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楠
用音乐放飞梦想 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宋飞访谈录
文/姜 楠
在第五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期间,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宋飞带领该院人事处、教务处、艺术实践处和国乐系四部门的业界同仁到沈阳音乐学院进行为期五天的调研交流活动,宋飞还举办了题为“中国音乐风格语言在二胡演奏中的表达与技巧运用”的学术专题讲座和“弓弦情”宋飞师生二胡音乐会,系本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的重要活动之一。
笔者在宋飞内容丰富、紧凑的日程安排间隙对她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
笔者:请您谈一下此次率队来访的主要行程和目的。
宋飞:为了加强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次我们中国音乐学院人事处、教务处、艺术实践处和国乐系四部门的同事来到沈阳音乐学院,就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青年教师梯队建设、艺术实践建设与管理等专题,进行调研交流活动。中国院与沈阳院一直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学校层面、老师层面或者部门层面的交流特别多,这次我们就是要把以前合作当中已经形成的共识付诸“艺术实践直通车”协议并签署下来,对下一步两校间的合作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对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艺术实践直通车”是三年来中国院倡导的机制,三年中相继跟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签订协议,在校际层面推动实践教学,为艺术实践搭建一个连动平台,资源共享,整体推动,形成一个整合效应,大家都能够得到提升。当前,国家对艺术教育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一种借助于校际之间的联合,使艺术实践对艺术教育教学有更好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九大音乐学院艺术实践联盟,形成一个机制。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就会有一个优势的整合。
笔者:作为学院领导,请您谈一下对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教育的理念。
宋飞:国家聚焦艺术教育,在现在的条件下,艺术教育将会有更好更切实的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说,最早的进入是借鉴非中国传统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我们的课程以前苏联和欧洲的教育方式为当时的基础,发展到这个世纪,对于音乐教育呈现我们中国民族音乐整体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创造来讲,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新的、更艰巨的课题和任务。因为我本人是从事民族音乐演奏和教育的,作为中国音乐教育,要在现在多元文化空间当中更加开放和包容,在开放和包容当中要有很强的自主,有了这种自主和自信,然后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发展的空间,就会比较自如,不会失去自我。所以我觉得从国家倡导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大氛围下,我们的音乐教育要思考如何成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特质。我是在中国音乐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我在接受系统而全面的专业训练的同时,又有幸随诸多名师修习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形成了我音乐学习和表演实践的两条路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在传承过程中兼容、包容和借鉴。我们也会就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召开研讨会,做一些探索,做一些课题,比如说,中国音乐文化精髓的探索与实践。我会带着学生做游学,向民间学习,整理很多民族音乐的特色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教学的独特的方式和模式,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精髓来说,去做很多尝试、探索和实践,也邀请专业人士做一些跨界的研讨。去年我组织了一次二胡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研讨会,当时有很多专家提到,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都曾做过精英尖子生的实验班,现在这些尖子生经过跨界培养和多种专业学习的经历后都已成为名家和大家,现在在各音乐院校中,我们也在交流对于尖子生、优秀生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支持的经验和做法,还没做到给予特殊课程的搭配,没给他特殊的“营养”。对于专业和学科建设来说,这些都要放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去年,我们学院再次完善教学大纲,就是为了完善、建构音乐教育体系。
笔者:您作为二胡学会会长,请您谈一下二胡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当务之急,应该解决的问题。
宋飞:先说问题,不光是二胡,别的器乐教学也存在这类问题,社会化业余考级、升学加分因素,使得教育充满了功利性因素,更接近一种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而我的感受,更希望是一种文化教育,一种独特语言方式的表达的教育。二胡已经在民族乐器发展中经过刘天华、刘文金等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民族器乐队伍发展中的领军乐器,这就使我们当代二胡人身上的压力更大,关系到走向哪里、如何带动其他乐器发展的问题,我们定期组织召开研讨会,对不同层面的二胡教育、传播、创作、表演等进行思考和研讨。民族器乐如何能够健康发展,创作至关重要,创作的发展方向引领演奏方向,作品会渗透到教学中,人才就会受影响。教育是很重要的基础,到底要培养二胡专业学生透过学习能够把握什么、掌握什么,我想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文化传承力、文化担当力、文化诠释力、文化创造力的培养,对于整个音乐学科发展也要有这样的目标。毕竟一代代人会逝去,会老去,我们要让下一代人有能力、有信念能够成为后备力量,如果我们的专业发展或者教学能让新生代拥有那样一颗睿智的心最重要,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及未来拥有思辨能力,有前瞻性,有反思能力,有这样群体的出现,相信这个专业就会发展得更好。在多元文化的空间当中,表面上看起来会受到外来不同音乐方式的冲击,特别是在传媒信息发达过度的时代,在很多观念上、文化生态上带来新的考验,作为二胡人,作为中国音乐教育者,要主动面对这些,不能只是抱怨,不能只是感慨感叹,我们可以透过主动的行为,利用现代文化生态当中的优势,掌握更好的路径,为专业发展和教育传播有所用。
笔者:请您概括性的介绍一下您倡导的二胡“双语”教学模式。
宋飞:二胡“双语”教学,是我1999年回到母校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积累,逐步形成并完善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二胡的“母语”和“非母语”都是文化的呈现。二胡的“母语”主要是指中国二胡音乐中那些来自传统、民间,具有二胡传统文化特质与独特意蕴的音乐语言、语汇,辅助性的“非母语”不但包括身处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环境中,对西方乃至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弦乐艺术以及各类音乐的借鉴,同时也包括对许多风格、语汇多样、具有创新意义二胡作品的学习。这两方面的培养训练是并置交错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接受“双语”中不同语系的训练。在二胡“双语”教学训练中,是将演奏技法、音乐语汇、风格气质等方面的内容贯通在一起,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这种整体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将不同技术技巧、风格情感的音乐表现通过分阶段分级训练,再进行整合的训练方式是不同的。不仅传统的、民间的与外来的、新创的音乐语言需要学习、传承,在演奏中都要能够有所把握和表达,都必须相交融汇,从而形成与日俱增、整体发展的演奏能力。在不失本源的前提下,兼顾到“母语”与“非母语”这两个语系的相互交融,兼顾中国音乐“母语”文化特性和多元文化环境中“非母语”音乐特性的表达,加以有效的训练和引导,开发激活学生的潜质和能力,逐渐形成“双语”化的音乐诠释能力。
笔者:当前民乐演奏技术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能够找到技术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以适应大众审美的需要?
宋飞:确实,当今民乐演奏技术很发达,但受众不一定很认同,技术是为音乐表达服务的,无论技术高超与否,都是为音乐服务的,技术影响真情实感的表达,如果影响了精神呈现的话,就不是成功的技术,我们杜绝为了炫技而炫技。一切创作都是为了音乐的需要。“为乐不可以违”,要有真情流露的表达。不管技巧多高超,都不能偏离音乐的本心,“真善美”中“真”是摆在最前面的。只有真诚的东西,才能让人看到善良的心灵,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
虽然对宋飞的采访时间比较短暂,但从简短的交谈中能深刻地感受到宋飞作为一个音乐人、一个音乐教育者、一个演奏家对于音乐的那份执着。此次宋飞来我院讲学、演出,也是第五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揭开了我院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的“艺术实践直通车”的序幕,见证了两校“艺术实践直通车”的首航。这是两校“手拉手、大步走”的新航程、新天地的开始,标志着两院在师资队伍建设、艺术实践运行管理、联动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途径、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宋飞简历
宋飞,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国乐系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二胡学会会长,刘天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副理事长。
她的胡琴艺术集各家各派之精华,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她的演奏风格着重于作品的意、情、趣,听来自然流畅,挥洒自如。被媒体誉为“新一代胡琴艺术才女”、“中国当代誉满国际乐坛的二胡演奏家”、“中国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中国二胡皇后”。是当代活跃在音乐舞台上的中国民族与器乐独奏大家,也是备受中外音乐界、唱片界瞩目的顶级音乐家。
(责任编辑 董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