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2012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和西安曲江影视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小麦进城》在全国多家省级卫视相继热播,收视率一直稳居本年度各台榜首,并荣获第 18 届 “白玉兰奖”艺术贡献奖及最佳编剧奖提名。11 月 30 日,“《小麦进城》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在京举办;《现代传播》编辑部约请部分专家分别撰文,从多个方面肯定了这部电视剧的成就,包括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度、冲突的设置等多方面。
从题材来看,《小麦进城》无疑是属于近年来蔚为大观的“乡下人进城”叙事,讲述的是一个农民如何“向城求生”的故事,此类叙事的核心冲突是城乡冲突,因为“二元体制分割的城乡矛盾,因乡下人进城而变成了同一空间内人的矛盾,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矛盾演绎成形形色色的生存冲突。”[1]在《小麦进城》中,这场生存冲突的核心是王小麦如何在城市生存下去,如何被林家接纳,它也是剧情发展的动力。而如何设置和解决这样的冲突则取决于作家(编剧)遵循什么样的叙事伦理。
按照刘小枫的解释,所谓“伦理”是指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伦理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它探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伦理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而现代性伦理又可分为理性的伦理和叙事的伦理。所谓“叙事”指对人类生活真实境遇的改造,它不只讲述曾经发生过的生活,还讲述未曾经历过的想象性生活,一种叙事就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2]3-5。谢有顺认为:“叙事伦理也是一种生存伦理。它关注个人深渊般的命运,倾听灵魂破碎的声音,它以个人的生活际遇,关怀人类的基本处境。这一叙事伦理的指向,完全建基于作家对生命、人性的感悟,它拒绝以现实、人伦的尺度来制定精神规则,也不愿停留在人间的道德、是非之中,它用灵魂说话,用生命发言。”[3]
与一般的乡下人进城叙事作品不同,《小麦进城》并未预设一种是非分明、优劣立判的城乡冲突,更没有将城市看成是乡村的引领者、拯救者,而是按生活本身的逻辑,紧扣“个人深渊般的命运”展开叙事与一系列矛盾冲突。在笔者看来,该剧的叙事张力来自小麦(乡村)与林家人(城市)不同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及相通与相融中,剧作的叙事伦理也就隐含在这一系列冲突之中。王小麦以自己对人生朴素的理解、固执的坚守、顽强的拼搏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拿下”了林家,“拿下”了北京。但细思之,剧作的叙事伦理还存在着矛盾与偏颇。
王小麦要能在北京留下来,最关键的是要“拿下林木”。这在小西沟本不是问题,她在那儿也是“四里八乡一枝花”,但在北京她的竞争对手是有文化的城市女性。王小麦无疑是普通民众眼中的贤妻良母,她勤劳、朴实、能干、大度,操持家务,服侍丈夫、公公,处理家中难题,无怨无悔。她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从一个“三无”(无户口、无工作、无文化)人员成为服装厂的老板“王总”, “拿下”了林家,“拿下”了北京。但在剧情进行中,她与林木之间的文化差异(农民与大学生、大学教师)始终令观众为她担心。剧中也设置了林木在感情上曾两度出轨的情节。先是政府官员的女儿、温柔美丽的黄鹂,她钦佩林木的才华,主动示爱。林木自己也感觉到“我跟小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这样的婚姻早晚都会结束。”加上母亲杨文采的坚决支持他们离婚,林木与王小麦的离婚几成定局!当王小麦的事业越来越红火、顺当时,又杀出一个才貌双全的马红梅,她与林木青梅竹马,门当户对。她考上研究生后,主动向林木投怀送抱,以帮助他评上副教授为诱饵,诱使林木与王小麦离婚。
以现代爱情的标准来看,王小麦与林木确实不般配,正如杨文采说的:小西沟和北京不般配,王家和林家不般配,王小麦和林木不般配,两个人是天壤之别!“你们俩,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大学生,今后这日子能长久吗? 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趁早了断。”当然,王小麦与林木的婚姻是有爱情基础的,正如王小麦所说:“我们两个人是因为你爱我才娶的我,我爱你才嫁给你。”但这种爱情仍属于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是“公子落难,佳人搭救”式的婚姻。因为那时林木下放农村,对回城根本不抱希望,他与王小麦结婚确实过了几年滋润日子。而林木与黄鹂、与马红梅之间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浪漫、理想爱情,无论是身份、才华、地位上,他们都是天造地设的!但是,“浪漫主义爱情的理想有悖于一种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对恋爱对象的良好和并不那么良好的品质的充分了解基础上。”[4]115这种“浪漫主义爱情所携带的是终生处于稳定状态的承诺思想,但是,在一个离婚和再婚率很高的社会中,人人都对此采取怀疑态度。”[4]120无论是黄鹂,还是马红梅,她们与林木之间的爱情仅仅停留于浪漫之爱,远未达到“充分了解”的“亲密关系”程度。爱意味着包容对方的一切,可黄鹂与马红梅爱的只是林木的才华,对他的缺点又了解多少呢?编剧倪学礼是怀着批判态度塑造林木的,他说:“他徒有知识分子的傲气,却没长传统文人的傲骨,一碰到挫折就垂头丧气。大学毕业因为找不到工作就嫁祸小麦,之后自暴自弃、酗酒打人,这些都表明他人格上的缺陷:那就是心理上不豁达,大事小事无担当,逆境顺境无胸襟。”[6]如果黄鹂与马红梅知悉林木的这些缺陷,她们还会爱他吗?
是什么原因促使林木最终回头?他既放弃了温柔美丽的黄鹂,又拒绝了才貌双全的马红梅。当然首先是他的本性善良。考上大学后,面对母亲坚决要他离婚的压力,他说:“我宁可不上大学,也不会抛下小麦。”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王小麦的自立自尊、妥善处置、宽容大度。面对丈夫的情感出轨,王小麦并没有像一般农村女性那样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她坚信:“他心里要是有我跟丫丫的话,迟早会回来的。”
王小麦先是机智地在林木的同学中亮出自己的身份,后又去找黄鹂,真诚地对黄鹂说:“我这辈子最不后悔的就是嫁给林木,我知道他对我好,他爱我,所以我也不会放弃他,要不然我就不是王小麦了。”她情深意重地对林木说:“只要你跟我一心一意,就是再苦再难,我的心是甜的。”“只要你对我好,就是喝西北风,就是穿破衣服,住马架子,我不后悔。”当林木亲口对她说出离婚的意思后,她悲从中来,但绝不乞求:“是,我不是城里人,我也不是大学生,我不会写诗,但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不需要你可怜。我有手有脚,我能养活我们娘俩。”在林木与马红梅相会被捉奸时,她机智地说马红梅是她请来的客人,从而保住了林木与马红梅的脸面。她洞悉林木的心思,意味深长地对林木说: “林木,不管什么时候,你做错了什么,我都可以原谅你,……我们两个人是因为你爱我才娶的我,我爱你才嫁给你,所以就为了这个咱们付出什么都值得……”正是王小麦的不亢不卑、妥善处置、隐忍宽容,才使林木悬崖勒马!黄鹂在告别林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小麦离不开你,是你离不开她。”通过剧情,我们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正是王小麦的血性、野性、韧性,拯救了林木那知识分子的孱弱灵魂!
王小麦要拿下北京,最大阻力是婆婆杨文采。她们之间的矛盾是乡野尊严与城市偏见的冲突。有人曾说,城乡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文化的差别:“在我们的视角内,乡村和城市之间最后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区别,是乡村人和城市人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是这种潜在的观念体系才使人们分成‘乡村人’和‘城市人’。这就是说,乡村人和城市人的区别不是纯粹地域意义的,而更是文化意义的。我们时常会发现居住在城市中的‘乡村人’和居住在乡村的‘城市人’这种人和环境的错位。乡村人格和城市人格的最实质的区别就是文化的区别。”[5]12可这种差别并不是《小麦进城》关注的重点,我们在剧中也看不到多少这方面的冲突,杨文采要赶走王小麦,更多考虑的是林木的前途、林家的荣誉。杨文采虽然是大学教师,但只是顶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帽子而已,为人处世与一般市民无异,奉行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她认为自己“盼星星盼月亮,我就盼着这个家有点起色,我好不容易把你盼到上了大学,我觉得我们家可以扬眉吐气了。”她觉得林木不能“为了一个农村老娘们,连前途都不要了”,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小麦拖累林木后半生的幸福。因此她要求林木“和小西沟彻底决裂”。她甚至冒名为林木写 “离婚申请书”。 王小麦到林家后,她先是隐瞒王小麦的身份,谎称她是林木插队地的社员,来城里看病的。当林木公开了王小麦的身份后,她仍不承认,对林木说:我永远都不会承认她是我的儿媳妇!在她看来,王小麦“一没户口,二没工作,三没住处”,只能靠别人养活。她不断挑动林木和小麦离婚,她还直接对小麦说: “你和林木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你们两个是两个世界的人……你活得挺苦的,是悲剧,你离开他吧……”平时对小麦更是百般挑剔、刁难。她从不叫小麦的名字,总是叫她“农村老娘们儿” 、“那个女人” 、“泥腿子”, 使小麦在林家既没有身份,也没有地位,更谈不上尊严。
面对婆婆的歧视、刁难,小麦先是隐忍退让,但在关键时刻她据理力争,毫不妥协。当杨文采以为离婚大局已定,买了件衣服补偿小麦,小麦忍无可忍,质问道:“大学生怎么了?大学生就可以当陈世美吗?就可以抛弃老婆孩子吗?”驳得杨文采哑口无言。“我承认,我是农村人,我是农民,那又怎么样了!农村人不比别人笨! 农村人,农村人也一样可以学知识,有文化!要是有机会的话,我还要考大学呢! 还有,林木真找我离婚的话,让他亲自来跟我说,犯不着你找我! ”接着她脱下刚穿上的新衣服扔给了杨文采,严肃地对杨文采说: “我郑重地警告你,以后不要叫我什么‘那个农村老娘们儿’、不要叫我‘那个女人’,不要叫我‘那个谁’,更不要叫我‘泥腿子’。我告诉你,我有名字,我叫王小麦! ”这掷地有声的语言,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农民的尊严! 当然,尊严的取得与维护最根本的还要靠才能与本领,当王小麦成功地开设了服装公司、专卖店,解决了家中的一个个难题,并且再次怀孕,有可能给林家生个孙子时,杨文采才最终接受了小麦。她不得不承认:“人家王小麦是个顶门立户的人,人家是个正儿八经过日子的人……你爸说咱们家离不开王小麦。”
在笔者看来,杨文采与王小麦之间的矛盾并非那种抽象的“文化的区别”,因而她们最后的融洽也谈不上是文化上的相通,而仅仅是(从杨文采角度)实际利益的考量!如果说泥腿子王小麦配不上大学生林木,配不上知识分子林家,那么如今事业有成的“王总”还配不上吗?对此,蒋东升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城里人那股臭劲头,那就是在乡下人面前耍出来的。你只要有钱,你过得好,谁也不会小瞧你的。”
人如何保护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事业都得到延续并更好地发展,这就是“生存智慧”。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存智慧,可分为庙堂与民间的。民间的生存智慧是朴素的、现实的,成为人们在种种艰难困苦中的精神支柱,其集大成者可说是《菜根谭》,其“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见解引起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中国农民是最处于最低层,也最缺少爱和保护的一个阶层,他们的一切难题只能自己解决,而这所谓“自救”其实是出于无奈。因而农民也成了一个最能吃苦、也最能忍受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哲学也最朴素、直观、顶用。
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小西沟的农民们形成了朴素的生存哲学。王小麦父亲认为,人两手空空而来,又两手空空而去,啥也带不走。所以不能自己不高兴,要高高兴兴活着,要活得硬气,有尊严。他与林原平一见如故,他们一同喝酒、谈论人生,并认为林原平“活得仗义,活得硬气”。他的看法被林原平称为“草根哲学”。当他看出小麦与林木之间出了问题时,说:“人总有糊涂的时候,这两口子要想过一辈子,就得要有一个能忍着能让着的人。要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下去。”他鼓励小麦:“当初既然你下了决心要来这,从今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咬着牙在这城里扎下根儿。”
王小麦继承了父亲的生存哲学,并将之发扬光大。林木因拉肚子想放弃考大学,小麦激励他说:“人这辈子总得有个生活目标。”不同于一般的农民的主动进城打工,寻求致富门路,王小麦进城的直接动机是因为林木的一张离婚申请书(实为林木母亲所写),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为了“一家三口人能在一起”。因而她的进城带了些悲壮的意味,只不过由于人物性格的原因减少了悲情色彩。而她扎根城市的压力也就比一般人大得多,只能胜不能败,背水一战。当家人与朋友都为她进城后的生活担心,反对她进城,她却信心十足地说:“我能拿下林木,就能拿下北京!”并满怀激情地连声大喊:“拿下北京!拿下北京!拿下北京!……”她最初在林家的遭遇,连林木都劝她回小西沟,她却说:“既然我来了,就不走了。”“就是吃野菜,穿树皮,我都可以。”“我能养活自己,我一定要自己养活自己。”
在林家,对王小麦不存偏见,不歧视,第一个接纳她的是公公林原平。这颇有些出人意料,但细究之又在情理之中,其原因在于两人有共同的或相近的人生哲学,两人之间有着较多的思想交流。林原平是大学教授,是一个正直的、有傲气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因替学生说公道话被打成右派遭批斗,被造反派妻子给剃了阴阳头。他忍受不了侮辱跳楼自尽,落得个双腿残疾。但他为人正直,文革中的经历又使他看透了世道人心,洞悉了林家的一切,每个人的性格缺陷。他看到了杨文采的偏狭专横、林木的懦弱、林丛的玩世不恭、林小溪的自私。他看不惯妻子杨文采“成天耍心眼”, 他批评林木:“我们林家不需要那种只长脑子不长德行的人。”他发现:“小麦身上有一股子愣劲儿,一股子闯劲儿……这正是咱们老林家所有人身上缺乏的东西。”他对杨文采说:“咱们林家就得有小麦这种敢说敢干的人当媳妇儿。”他称赞小麦:“在学校我是教授。过日子,你才是真正的老师。”小麦向他请教夫妻相处之道,他开导小麦:“其实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一种东西要活在你的心里,有了它你才能够勇敢地走完这一辈子。”王小麦对林原平的评价是:“他的心是堂堂正正的,他的骨头是硬气的。”
但是,林原平空有一腔傲气,双腿残疾,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而算不上一个健全的城市知识分子。小麦的到来似乎带来一股乡野的清风,“我是王小麦”,“活得比谁都硬气”,这响当当的话语令许多城市人相形见绌。她的憨厚质朴、热情大方、自立自强、助人为乐等精神品质与林原平的人格追求颇相一致。王小麦不仅自食其力,从三无人员成为王总,她还帮助林家解决了一个个难题:以力制服了楼上的胖大嫂,摆平了女方对林丛设下的婚姻骗局,使林小溪夫妇重归于好,制服了蛮横的妯娌刘雅致。诚如小说原著所隐喻的那样:“没念过书的人,看起来像一本深奥的书;念过书的人,看起来像一张浅薄的纸”。林原平的目标只能在小麦身上实现,他最终得出结论:林家不能没有小麦!这是否意味着城市市民野性、血性的丧失,需要外来文化的刺激,才能焕发生命力?
可以说,《小麦进城》是近几年同类题材电视剧中的少有的优秀剧作之一,叙事自然,风格朴实,人情事理表现到位。但细思之,剧作的叙事伦理还是存在矛盾与偏颇。
一是小麦对爱情婚姻把控的不确定性。这个主动权其实操在林木手中,假如林木一时糊涂竟与她离婚呢?林木最终考虑与黄鹂、马红梅分手,不与小麦离婚的原因,剧中均表现得不够充分,只是用不同人物形象不断在林木脑海中闪回的镜头来表现他的内心冲突;剧作更没有提供足够的理由使人们相信:小麦就一定能永远保住与林木的爱情与婚姻!
二是杨文采最终接纳小麦,根本原因是她又一次怀孕并且生下了男孩。这一偶然性的事件成为杨文采对小麦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她本是来向小麦兴师问罪的)。人们不禁要问:假如小麦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不再生育呢?杨文采还能接受她吗?剧作此前所展现的王小麦的诸多奋斗成绩反而比不上为林家传宗接代的功劳?
三是剧作虽没有刻意设置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但在作者的伦理天平上,却是褒乡抑城的,在剧中,作为城市人林家竟找不出一个能与小麦相匹敌的人格健全的正常人!
作者倪学礼自己总结说:“《小麦进城》写了一个农村女人和北京男人(知青)20多年的情感经历。小麦从没有文化没有户口没有工作,到最后成为大专生、还开办了自己的工厂;从没有住处到有了自己的小房子;从丈夫全家起初排斥她,最后离不开她,以至于她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从丈夫多次精神出轨,到最后死心塌地回家。它讲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存和励志故事,小麦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的付出和自己的奋斗,获取了幸福、自尊和自由。这部剧告诉我们,脚踏实地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6]“脚踏实地的生活是美好的”这一主题极具时代意义。在城市化背景的时代大潮中,进城农民的生活与命运尤其值得关注。《小麦进城》通过草根移民王小麦这一“活生生”的富有理想性格和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一种为了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信念,令人感奋,催人奋进!
参考文献:
[1] 徐德明.乡下人进城的一种叙述——论贾平凹的《高兴》[J].文学评论,2008(1):186-190.
[2]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3] 谢有顺.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南方文坛,2005(4):34-43.
[4]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 袁方.跨世纪的稳定:改革不可逆转[M]//袁方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6] 倪学礼.一个女人的奋斗编织出普通人的中国梦——电视剧《小麦进城》创作谈[J].当代电视,2013(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