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考量

2014-04-25 00:24邹琳琳
音乐生活 2014年6期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莫扎特

文/邹琳琳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考量

文/邹琳琳

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在莫扎特与海顿两位古典音乐大师的音乐创作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二人在成长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非常不同,也使他们的音乐创作在创作风格、表现方式、表现手法、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个性差异。这种不同的艺术特质在他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海顿 莫扎特 钢琴奏鸣曲 艺术风格

在讨论两位音乐大师的不同之前,首先应该了解和认识他们作品之间的共性之处。他们的奏鸣曲在曲式上都遵循了开篇调式调性简单,稳定,中间部进一步发展,趋于激烈和紧张,又在结束部回归到稳定和平缓。乐曲的高潮都处于乐曲的中间部分,同时,他们都将奏鸣曲的创作手法和结构设计的方式应用或夹杂到其他音乐表现形式中。两位音乐大师同属于古典音乐流派,因此他们的音乐创作的总体风格都带有古典音乐时期音乐明朗、典雅、乐观的音乐特点。但由于他们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他们在音乐风格上又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1.不同的音乐表现风格

海顿出生于最底层的劳动者之家,但父母却都对音乐非常热爱,这也给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他的童年都是在偏僻的乡村度过的,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他能够在童年时接触到很多奥地利、匈牙利等很多民族的民歌,这种文化的交融性也对他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多民族音乐色彩的钢琴奏鸣曲。海顿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键盘学习,他的演奏技术和创作技巧基本来自于多年漂泊的生活经历和通过游学而积累的实践经验。他六岁离开家乡,八岁成为合唱团员,但在变声期到来后,他经过了一段困苦交加的时期,但生性乐观的海顿却一直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直到1761年,29岁的海顿才被匈牙利的艾斯哈特奇亲王招致麾下,成为一名宫廷乐师,并很快成为正职乐长。在此后的30年间,海顿一直都担任着这个稳定、安逸、受人尊敬的职位。亲王非常喜爱音乐,也非常了解音乐,并尽量为海顿创造出最合适的音乐创作条件。海顿领导的这支宫廷乐队由25人组成,每个乐师都是来自欧洲各地最优秀的音乐家。这为海顿管弦乐的创作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因此,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104首交响曲和36首管弦乐四重奏,也正因为他在管弦乐方面做出的伟大成就而被学术界称为当之无愧的交响乐之父。他在管弦乐上的艺术思维和创作习惯也非常自然地运用在了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当中。在研究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每首作品都带有管弦乐队的音乐特征和效果。他用钢琴的不同音区模仿不同乐器的音色和音型,几乎就是把管弦乐的所有创作手法和音乐结构都完整地移植到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当中。在这些钢琴奏鸣曲作品中,或是不同声部乐器间的呼应和对话,或是整个“乐队”的齐奏,等等。这都需要我们要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弹奏这些作品时一定要保证音响的丰富、共鸣的饱满,音色的变化一定要细腻有致、特点鲜明。

另外,海顿生性乐观、平和,又长期过着衣食无忧、舒适安逸的生活。在海顿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一种安静、祥和的音乐特点,而不像莫扎特的作品那样活泼灵动、生机勃勃,而又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和斗争意识。

莫扎特的成长和生活背景则完全不同。他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并且著有自己的小提琴演奏专著,莫扎特本身也具有超凡的音乐天赋,在其父亲的悉心培养下,他三岁开始学习钢琴,五岁开始音乐创作,六岁时就成为欧洲公认的音乐神童。长期在维也纳、意大利、法国、慕尼黑、荷兰等地进行巡回演出。这些丰富的艺术实践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莫扎特接触最多,也最喜爱的就是各地的优秀歌剧、歌曲和歌手们,他从这些美妙的歌声中获得了极大的灵感。他认为歌声的独特美感也应该出现在乐器的演奏中。因此,在他日后的音乐创作中,用器乐模仿人声成为其主要的指导性创作理念。在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我们会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歌唱性的美感。他的每个钢琴奏鸣曲即使是快板,也都是一段美妙的旋律,具有极强的歌唱性。他每部作品的音乐素材都是来自于自己所创作的歌剧唱段。每一小节、每一乐句都会形成一个人物刻画丰满的栩栩如生的画面,带给人极大的美感和享受。这就要求我们在弹奏他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分句时的呼吸感,把每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的关系都交代清楚,在乐句行进中不要突兀地使用重音,要自然流畅,结尾处一定要处理得干净利落。另外,还要注意,与歌剧总谱一样,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旋律声部大多集中在高声部,也就是右手上,而左手往往是具有一定韵律的伴奏声部,这也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最主要演奏风格之一。

钢琴奏鸣曲在海顿的音乐创作中并不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他的主要创作都集中在弦乐重奏和交响曲方面。但他的钢琴奏鸣曲风格却很大程度上预示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没有莫扎特那样灵动、优美、迷人,甚至有一些粗线条、不规则的感觉。他的钢琴奏鸣曲从不过分关注音乐上的流畅性和优美,而是更专注于音乐表情的变化。他的作品不注重技术的发挥和表现,而更倾向于一种带有很强幽默感的,非常淳朴、热烈的音乐情绪。例如,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最常见的是“快板”音乐记号,而海顿作品中更多的则是“中板”甚至“慢板”。

当我们对海顿为数不多的钢琴奏鸣曲作品逐一研究时,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品的音乐风格与表情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而莫扎特的作品,从第一钢琴奏鸣曲到第十八钢琴奏鸣曲,从C大调到D大调,每一首都有着不同的、更丰富的乐思、情绪和音乐表情。

与海顿相比,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更加具有一种音乐天才的灵性。他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巧妙、精致、纯净、清澈典雅,却又常常暗含着淡淡的忧郁的音乐感觉,他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音乐天才所特有的音乐魅力与审美风格,同时他的钢琴奏鸣曲作品也更加完整、成熟。我们很难用简单或者难度来形容和解释他作品的演奏,因为他的每一首作品虽然看起来都不复杂,但在演奏时却需要极为精准地把握与控制,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作品的音乐情绪与风格。

2.不同的曲式运用

当我们要弹奏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时,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大局观,对作品的整体曲式结构、音乐布局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和认识,才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作品的演奏风格,才能准确的传达出作者的真实意图。两位大师的钢琴奏鸣曲曲式的相同之处是基本都是由三到四个乐章组成,三乐章的结构为: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四乐章结构为: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但在具体的细节处理上二者的曲式风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海顿在钢琴奏鸣曲曲式的运用上深受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影响。因此,在创作中习惯在第一乐章和再现乐章中运用主副部相同的写作手法,注重强调不同调式之间的对比,因此在音乐形象的描写与刻画上特点不够鲜明,对比不够强烈。海顿还将呈示和再现部中间的连接部扩大规模,使中间部分的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充分地表现出奏鸣曲特有的发展乐思的创作原则。另外,在他的奏鸣曲创作中还非常重视音乐形象的一致和统一。在其钢琴奏鸣曲中的每个音乐形象基本都是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音乐气质。在演奏这些作品时,一定要深入理解和掌握他独有的艺术特质,一定要注意运用指尖的控制来掌控音乐色彩的变化,并要时刻保持自己听觉的灵敏性,才能准确地演奏出海顿钢琴奏鸣曲的纯正风格。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曲式运用上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创作手法更加丰富,技法运用也更加纯熟。他的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结构本身就非常完整,因此也无需将第一乐章的乐思在中间部进行大幅的发展。这也使得其第二乐章能够将一种更加具有独立性第二音乐主题展示出来,在整体结构中赋予了第二乐章更加重要的音乐表现意义。这些乐思的展开也更加迅速,并且基本不会再重复出现,这就使其具有了一种莫扎特独有轻松、灵动的音乐特点。作品中往往存在很多音乐角色,因此,在演奏这些作品时一定要注意角色的变化,可以说,在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旋律永远是最重要的。

海顿虽然不是奏鸣曲的创造者,但奏鸣曲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却在他的手中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和发展,他对曲式的掌控和使用堪称完美,但同时又极具个人思想的展现和发挥。他经常会在发展部临近结束时运用“假再现”的手法,但实际的音乐展开却出人意料,音乐其实依然在不平稳和声的展开部进行。在“调皮”地与观众开了个小玩笑以后,音乐才真正地进入了再现部分。

除此以外,他还经常运用调式调性及和声关系的变化,来给听众带来非常意外的惊喜,就像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总会在你的不经意间抖出笑料十足的“包袱”一样。另外,海顿也十分喜欢尝试具有极强创新性的表现手法,例如他喜欢在音乐的正常进行中加入突然的停顿,还有在旋律的走向上也经常出现音程跨度非常大的现象,并且类似的这种处理常常是完全超出了观众的想象,甚至达到了使人惊愕的程度。但莫扎特则恰恰相反,他很少采用此类的表现手法,如果在跨度较大的音程处理上莫扎特更倾向于使用一种温和的、渐进式的方法将其呈献给观众。

在海顿的奏鸣曲作品中,他更习惯让主题动机以不同的次序在再现部中出现,在很多时候他也常常不会在再现部中完整的表现出音乐主题动机。莫扎特则正与之相反,他基本不会有意为音乐主题动机重排顺序,他更习惯不断地重复他的音乐主题而展现出他音乐中那种特有的非常具有抒情性的旋律。

另外,海顿在奏鸣曲的写作中常常是围绕一个非常简单的音乐动机开展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使一个主题音乐动机始终贯穿于整个乐章。这在他很多的作品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法国音乐批评家这样评论海顿:他只需要一个音乐主题便可以创作出一个完整的交响曲,而其他作家则需要很多个。莫扎特当然不是所谓的“其他”作家,但他在这一点上却恰恰与海顿相反,他非常喜欢并习惯于在同一乐章中运用多个音乐动机,将这些音乐动机浑然天成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没有任何生硬的痕迹,很大程度上更加彰显出了莫扎特音乐天才的一面。如在他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与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莫扎特与海顿同为古典音乐时期最优秀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大师。他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方面具有古典音乐的共性特征,但又存在着鲜明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音乐特点。只有对两者钢琴奏鸣曲进行深入透彻的比较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演奏风格,才能准确地表现出真正的古典音乐之美,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艺术造诣。

[1] 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232页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 156页

[3] (美)约瑟夫·班诺维茨著,朱雅芬译.《钢琴踏板法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132页

[4](前苏联)沃伦斯基著,陆敏译.《格什温传:世界文化名人传记译丛》[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245页

[5]罗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国现代钢琴音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145页

[6]郑兴三.《钢琴音乐文选》[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第115-126页

[7]王庆.《音乐结构与钢琴演奏》[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第113-125页

[8]童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教学与演奏技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6月出版第111-112页

[9]彭胜锦著《钢琴演奏与风格》[M].南京.双林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第156-157页

大臂断奏的发力点在肩部,做出快速击键动作的部位是大臂,多用于近现代作品或作品终止处的和弦。由于弹奏时动作有较大的幅度,因此,不适用于弹奏速度过快的作品(谱例8)。

谱例8:《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手指断奏更适用于快速的音乐作品。这种弹奏法是利用手指的第三关节来弹奏的,因此,音色具有较强的颗粒性和穿透力(谱例9)。

谱例9:《第一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

通过对《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的技术分析,可以发现,20世纪的钢琴音乐在表现手法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曲家虽然继承了传统的创作原则,但更多的是将偶然因素注入到音乐中,从而在旋律中产生了很多的不对称、不规律,歌唱性音乐线条较少的特点。这对演奏者在弹奏技术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樊禾心著.《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2

[2]【英】肯尼迪·布林恩著,唐奇竟等译.《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9

[3]钟子林编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6

邹琳琳(1979-)女,东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艺术学院钢琴专业讲师。

猜你喜欢
海顿奏鸣曲莫扎特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手机上的奏鸣曲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善是养生
春天的奏鸣曲
音乐家收学生
轻浅不是莫扎特
饥饿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