中国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导演。1938年到延安,1942年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编、导、演的艺术实践,是当代戏曲导演的标志性人物、探索京剧现代戏的突出代表,也是现代京剧《红灯记》的第一改编者和导演。为京剧表现现代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灯记》的故事,改编自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电影剧作家沈君默在黑龙江劳改时听来的一个抗日小故事。1961年底,沈君默被“摘帽”并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后,经过与导演苏里、于彦夫等人的共同合作与重新构思,由沈君默、罗国士执笔,创作了剧本《革命自有后来人》,随后由于彦夫执导拍摄成电影《自有后来人》。
电影上映后引发了一股改编热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哈尔滨京剧团移植改编的现代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此时恰逢现代京剧蓬勃发展之初,剧本被哈尔滨京剧团看中后,经过重新编排,恢复了剧本的最初名字,这部现代戏上演后便一炮走红。
不久,上海爱华沪剧团将其移植改编为《红灯记》。
1963年2月,江青在上海观看了爱华沪剧团演出的沪剧《红灯记》后,向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张春桥索要了剧本。江青于当年10月初找到自己工作中的上级、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建议根据这个本子重新改编为现代京剧。林默涵对江青交待的事情自然不会怠慢,立刻请来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阿甲,请阿甲把这项工作承担起来。林默涵当时并没有明说这是江青交待的事情,因为他也不好明说——哪有下级给上级布置任务,上级还必须俯耳听命的?
抗战爆发后,阿甲历经艰难,于1938年春到达延安。到延安后,他本想学习军事,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但在一次晚会上,他用京剧“西皮流水”的板式, 演唱了贺绿汀作的《游击队之歌》,既是耳熟能详的歌词,又是新颖独特的腔调,通过京剧的旋律和节奏,生动表现了游击队员既神秘隐蔽又善于突然袭击的心理动作,与在场者的抗日情绪产生了强烈共鸣,博得满堂掌声。从此,阿甲“一曲定终身”,完全出乎意料地被调去做了京剧工作。
不久,阿甲就进入了鲁艺实验剧团所属的平剧(京剧)研究班,从此开始了以整个生命为代价的京剧事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