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安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这种做法在国外高校已经非常普遍,在国内理工类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也已进行了大量尝试。但是,相对而言,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少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路径。因此,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展开研究,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问题,进而提出“1+PIE”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文科类高校也不例外。虽然各类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是总的来看,文科类专业,包括经管类专业,相比理工科专业来说,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比如,高福霞在对重庆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无论在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还是知识结构、学术创新能力方面,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得分均高于文科硕士研究生的得分。[1]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文科类高校研究生培养缺乏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1];教学方式固化,缺少同实践的深入联系[2];研究生的感性知识不足,培养途径单一[3];研究能力不强,应用能力欠缺[4]等等。纵观学者们对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不难看出,我国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已成共识,虽然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经管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局限于校内培养、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也就是说,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产学研结合不够,或者说基本就没有同产学研相结合。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重视产学研合作呢?结合安徽财经大学的实际,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科类院校普遍缺乏产学研合作教育;(2)经管类专业对产学研合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缺少产学研合作有效的模式和途径;(4)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同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的制度创新不够或根本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等等。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合作使技术创新实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创新效率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经管类专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具有强大的知识、人才和智力优势,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会涉及很多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可以发挥优势,参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由于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在研究方法与工具、研究过程与手段、研究需跨学科进行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性。而经管类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也同其他专业的产学研合作不尽相同。因此,产学研合作对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1.产学研合作对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的创新意向和愿望。创新意识是创新性实践的内在驱动力和出发点,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和前提。虽然创新意识的源泉是多方面的,但是,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根本源泉。正如爱因斯坦所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也就是说,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就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经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只局限在经济管理理论学习过程中,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对象,企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而且地方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有很多中国特有的问题尚未解决,且迫切需要学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因此,产学研合作对于经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尤其是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独特作用。
2.产学研合作对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的作用。创新实践教育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理论教育只能赋予研究生宽厚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产学研合作则能够使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真正地激发科学探索的好奇心,激活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同时,产学研合作能够涉及到交叉的学科知识和大量的前沿知识,有利于研究生开阔思路、活跃创新思维,提出富有创见性的新思想和新见解。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它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两个要素。从现实方面来看,经管类专业研究生相比理工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较少也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管类专业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很少,从而导致经管类专业研究生接触实际的机会不多,创新思维难以拓展,创新思想难以形成。因此,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对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3.产学研合作对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训练的作用。学术创新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然文理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学术创新的空间差异性。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看成为理论学习,甚至仅把它看成为学术论文的撰写。比如,目前有很多高校把论文写作列入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计划中,并以此来衡量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5]。事实上,实践是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得到较大的提升和加强。部分研究生缺乏实践意识,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是制约其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安徽财经大学的现实来看,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忽视实践在研究生学术创新中的作用。而产学研合作是经管类研究生从事社会实践的唯一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是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训练的必不可少的实现路径。
鉴于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普遍缺少产学研合作渠道的客观事实,我们创新性地提出“1+PIE”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这里的“1”是指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年,“PIE”是Practice of innovation education的简写,意指创新实践教育。“1+PIE”是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它的含义是指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年主要进行理论知识拓展,第二和第三年主要进行创新实践教育。
1.“1+PIE”模式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功能。首先,“1+PIE”模式强调是“PIE”,即创新实践教育,而创新实践教育强调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追求创新并把创新构思付诸实践,才有可能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即在创新性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实践教育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外创新资源,实现校内实验及实训基地、大学生实践训练场所等资源,与校外地方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地方高新技术企业的多途径的有机整合;实现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创新创造等多层次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贯穿,并以此来培养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其次,“1+PIE”模式充分显示了教师启发、经管类专业研究生自我创新的传递式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的特色。第三,“1+PIE”模式贯穿了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实现对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和训练。“1”体现了培养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方面,“PIE”体现了培养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以及学术创新能力等方面。
2.产学研合作是“1+PIE”模式实施的主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是实施“1+PIE”模式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1+PIE”模式的关键是“PIE”,即创新实践教育。而创新实践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育活动。它的本质就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更加重视实践教育的创新性和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把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和创新性要求融合起来,开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实践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社会、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发挥三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也是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由此不难看出,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实施创新实践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开展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教育,以达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这一点对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关键。
3.“1+PIE”模式实施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1)“以创新为魂”是“1+PIE”模式实施的关键所在。“1+PIE”的实质就是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因此,在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始终树立和贯彻“以创新为魂”的培养理念,走着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路。(2)“以学生为主”是“1+PIE”模式实施的基本方向。“1+PIE”模式的实施主体是全体研究生,而不是指导教师。因此,“1+PIE”模式实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基本方向,必须建设以研究生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3)“创新平台建设”是“1+PIE”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通过成立研究生创新指导中心,提供研究生创新基地、组建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设立创新基金、组建创新团队、开放实验室等举措,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向研究生提供实验和实践场所,大力加强科研实践环节,培养其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实践能力培养”是“1+PIE”模式实施的必经环节。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以往的培养只局限于课堂和校内的状况,让经管类专业研究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此来提高研究生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真正目的。(5)“同地方经济结合”是“1+PIE”模式实施的主要内容,也是“1+PIE”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同其他模式的一个不同之处。对于经管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产学研结合的对象只能是服务地方经济,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政策问题。因此,“1+PIE”模式实施必然要求同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前文已分析指出,同理工科类专业相比,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普遍较差。而产学研合作是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可以采用“1+PIE”模式来培养经管类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对策如下:
1.构建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经环节。在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研究生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着力构建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是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从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来看,其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1)选聘校外专家兼任研究生导师;(2)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依托科研项目、政策咨询、政府规划制定以及企业战略研究合作培养研究生;(4)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和培育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团队;(5)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开放实验室,实施开放实验室项目等。
2.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资源培养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最大的问题是合作机制问题,或者说,产学研合作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通过合作能否满足各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6]因此,创新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有效实施产学研合作的关键。(1)从对象上看,必须选择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选择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合作对象;(2)从利益上看,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必须把创新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3)从平台上看,必须大力开发和利用创新资源,拓展创新平台;(4)从机制上看,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大力提升服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能力。
3.建立多种机制,引导、激励和支撑经管类专业研究生投身产学研合作实践。引导和激励是调动师生,尤其是学生积极参加产学研合作实践的关键措施。因为经管类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同理工类专业在项目选择上大不相同,前者几乎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如果不能做好激励工作,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会缺乏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这也是文科类院校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可采取以下做法:(1)把创新实践教育列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并切实保障核心培养环节的有效实施,适应创新人才多样化培养的需要。(2)提供资源引导,激励教师开设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主的研究型课程。(3)完善创新实践教育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促使研究生投入创新实践教育,增强师生共同提高创新实践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注重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的产学研合作能力,夯实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无论是产学研合作,还是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都离不开导师队伍建设。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以专业对接为前提,严把合作导师聘任关,以实践促进课程理论提升。合作导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真正起到对研究生的培养作用。(2)加强制度建设,明晰责任分工,职责落实到人。以研究生导师与社会开展广泛合作、服务社会为载体,推动校内研究生导师走向社会,使专家学者与社会相关领域建立广泛和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与合作导师共同策划前沿课题,积极参与地区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科研和政策咨询合作。对校外合作导师的聘任条件、职责,社会实践单位和研究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实践期间的研究生管理等方面工作做出明确规定,要求校外合作导师必须协助校内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协商研究生参与的科研内容,参与学位论文指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在社会实践环节中,合作导师还需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经费。
[1]高福霞.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马一博.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3]赵耿,郑雪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感性知识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31-32.
[4]栾宏.师范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殊性及其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6):126.
[5]马希平.文科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空间的多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69.
[6]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