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云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全球化背景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杨柳
(云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西双版纳的一张名片,体现了深远和广泛的人类学内涵和民族特点。近年来因受到经济、文化、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影响,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正逐渐失去它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出现了很多异变的、不伦不类的傣族民居,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西双版纳将会逐渐失去她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同时西双版纳也将会失去她特有的魅力,对中外游客和各类艺术家不再具有吸引力,不管从经济的角度或者是文化的角度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那将是西双版纳的悲哀,也是云南的悲哀。
西双版纳;传统民居;文化保护;和谐发展
西双版纳是全球北回归线上少有的热带雨林,科学研究表明,热带雨林是人类最初的家园,热带雨林舒适的气候和丰富的食物为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提供了可能,热带雨林同时也是无数动物和植物的天然栖息地和庇护所。在西双版纳这片仅占全国总面积五百分之一的土地上,生存着占全国四分之一的野生动物和六分之一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堪称中国最大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区和动植物基因库。西双版纳也因此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5个重点地区之一。
西双版纳也是重要的文化多样性遗存地区和富集地带,这里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等13个世居民族,其中有8个跨境民族,6个云南省独有民族。这些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相处,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从而令西双版纳成为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西双版纳还是百越文化为数不多的珍存地区,傣、壮、侗、布依、水等民族的先民创造的长江中下游稻作文明是中国最古老的南方文明之一,在工业化的冲击下,沿海一带的百越文化遗存已越来越稀少,西双版纳是百越民族迁徒的重要走廊,也是百越民族文化因子保留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西双版纳是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区域,它保留了大量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文化精神和民俗信仰,佛教的慈悲、克制、布施、隐忍精神与西双版纳固有的稻作民族文化和自然崇拜相得益彰。
多元民族文化、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与汉文化交汇产生的西双版纳佛教文化、百越民族的古老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归纳于贝叶文化这一象征性的文化系统称谓当中。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珍贵留存,得益于西双版纳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发展历史。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攀比心理的影响等因素,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变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变化、变异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平面功能、建筑材料、外观造型、建筑色彩等几个方面。
平面功能上,底层架空层逐渐被利用作副业加工、开小商店和餐馆,其层高由过去的2.2米左右升高为2.8米左右;做饭由过去在客厅里的火塘逐渐改为砌砖灶,有的人家已经另外建厨房;客厅由过去的席地而坐到逐渐有了沙发、组合柜等家具,有的人家已进行了室内装修;过去客厅无窗,室内昏暗,现在逐渐增加开窗的面积;卧室由过去全家不分房间,到现在分为几间卧室;过去的竹楼上没有淋浴室、卫生间、自来水等卫生设备,现在的竹楼上都通了自来水、有了卫生间、淋浴间等。
在建筑材料上,由过去的竹木结构,慢慢发展到砖木结构,有的甚至是混凝土梁柱结构,墙面用砖砌,外墙贴上瓷砖。建筑材料、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国家要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木材的获取越来越难,木材的价格越来越高,还有一个原因是混凝土梁柱结构更牢固、更结实、更耐久、不易老化。
在外观造型上,随着平面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变化,傣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外观造型上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和变异。这种变化分为几个阶段,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以砖柱代替木柱的“竹楼”。这种砖柱不符合西双版纳地区抗震八度设防的要求,结构上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克服砖柱结构存在的安全问题,90年代出现了很多砖墙落地的傣族民居,这些民居部分失去了傣族干栏式建筑的传统特色。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90年代中后期在西双版纳有的寨子出现了一些“汉式”的平屋顶建筑,这种平屋顶建筑完全丧失了傣族民居的传统特色,和周围的傣族传统民居及自然环境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傣族村寨的传统风貌和整体风格。90年代后期至今,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富裕的傣族村民盖起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的竹楼,其外观部分保留了傣族传统民居的特征,但每幢建筑的造价过高,大约16万元左右(300平方米),难以推广。
在建筑外观色彩上,这些新建的、变异的傣族民居,大多采用鲜艳的色彩,如橘黄色、橘红色、钴蓝色的屋顶,墙面大多贴上光面的浅色瓷砖,门窗大多采用铝合金的,如果是“汉式”的平屋顶建筑,色彩几乎都是白色的和红砖的颜色。笔者认为,这些新建的各种“傣族民居”建筑色彩,和周围传统的傣族民居及自然环境极不协调,显得非常刺眼。
以上这些新建傣族民居的大量出现,已经改变了很多村寨的传统风貌,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传统风貌和传统文化必将丧失殆尽。这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风光著称的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经济来说,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西双版纳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3月30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2008年5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了该条例,这为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西双版纳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设计出版了《西双版纳傣族新民居建筑方案精选》,免费发放到各市、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所有村民委员会,用于指导傣族村民进行新民居建设,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以及《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方案精选》的出版,一定会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建筑及西双版纳州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中央及云南省各级地方政府对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政策到经费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并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了许多研究,但是他们大多都是从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理论的角度做的深入研究。而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面临的“他者化”现象,及如何保护傣族传统民居所特有的民族韵味和地域风格的研究还不是非常的全面和系统,而在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傣族传统民居的民族韵味和地域风格的研究还只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传统民居是发展,更新、还是任其消亡,从小处说,涉及到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或消失问题,从大处说,它涉及到西双版纳州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体现。对于西双版纳州这样一个地方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建筑文化内涵深厚,同时又正面临着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及旅游兴州目标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来说,傣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不断消失无疑是个悲剧。它失去的不仅是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而是经济,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西双版纳来说,傣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于优秀的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的保护,最好的方法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发展了云南的地方经济,又提高了云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是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的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独具特色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应用研究,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保护、传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西双版纳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乃至云南省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传统民居”是老百姓居住的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傣族传统民居不可能一成不变,它总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的。我们理想中的傣族传统民居,应该是在保持傣族传统民居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傣族人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质量,增加应有的生活和卫生设施,如;卫生间、厨房、淋浴间、空调等。在传统民居的发展、演变中,要继承傣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而不能不顾一切的照搬汉族和其它民族、其它地区的建筑,而使自己的传统建筑文化消失。
然而,继承传统又不是一味守旧、一成不变,传统民居的什么都不能改,这也是不可能的。“竹楼”本身就是不断演变进化而来的。有人说,今天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傣族竹楼不如传统木结构的傣族竹楼生态化、艺术化,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任何事物的评价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在我们的热带雨林不断消失、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以钢筋混凝土取代木结构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原生态”的傣族传统民居,全部使用木结构,那样会消耗大量的木材,砍伐大片的森林,那也是不现实的,和国家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国策背道而驰。
目前,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探索是必须的,也是紧迫的,例如;如何把西双版纳当地的传统材料(如竹子等)更好的运用到新型的傣族传统民居中,新型的傣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如何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结合,用新的建筑材料如何能表现出傣族传统民居的传统风格和地域特色,如何在保持傣族传统民居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的同时,不断提高傣族人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质量,增加应有的生活和卫生设施,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思考。
傣族民居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聚集而成村落,因而傣族民居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村落建设结合在一起的,今天,我们除了对傣族新民居进行研究外,还应当把傣族村落的整体设计提上议事日程,而且笔者认为这是刻不容缓的。而对于西双版纳现存的,傣族传统风貌保存完好的傣族村寨,应该视为宝贝,倍加珍惜,加强保护、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它们一定会成为西双版纳新的旅游热点,成为各种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采风的基地。而对于大量建设中的傣族村寨,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的同时,保护与继承好传统村落的风貌特点和民族特色,如村落与山水自然环境的融合、村落形态的自然构成、路网的自由布局、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展现、民居的造型、民居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绿化的设计与植物的选择等,都应该认真对待,加以研究、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特点。
笔者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到西双版纳州对傣族传统民居进行田野调查时了解到,西双版纳州政府有关部门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正逐渐失去它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的现象非常重视,2008年3月30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2008年5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了该条例。与此同时,要求西双版纳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设计出了《西双版纳傣族新民居建筑方案集》,免费发放到各市、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所有村民委员会,用于指导傣族村民进行新民居建设,这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无疑是一大喜讯,同时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也有了法律依据。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的颁布和《西双版纳傣族新民居建筑方案集》出版以来,广大傣族村民按照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的要求和参照这些设计方案建造了大量的新民居,这些新民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西双版纳傣族新民居建筑方案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新民居建筑外观方案太多、太乱,建筑的外观色彩也太多、太复杂,造成一个傣族村寨的建筑外观、建筑色彩太凌乱,没有一个统一的色调和风格,破坏了傣族村寨的整体感,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热带雨林格格不入,很不协调。针对这一现象,西双版纳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又重新整理、编辑出版了《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方案精选》。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方案精选》精简了建筑造型方案,统一了建筑外观色彩,增加了节能省地型的三层楼建筑方案,目的是指导傣族村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保护傣族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上大胆尝试,为傣族新民居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思路。
同时,在2012年12月笔者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田野调查中还了解到,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内,已建好一批具有浓郁傣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新民居,这些新民居是提供给到中科院热带植物研究所工作的、来自世界各国的首席科学家居住的,这些新民居在建筑外观上吸收了大量的傣族传统民居和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建筑外观采用了傣族传统民居的灰色,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非常协调。同时在建筑材料上采用了大量的现代建筑材料,增加了很多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如;空调、厨房、卫生间等,极大的提高了建筑的居住质量和居住舒适度,颠覆了人们对傣族传统民居和干栏式建筑的看法和印象,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傣族传统民居不错的选择。根据西双版纳傣族村民的经济状况和收入的高低,在傣族新民居的建设中也应该有高、中、底档的搭配,这也才能真正满足广大傣族村民的不同需求。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条例》的颁布及《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方案精选》的出版,一定会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建筑及西双版纳州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对提高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的居住质量和生活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最好结果,即在保持傣族传统民居原有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韵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傣族人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质量。
[1]陈启忠.西双版纳—老照片与新景象[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
[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方案精选[M].2010.
(责任编辑 刘强)
D633.3
A
1671-0681(2014)01-0157-03
杨柳,男,汉族,1961年5月1日生,云南省昆明市人,硕士生导师,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市包装技术协会副秘书长。
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