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前置教育对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影响

2014-03-11 17:37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前置创新能力人才

李 霞

(中国人民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872)

据统计,至2012年底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硕士规模已近470万人,这些高层次人才对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社会实践反映出,我们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的思维缺乏、创新的意识不够、原创性的成果少。导致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很多,如教育经费缺乏、科研训练不够、学术交流欠缺等,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高层次人才在前置教育阶段(高中和大学本科)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它直接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构建。

一、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创新,一般是指对旧的观念、思想、制度、办法的改造与发展。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摆脱旧的思想框架、行为方式,进行开创式研究的能力。从发展过程看,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理性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1.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

理性分析能力是指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剖析和研究的能力,使表面上看去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和规律化。理性分析能力是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它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为深入的专门知识的基础之上。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有开拓意义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一般建立在理性分析能力具备之后,但又不局限于理性的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大量的知识积累和长期的素质磨练,是理性分析能力的不断融合和提升,是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所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有灵感、直觉、幻想、顿悟等。

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指创新的思想转化成“产品”有效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创新思维的目的是将理论转化成有用“产品”,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是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存在的证明,也是创新能力的价值体现,这是各国花很大代价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2.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构成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三个要素同时表达了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过程,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理性分析能力是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关键,服务社会能力是结果。从“质”和“量”的关系看,理性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量”的积累,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创新能力“质”的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不但要注重培养其理性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注重两种能力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由此可见,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与其它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培养和塑造。

二、高层次人才前置教育的主要特征

前置教育是指高层次人才接受的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前置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教育内容、方法和性质看,当前我国高层次人才所接受的前置教育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从教育内容看,当前高层次人才的前置教育表现为片面的学科课程教育

当前高层次人才的前置教育侧重对专门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统一表现为单一的课程教育。高层次人才所接受的高中教育一般采取文、理“分科”形式,学生从高一或者高二年级开始,按高考志愿分成文科班和理科班学习。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课程设置专门化,学生可以接触的课程类型少,所接受的教育实际上是围绕文、理学科的课程教育。同样,由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1],所以高层次人才所接受的大学教育亦是针对专业开展的专业课程教育,除政治理论课、外语等少量的公共课程外,就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很多大学专业选修课可选择的余地小,实则成为“专业必修课”。

2.从教育的方法看,当前高层次人才的前置教育属于“灌输式”的应考教育

当前高层次人才前置教育的学习方式是以“灌输式”方法进行的,老师教,学生学,表面上看很注重知识的学习,但实际上只是加强知识的记忆。高中阶段教育目标主要为备战高考,课堂教学普遍表现为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与高考有关的知识内容,反复进行考试内容的强化训练,高考升学率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导向。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仍是以专业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洞察力、反思和批判精神、实践和探索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还有个别大学,其本科教育主要是针对研究生考试科目开展,使高层次群体中出现了一批高学历、低能力的人。

3.从教育性质看,当前高层次人才的前置教育是专才教育

由于高层次人才所接受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主要是一种课程教育,所以从教育性质看,这种教育实际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性较强的专门技术人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具备职业或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人,尤其是针对专门技术或者科技领域的人才,缺点是培养的人才普遍综合性能力不够高,综合素质不够强。

三、前置教育对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要素的影响

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和塑造,但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前置教育的上述特征可能限制到人才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分析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片面的课程教育可能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影响到高层次人才理性分析能力要素的养成

片面课程教育必然造成知识结构的欠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前期阶段过分强调专业课程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完整,这影响到未来高层次人才理性分析能力的构建,导致高层次人才开展创新研究的客观能力不够。由于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及大学阶段专门化色彩极强的专业教育,使高层次人才前置教育阶段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完整,知识欠缺整体性和统一性。这使高层次人才在学术研究中常常表现出“文理兼容并蓄”的能力弱,理科“出生”的学生思路不活跃,撰写的学术报告干瘪而刻板,文科“出生”的学生缺乏扎实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开展规范性研究的能力不够。片面的课程教育甚至可能导致高层次人才在研究工作中产生排他性,过分强调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从而扭曲了对现实情况的全面理解。

2.“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能造成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的能力弱,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几乎贯穿了高层次人才前置教育的全过程,灌输性学习使学生习惯于接受和储存知识,但是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薄弱,这束缚了高层次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可能会降低甚至抹杀人才的创造力。高层次人才前置教育阶段形成的灌输式学习方法,使他们习惯于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创造者,易于适应环境而不能改造环境。表现在科学研究中,就是科学意识和国际化视野不够,研究工作中只会分析不会联想,只能实证不能反思和批判,尤其是对那些需要自由思想的社会科学领域的人们,灌输性学习对启发心智、唤醒心灵方面作用十分有限。前置教育的灌输性学习使高层次人才欠缺科学思维的方法和主动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专才教育忽视了人本素质的提高,影响到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能力要素的构建

高层次人才的前置教育过分强调灌输学科知识,对人才实行专门化培养,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人文情愫、学术精神和社会理想的培育,这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要素中服务社会能力要素的构建。由于偏颇的专才教育方式,高层次人才的前置教育缺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引导,导致未来的研究工作追求创新的意识不够,开展创新的动力不足。某高校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在读博士生的入学动机,在回收的613份问卷中,仅有13.5%的学生表示攻读博士学位的目的是“提高学术水平”,39.6%的学生表示攻读博士学位是就业需要,38.2%的人表示攻读博士学位是为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2]。这一结果充分显示出,我们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学习目的更多迫于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很少是为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致使我们的创新研究失去了源动力。

四、改进前置教育,提高创新能力

综上分析,当前前置教育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拟进一步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前置教育须加以改革和完善。

第一,进一步明确前置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教育特征和教育需求,有效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从教育环节看,是进一步明确现阶段下高层次人才前置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人才的前置教育必须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育打好基础。因此,高层次人才的前置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应以健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以此适应多元化社会下的人才需求。正如马克思说的,“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变换、职能变更和工人的全部流动性……”[3],“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4]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在前置教育阶段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针对培养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前置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进一步拓宽,至人文、社会、自然的全方面,除了科学知识外,文化与信仰、道德和推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中都应触及。高中阶段的课程要注重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知识的均衡性、多样性及基础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大学担负着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的责任,因此大学的课程不但是高中教育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而且是学生研究能力、方法、视野得到有效训练的过程。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但应能使大学生成为有个性、有判断力、有创造精神的公众知识分子,而且能使其具备未来在专门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潜能和基础。

第三,重视前置教育阶段的人本素质培养。在前置教育阶段加强人本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从而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这需要学校逐步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精神和文化,引导学生的精神追求,维护知识的尊严,使高层次人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愿意成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的建设者。

总之,在提升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语境下,前置教育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完善知识结构、科学学习方法、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是前置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EB/OL](2013-10-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btmlfiles/moe_619/200407/1315.html.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调查报告(内部研究报告).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61.

[5]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李霞.中美博士规模之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前置创新能力人才
人才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