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动在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2014-03-11 12:02晓瑞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政治高职思想

, , , 晓瑞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活动是人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它与人类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相伴相随。活动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通过活动进行各种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实现着人们活动的目的。本文所讲的活动是指学生能够参加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一切活动。具体而言就是以活动为载体和平台,利用活动的动态、开放的特性,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益的最大化。高职学生特别是涉农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兴趣爱好广泛,好动,不喜欢单纯的理论教育教学。从我们课题组组织开展的十几项活动来看,学生们积极性高、热情也高,乐于动手、动脑、动嘴、动腿,组织的活动基本上达到了活动最初预计的教育目的。

1 活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是活动着的人,人是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人的自觉自主的活动过程,也是人获取一切认识的起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是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等。可以这样说,活动不仅是高职学生在校的基本内容,而且活动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活动贯穿于涉农高职学生在校的全过程。活动是学生在校的最大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来源。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之于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又在认识客观世界活动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即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认识,又在认识的指导下去实践。离开了实践活动,人们就无法去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真知;离开了认识,人们就无法去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也就只能是盲目的。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客体,找到客体的本质,实践活动就是利用客体的本质来改造客体。实践活动是认识过程中首要的方面,对认识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认识要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实践活动应体现认识的效果,实践活动可以包括认识,认识却不能代替实践活动。学生无论是学技能还是学知识,都是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完成和实现的。因此,活动是涉农高职学生在校生存和发展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起点,同样也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2 活动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中,活动是社会现实的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作为主体的人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相互联系的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实现与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活动过程。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内化与养成。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不单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思想,形成正确坚定的信念,并外化为行,养成良好的品行。因此,单纯的教育灌输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大量实践表明,良好的公民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学生专业技能也只有在专业老师的指导活动中才能实现,那么,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同样也可以通过活动来实现。因此,活动也就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以活动为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而且与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两个层面开展的活动相互映衬、相互作用,会使学生的在校生活更实在、更扎实,富有活力。以活动为平台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它以开放、动态的姿态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参与在活动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诉求、思想等,在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思想、意愿、诉求相互交流、碰撞、交融,这种有意无意的交流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因此,活动也是引发学生思想变化的诱因,也是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一项主体性活动。从人的认识、成长的角度来讲,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是根植于学生所具有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其本质力量,并且具体表现在为满足学生生存、发展、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而展开的活动过程之中的。从学生活动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不仅要从客观的方面来理解,强调客观活动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起源,也要从主体的方面来看待,强调活动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的特点,只有把主客观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全面地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的来源。在这里,活动自然就成为理解和把握主客体转化的平台。因此,以活动为平台的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就成为学生的一种经历,学生参加活动也就成了学生教育的途径,活动的直接经验自然也就成了学生教育的背景。活动的实质是要求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享有更多更充分的发展和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获得学生身体与心灵的解放。

以活动为平台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克服过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抽象的说教做法,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载体,看得见、摸得着,有过程、有声有色。以活动为平台开展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要实现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打通学生接受信息的通道,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说一说;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解放学生被动受教育的负担。让学生在开放、感性、动态、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自由地表达思想,自由地去体验、去感悟、去理解,用活动的现实性、真实性、活泼性感染学生,在活动中感动,变感动为行动。让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正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实现教育活动效益最大化。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们对活动认识的深化,教育理论界对活动在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方面的影响作用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认为“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人们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得到发展,离开这些活动,就谈不上任何发展。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美国教育学家布鲁贝克曾说过:“仅仅承认什么是正确的绝不能保证行为一定正确。牛曼主教说过,知识是一回事,美德是一回事,良好的意识并不是良心,哲学,不管它多么深奥,也不能控制感情。课堂里可以提供对待正确事物的认识态度,但它不是培养德行的好场所[2]。”由此可见,只有把学生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观点,通过一定的活动实践平台才能变成实际的行动,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目标。活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活动中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从而转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认知,通过知、情、意、行等心理诸因素表现出来,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形成行为习惯,最终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在此,活动的平台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3 活动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根本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活动不过是一般物质运动的特殊的、感性的、具体的和高级的表现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人离不开活动,活动也就自然成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在这里,活动不仅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平台,而且自然也就成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根本机制。

在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活动作为教育的平台就是要实现涉农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建构,使学生获得社会规定性并发展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思想道德的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活动同样也成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机制。学生思想道德建构一般由活动主体、活动客体和活动中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思想道德建构的展开,首先有赖于活动主体学生的存在和参与才能进行。学生作为思想道德建构的主体,在构建活动中是处在主体、自觉、主动状态的,是活动内在发展的决定性主体,规定和主导着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客体就是活动的对象,是教育者和学生通过活动追求所要实现的目标。活动的中介就是活动本身和活动过程,它是动态的、开放的和现实的。学生之所以作为活动的主体,不仅仅在于他是活动的参与者,而是在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自觉的;离开了对象性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学生就无法获得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参加的任何活动也总是主体的活动,总是反映或体现着一定主体的需要、愿望和诉求。活动和主体是现实的、历史的内在统一的。以活动为平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起点,注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价值,强调活动在青年学生思想发展中养成的地位和作用。只有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向现实发展的确定性的转化,发展也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因此,活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是起点,而且在主客体转化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活动的反复、持续的进行会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并沉淀下来,进而引发学生身上潜在的正能量。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从活动出发或以活动为平台来开展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就是要在一种动态、现实、开放的环境氛围中,探索新时期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新规律。以组织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用活动把学生组织起来,在活动中组织实施教育,让学生在开放、动态的氛围中,按照教育者的设想,启发、引导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党和人民希望的方向发展。活动的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参与者的同龄人等特性,相互之间的映衬、相互作用,刺激着每一个参与者,同样也引导着每一个参与者。活动的现实性、氛围的轻松性,也会使参与者有即兴冲动,即使没有即兴的冲动,也会留下一些思想刺激的痕迹和火花;活动的功能现在起不了作用,也不一定将来某一刻不起作用,学生亲身参加活动的经历,经历中的点点滴滴也会自然的沉淀在学生的脑海里,作为一种具体的经历而被储备和保留下来。活动教育有助于实现学生在能力、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的整体性发展。因此,活动是实现学生发展的教育基础和机制。只有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和认识的发展。以活动为平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潜质,有些是当下就可以看得到、发挥作用的,而更多的是潜在的或是隐形的,表现不出来的。活动开展在当下,学生收获在未来。以活动为载体和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具有这样的功能,通过活动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把党和人民对青年学生的要求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中自己去感悟、感知、理解和接受,让学生思想在受到现实刺激和影响下,引起内心思想世界的变化,进而促进他们思想的转变。

叶澜在《教育概论》中指出:“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多种可能状态向现实发展的转化,个体与环境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真实发生相互作用,人对外界存在的摄取吸收(无论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都要通过发展个体的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生命活动来实现[3]”。因此,“从活动的角度来探讨人的发展,活动是人的自我生成的根本机制[4]”。所以,我们也有理由说活动也是高职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根本机制。

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常态化方式。从活动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涉农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解决学生知行分离、脱节的研究视角投向学生的活动,就是力图在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方法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并为之提供一种理解和把握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新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活动教育的要义在于它即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逻辑和本质特点,又遵循了人的认识规律,因此,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变成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喜欢的活动,使“近者说,远者来[5]”。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3-55.

[2] 美国,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80.

[3] 叶 澜.教育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9:226.

[4] 冯建军,等.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89.

猜你喜欢
政治高职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