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京城,苏冰,金小花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科学系 (苏州 215008)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行业面临良好政策环境。特别是2012年12月,国务院《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在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2012年全年,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778.77亿元,同比增长19.42%;2013年前三季度,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201.65亿元,同比增长12.06%。生物制药作为成长性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鉴于生物制药产业良好发展态势和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前瞻性地在2004年就设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十年来,生物制药专业在“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线,以学生核心技能为重点,以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为手段,形成了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主双核”课程体系,为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应用范围广、创新能力优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必须认真领会国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牢牢把握就业这条主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分析学生就业市场,适应本地区产业结构的需求,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依据,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适合本地区产业结构的需求,毕业后能够深入一线,直接上岗。这种培养方式既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为毕业生就业打开出路,同时也必将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通过认真研究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生物制药专业开办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一是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全过程。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在学习、实验、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启发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就业能力开发活动。二是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适应社会。通过扎扎实实的就业指导工作,灵活务实的就业指导方式,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诚信敬业、沟通能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进行教育,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求职的竞争能力。三是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准确定位。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正确对待高职高专学生就是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客观现实,调整其就业期望,根据所处的择业环境,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特别是要把眼光放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乡镇企业、社区。四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就业能力训练。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和改革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开展相关就业政策和应聘技巧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先贤管子在《形势解》中说:“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可见古人对待技能的重视。技能即技艺才能,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而核心技能可以理解为尤为重要的技能,在各种技能中居于核心地位。生物制药专业的核心技能应该是生物制药主要过程技术与工艺的一个有机体系,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生物制药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的主要技能。
生物制药专业是集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工程学、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于一体的用于解决药物制造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一门工程技术专业。既有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制药,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也有代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药物,如疫苗与酶诊断试剂、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肿瘤药物、单克隆抗体、基因药物等。要让学生全部掌握如此繁杂多样的药物生产技术,在大学两年左右短暂的专业学习时间内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从多且杂的专业技能中,提炼出能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起着主要作用的几项技能作为核心技能。这些核心技能应能体现生物制药技术的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同时具备通用性、代表性和岗位适用性。笔者在广泛的行业和就业岗位调研基础上,根据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认为以下技能应作为核心技能。
2.2.1 发酵制药技能
发酵技术处于生物制药的上游,是生物制药的基础,目前已知的生物药物大部分都是通过发酵技术生产的。内容涵盖了菌种扩大培养、无菌空气的制备、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发酵过程控制等多个单元操作,有一定的系统性。
2.2.2 药物分离技能
药物分离技术处于生物制药的下游,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通用性,包括从发酵液、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提取、精制药品的一系列过程,涵盖预处理技术、细胞破碎技术、固相析出技术、萃取技术、过滤和膜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浓缩干燥技术等原理及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2.2.3 分析检验技能
分析检验岗位是企业需求、学生就业较多的岗位,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石”,承担着第一阶递进的任务,即从基础理论向实践方向的递进。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分为物理分析、化学分析、比色分析、色谱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
以上技能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吃饭”技能,在全面学习熟悉上述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岗位方向和兴趣爱好,选择性地重点学习其中一项核心技能,进行专门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专长突出、基础扎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也是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
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导向或任务驱动为方法,以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为原则,确定若干学习情境,最后开发出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指导书、考核方案及作业单证等教学文件。在实训课程的开设中更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定,以核心技能为轴来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确保学生能够尽快适用就业岗位。
根据核心技能来选择课程及其内容,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为主”的指导思想,并以实践课程为中心,实践总学时不低于50%。与上述核心技能相对应,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为:生物制药工艺、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与检验、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化学等及其实训课程。
课程内容安排上务必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围绕就业岗位的提高,主要课程内容要和实验实训相结合,实验实训课程至少要占一半的课时,要做到讲透、学透、练透。延伸课程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少量适当的课堂讲授。
生物制药工艺(64学时,4学分),讲授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微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发酵过程的控制、生化活性物质的提取、生化活性物质的浓缩与干燥、生化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及各岗位操作及相关知识。延伸课程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制药技术、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技术、植物细胞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发展方向等。
药物制剂技术(64学时,4学分),讲授药物制剂工艺基本理论及生产制备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制剂基本知识、固体与半固体制剂生产技术和液体制剂生产技术及各岗位操作及相关知识。延伸课程内容包括:注射剂、粉针剂、口服液、滴眼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剂、栓剂、软胶囊剂、软膏剂等的生产工艺。
药物分析与检验(64学时,4学分),讲授药物分析与检验概述、药物鉴别、药物杂质检查、药物含量测定、药物制剂分析与检验等内容。延伸课程内容包括:药品质量和质量标准与法规、药品质量检查、制剂质量分析、酶的测定、生物药品学等。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以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
制药设备(32学时,2学分),本课程主要讲授生物反应、生物分离纯化和生物制剂生产等过程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设备操作和维护规程,并介绍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各辅助车间机械设备的有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延伸课程内容包括:工艺流程设计、新制药设备进展、化工原理等。
生物化学(64学时,4学分),讲授主生命体内各组分,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四大生物分子之间的代谢联系及调控等内容。本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将来升级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核心技能和核心课程是根据岗位要求而确认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制药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企业技师(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该课程,并合作授课,通过工学结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制药企业)内进行生产性实训,完成复杂、综合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突出企业实际岗位工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在潜意识上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态度和岗位责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
[1] 陈电容,金辉.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探讨[J].药学教育,2008,24(1):21-24.
[2] 梁红艳.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河南农业,2013,06(下):28-29.
[3] 秦钢.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与课程体系设置[J].考试周刊,2008,35:13-14.
[4] 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三段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3,34:87-88.
[5] 李艳萍,张立虎.论高职生物制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0,17:11-12
[6] 李玉兰.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教育论坛,2010,33:93-94.
[7] 赵鑫,黄荣林.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J].中国当代医药,2011,3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