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智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者广村是昆明禄劝县翠华镇者广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庄属坝区,由大村、小村两个村子组成,地处翠华镇北边,是一个迁徙来的村落,历史不是很长,约200年左右。该村有200多户农户,800多人。村民主要由施、李、董、赵、倪等几大姓组成,约占人口的90%以上,其中又以李姓和施姓人数最多。者广村地形较为封闭,四面环山,村子被一条小河一分为二地分为大村和小村,是典型的坝区村落村民经济主要靠第一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业。在河的周围,也就是大村和小村之间的区域为村里的主要水田。全村土地面积3.80平方公里,有耕地640亩,林地5000余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元。近年,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多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常驻人口约500人左右。但出门打工者一般都在本县和本市的其它一些县打工,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出省,村里登记出省务工人员仅为6人,但实际比这多,在20到30人之间。
者广村原先的邻里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可以说事事都有邻居的影子,但现在邻里互动的频度和广度都在减弱。入村调查,者广村的村民说:以前在家时,出门就能见到人,出去干活也是三三两两的。到吃饭时再一起回来,相互吹牛聊天。时间感觉过的很快,中午去地里回来,穿过村子,见哪家有人便进去坐坐,喝点茶休息。那时候吃饭都是一家看着一家,谁家也不落下,差不多都在一个点上吃饭,谁家吃好吃的,炒火腿了,就去蹭点吃吃。大家一起端着大碗坐一起,左看看右看看,还是挺好的,吃了饭,男的就坐在一起吸水烟筒,你来几口我来几口,女的则在一起缝缝补补的,有说有笑。现在不同,院子分了,各家是各家的,围上墙,再建上一扇大门,你过你的我过我的,以前的那种味道好像没了。现在出门,大门一关,谁也不知道里面有人没人,也不太想去敲门,麻烦。一个人闲得无聊,想去串个门玩玩,见到一扇扇大门也就没了兴趣,回家看电视算了。以前在别家(邻居)吃饭是家常便饭,现在不行,如果不提前说一下,什么时候吃了你都不知道。村子晾晒谷物的大院里面有5户住户,彼此房屋相邻。在过去,周围的人都喜欢进去晾晒谷物,也喜欢去串门,里面宽敞、热闹,村子里的集体活动也喜欢在哪里进行,村里的小孩更是喜欢那里。而现在不行了。从2007年开始,大院就被分开了,陆续被分割围成了5个小院子,一家一个,还建起了大铁门,一分为五。外面的人不喜欢去,连里面五家人也很不相互理睬。在关于邻里关系的30个访谈个案中,有22人认为现在的邻里关系在弱化,交流的频度、广度都大不如从前,有3人认为当前的邻里关系比以更亲密了,有5人认为没多大变化。谈到邻里关系的弱化,村里多把其人归结于围墙、铁门阻断了交流,但其实质是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的结果。进入该村一扇扇大铁门随处可见,不能说是一户拥有一扇铁门,但至少60%以上的住户拥有围墙及铁门。以者广小村为例,小村共有住户54户,实有住户49户。在以前小村只有住户46户,只有4户建有木制大门,占总户数的8.7%,没有共建大门的存在。而现在,在49户中有铁门30扇,其中有共建铁门户数为10户,也就说整个小村49户人家只有10户还未建大门,只占总户数的20.4%,建有铁门户数占总户数的71%,而建有大门的住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则高达79.6%。村庄建有众多的铁门,每户都对自己的私有空间进行隔离,其对邻里关系的影响不容小视。建了铁门,把自己的私有空间 “关起来”,每户都在自己的空间里活动,见到邻居以及与邻居进行互动的条件就被限制了,交流的频率就降低了。铁门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必然结果。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人口减少,且多是老弱病残,出于家庭成员和家庭财产的安全的考虑,大铁门是最好的选择。铁门的出现是人际关系淡漠化的具体表现。
笔者调查发现,以前该村以农业为主,外出务工人员较少,经济发展滞后,有电视机的人家是少数,空闲时间村民的娱乐方式就是聚在一起看电视、喝茶、聊天。在以前,傍晚的时候该村小村村民一般都会聚集在马路边聊天,抽烟。而大村居民则聚在该村的小广场上聊天、打纸牌。这种人群的聚集是自发的,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出现,只要到傍晚十分村民就会自发的聚集起来。者广村的村民说:“现在不去串门了,一切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闲时就去抓经济,打打麻将什么的,过年过节就是打麻将,过几天年就打几天麻将,那时村里人多,又有钱。现在不会打麻将不行了,以前串门就看看电视喝喝茶吹吹牛,现在到处都在打麻将,要找人就去麻将桌旁边找。”以前要找人,到所找对象的住所(家),或是马路边或小广场上,就可以。从地理干活回家的村民也习惯性的在这两个地方休息。而这种自发的、定时的人群聚集却在改变。现在还在这两个地点聚集的主要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其他人都一般很少去,聚集的人数、频数都在下降。随着人口外流的加剧,这种聚集在慢慢消亡,而取代这种聚集的“娱乐”方式就是麻将。以前该村打麻将的村民很少,即使春节期间全村也至多有3台麻将机,但现在却成为该村的主要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而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在村外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麻将。在外的空闲时间基本都和麻将有关,当这些务工人员回到该村时,麻将也是其主要的娱乐方式,以至于麻将在全村迅速普及开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可以“抓经济”。另外,由于平时互动的减少,所属职业或所接触的人和事不同,造成村民之间交流的隔阂,没有共同语言,而不同之中相同的就是麻将,麻将渐渐成为年轻人交流的载体。这种自发的村民聚集正在被麻将所代替。以2014年春节为例,者广小村共有44户人家在村里过年,而在此期间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每天至少有5台麻将机在用。每台麻将机除了4人在打麻将外,围观者也不在少数,每台麻将机周围都有4人以上在围观,有孩子也有老人。过年时,除麻将机旁边,其余地方都比较冷清。村里的小孩都知道,要玩就去麻将桌旁边,那里人多,那里热闹。老人也喜欢去,平时村里人少,只有麻将桌旁边热闹,麻将成为村民交流的纽带。
以前,该村换工的情况很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换工,邻里之间做工都是以换工的方式存在,你帮我做了几天活,我记下来,等你需要做活时我再来帮你相同的天数,互相之间都不用支付工钱,只供吃喝,这是约定俗成,似乎从来就是这样,也没有人违背。特别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在他们那个年代,谁帮谁做了几天活是记得清清楚楚的,你帮了我,我一定要还回去才行的。但现在却改变了,以前是请人来干活,现在是雇人来干活,按天开工钱。以前农忙时节,邻居间相互换工是非常频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不同以前,有活都得花钱雇人人来做,该村的主要换工互助关系已经被雇佣关系所替代。村民说:“以前村里干活都兴换工,你帮我干几天我帮你干几天的,干活也不用开工钱,供几顿吃吃就行,没钱也能干活。现在不行了,干什么都要钱,请人就得开工钱,没钱就干不了活,或就只能自家干。你看我这老房子,建房的时候就出了一点料子钱和开了一点木匠的工钱,其次就是供点吃喝,要是现在光工钱都开不起,上个月我建个猪圈,不大的一小个,料钱不算,工钱就去了2000多。”村民说:“我以前准备建房子的,但那年兄弟几个出去打工了,心想缓上一两年,等他们回来再建。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建不起了,工钱都开不起,算了,再等等吧,等儿子建吧。以前种田种地都是你帮我帮你不开工钱,现在地里的活要不开钱承包给别人做,要不自己买机器做。”对于换工关系的瓦解,村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即青壮年外出务工,换工关系自然瓦解;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回家自己干活不划算,得不偿失,花钱雇人帮忙方便还实惠;外出务工致使收入的增加,再加上科技的进步,国家的支持,农用机械进一步普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换工关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不过村里的互助关系也并非瓦解殆尽,还有一些保留至今,也许还会继续保留下去。如:宰年猪,从来都是互相帮忙,一直保留到现在。还有就是婚丧嫁娶,该村村民都是互相帮忙,特别是丧事,你不帮人,以后就没人帮你,而在该村办丧事一般都是村民间相互帮忙,花钱雇人是不被认可的,如果花钱雇人办丧事,这表明这家人不会做人,会被村里人看不起。
笔者调查发现,在以前虽然邻里交流、互动频繁,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村民说:以前大家都在一起,热是热闹了,但矛盾也不少。今天我又不小心惹到你了,明天你又把我家的东西借去不还了,小矛盾、小摩擦不断,总是吵吵嚷嚷的。现在好了,一家一扇大门,大门一关谁也惹不到谁,也不用吵架。以前邻居吵架总是把院子弄得乌烟瘴气的,今天这里吵明天那里吵,烦人啊。还有的为争个盆大的地盘就吵得不可开交,还大打出手,造成别人的终身残疾,两家人老死不相往来。再看看那家兄弟几个,为养老人问题、为分家问题闹得亲兄弟像仇人一样,兄弟媳妇更是见面就吵就闹,大人吵就算了,还让孩子也凑热闹,不许孩子向叔叔婶婶打招呼,不许和堂兄弟姐妹玩耍。现在,大门一关,该去打工的打工去,想吵架都没人。以该村17户赵姓住户为例,在以前,17户赵姓村民中均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邻里纠纷,其中有11户存在土地纠纷。由于邻里矛盾,虽是同姓家门已有6户老死不相往来,其中有两户差点闹出人命,造成当事人终生残疾,最终不得不由司法途径来解决。其中有两户差点闹出人命,导致一人丧失劳动能力,终生残疾。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人口越来越少,类似的纠纷在近三四年中未曾发生过,甚至以前矛盾较深的邻里现在能坐在一起吃饭,甚至能互帮互助,感情更加亲密。随着人口外流加剧,邻里摩擦减少,矛盾淡化,邻里关系愈加和谐。其实这种和谐是被动的必然。人口外流,农村人口少,邻里间互动少,联系也不像那么紧密,矛盾自然会减少。
在家庭关系访谈中,笔者发现“管他的”、“不听话”这两个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基本每个访谈对象都有提到。村民说:“以前儿子儿媳还是很听话的,现在不行,不常回家,有事叫他们回来也不会来,一天在干些什么也不知道,话也不会听。过年过节好不容易回来,在家里也呆不住,只会往外面跑,只会去打麻将,叫别去也不会听。出去多久给家里打个电话回来,你不打给他,他就不会打回来。说个话也不像以前,也不会好好说,说几句就吵吵嚷嚷的,让人受不了。现在不说他们,也说不动他们,懒得管他们,随他们想干嘛。”由于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与留守人员慢慢的出现不同程度隔阂,特别在于相互交流方面,家人之间除互相关心之外似乎没有共同语言,家庭成员之间出现交流障碍,隔阂产生。外出务工或者外出求学与留守村里是截然不同,村里信息滞后,传统观念意识较强,而村外的世界却高速运转,瞬息万变,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较强,从而外出人员与留守人员渐渐产生了代沟,交流受阻,以至于出现隔阂,影响家庭关系。据笔者调查,以前家长在家里是家庭的核心和权威,可以对家庭成员发号施令,但现在不同,权威受到挑战,且越来越不受尊重。外流人员由于受到新观念新思想的影响,与留守人员分歧日益加大,想要挣脱原有的束缚,从而开始不尊重家长的决定,开始挑战家庭的权威。其次,人口外流致使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家长所掌握的农事生产的技能不是必须的,从而导致家长权威的下降。而家长又不甘于这种权威的丧失,从而导致家庭隔阂的加深。另一方面,大部分年轻人认为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方面存在误区,他们认为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就够,而忽略对父母和孩子情感上的交流,导致家庭成员内部交流的弱化,加深家庭成员之间隔阂。
随着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夫妻开始分居两地,夫妻感情开始淡化,乃至出现裂痕,甚至婚姻的破裂。村民说:两口子外出打工,最好在一起,哪怕工资低点也没关系,不然容易出问题。你看李某两夫妻,一个在县里干搬运工,一个在昆明,结果现在媳妇跟别人跑了,前不久还回来离婚,还要分家产,他家两个儿子都20了,真是造孽。再看刘某家两个,一个在县城,一个干装修,前不久也离婚,不知道是谁的问题。还有董某,听说在昆明傍上富婆,听说那个女的有几百万家产,他家两口子估计也快了。据笔者访问得知,该村公开的由于外出务工而导致婚姻破裂的个案有5例,占全村户数比率为2.5%。虽然人口外流导致婚姻破裂只是少数,但这个问题绝不容忽视,其影响到整个村庄的风气以及安定和谐。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年轻夫妻平开始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夫妻两人一般都在一起打工,哪怕工资低点。其次,现在本地区劳动力也开始短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附近县市打工,车程保证在一天以内。也就是说夫妻两人由于打工原因,一人外出一人留守,造成两地分居,但却分的不远,还能互相照顾,不至于出现感情危机。以前村里的男孩女孩一般都是“自给自足”,村里嫁(娶)村里。而现在不同,女孩子一般外出打工就嫁出去了。以前村子里亲家到处是,现在不同了,近七、八年来村里都没有人家再结为亲家。女孩子外嫁,村里成年男子找配偶就难了,如果不想打光棍就得出去打工,村子里已经没了合适的女孩。在观察中笔者发现,近些年来村里新进的新媳妇都是外地人,本地区的基本没有。人口外流,可能造成夫妻间地域上的分居,可能造成感情破裂。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为村民寻找配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夫妻关系的建立提供条件。
者广村原来比较传统、封闭,每户之间只要认真去找其间的关系,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亲戚关系,可以说亲缘关系是该村的主要人际关系。以前该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村里结亲家,大家能互相照顾,农忙时能互相帮忙,再加之老一辈都认为亲上加亲是好事,以至于婚姻关系主要在村内建立。而现在不同了,人口外流只是村民收入途径增加,收入不仅限于来自农业生产,这导致了亲戚间的相互依赖减弱,再加上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婚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村里的姻亲关系的慢慢地淡化,乃至断裂。村民说:以前整个正月都在拜年、串门子,走亲戚,这家去几天那家去几天,整个正月也就完了。过年前个把月也是到处吃年猪饭,除自家宰猪那几天,要不然都在亲朋好友家吃年猪饭,一年到头就这么两个月亲戚见得最多。现在不行了,好多亲戚都外出打工,有的已几年没见,吃年猪饭也还好,还能见到许多人,但过了年,大家都忙着去打工。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亲戚间联系、互动在减少,以至于该村的亲缘关系在慢慢弱化。现在是经济社会,很多人向钱看,有钱赚才是王道。一些村民在亲缘关系和经济利益面前往往选择后者,导致了亲缘关系的弱化。但在亲缘关系弱化的同时,业缘关系却更加牢固,因为业缘关系往往代表着经济利益。现在村民更看重的是经济利益,哪一个行业能赚到钱,便我带你去你带我去的,从而形成业缘关系,只要经济利益还在,业缘关系就不会瓦解。业缘关系的强化也进一步加剧亲缘关系的弱化。但业缘关系的发展又促进亲缘关系的发展,自己赚到钱,也拉兄弟姐妹一把,促使自己的亲戚进入相关行业,从而促进亲缘关系发展。此外,人口外流一定程度解决了养老纠纷和养老问题。以该村赵姓住户为例,以前,17户赵姓村民中有近12户存在养老纠纷,不愿赡养老人,老人生活状况也比较差,现在,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老人都有子女赡养,只是各自条件不同,赡养条件不同而已。人口外流,兄弟姐妹之间的养老纠纷开始淡化,再加之兄弟姐妹之间见面次数减少,反而认识到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兄弟之间重归于好。与此同时,外出务工致使经济状况的改善,赡养老人不再是负担,从而有钱出钱,有物出物,老人境况得到改善。
人口外流对农村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农村人际关系的一次变革。农村原有的人际关系在慢慢地瓦解、断裂,人际关系在向淡漠化、隔阂化、功利化发展。有观点认为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取的,没有了以前的味道,邻居乃至亲属之间的感情淡了,人情淡薄,人们会越来越孤单。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趋势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表现,这说明社会进步发展了,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在降低,个体也不用过于的忙碌于人情世故,会让生活的更自由、更轻松。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现在的农村人际关系的变革势必定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应和一些人的担心,但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上升期,还在发展,广大的农民同胞都在向往着城市,向往着更高的收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实现真正的城乡均衡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时,城市的吸引力不再那么强烈,而乡村将迸发新的活力,那时将出现逆城市化,“村民”将会回流,农村的人际关系将在那时得到恢复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