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明,韩芝林,王 芳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100089)
健全群众工作机制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
李东明,韩芝林,王 芳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100089)
群众工作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重要保障。群众工作与群众路线紧密相关,是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群众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新形势;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1]全会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突出了群众路线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为新形势下推进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目标,因此各级党组织必须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重要原因。群众工作与群众路线相伴而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党的群众工作的内涵与目标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但基本上都很好地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组织必须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应对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1.群众路线内涵的不断丰富给做好群众工作提出新要求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随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带领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群众路线要求党紧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调动人民群众斗争的积极性,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明确将发动群众斗争,土地革命,创建苏维埃政权作为红军的基本任务,指出筹款工作的具体方法:“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也“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毛泽东对群众路线内涵的精辟阐述,集中反映了群众工作的时代要求,他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2]而“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3]这些论述都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群众路线内涵概括的系统化、理论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党领导各族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因此,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自然成为党当时的迫切任务。这一时期,党充分重视群众的重要作用,各级党政部门贯彻党中央的号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的时候,发挥群众的巨大力量才能度过难关。正如毛泽东在三年困难时期深刻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不是有许多困难吗?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4]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实现了群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群众作用的持续发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群众工作的性质逐渐改变,使群众工作偏离了群众路线,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斗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纷纷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并重新恢复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同时根据时代要求不断赋予群众路线新的内涵。党中央在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群众路线归纳为毛泽东思想的三大活的灵魂之一,并对群众路线作出新的完整表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5]这表明党对群众路线内涵的概括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二大党章又增加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6],党的十四大对群众路线形成了规范经典的表述:“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7],完善了群众路线的内涵,也是对群众工作的开展提出的更高标准,这一表述沿用至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1]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群众工作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
2.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给做好群众工作提出新挑战
电子媒介在互联网急速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民意表达、密切党群关系的独特优势,是一种适应群众工作新要求的有效载体和渠道。2014年1月16日,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8]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网民人数约为总人口的一半,显然中国已经迈入了信息化的社会。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信息可以更方便快捷的获取和传播。在互联网中,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社会普通群众,由于脱离了地位、身份的限制,虚拟世界赋予了这些人一个平等的网络用户身份。在这样一个无障碍的平台上,大多数人的政治热情被激发了出来,每到“两会”或是遇到其他重要的政治事件时,人们在论坛、贴吧发表意见、表明诉求,更容易地进行政治参与,并通过网络寻找赞同者和支持者,使公民和团体的政治表达能够实现跨区域甚至跨国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等优点,但是也普遍存在着“受各种因素制约,信息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电信监管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等现实问题。[9]信息化对于推进群众工作既是一种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错误和不良的信息传播容易对群众产生误导,从而使其对群众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基于新形势,党是否能充分利用信息的发展优势,不断推动群众工作机制创新,是否能够因势利导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对群众工作的极大考验。
3.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推进给做好群众工作带来新目标
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攻坚时期,面对新时期、新挑战、新机遇,各级党组织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廉洁自律教育,严肃党风党纪,坚决整治各种不正之风,着力树立党政部门良好的工作作风,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必须进一步拓宽党风廉政建设的途径,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10]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四风”,扫除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深入党员干部头脑,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密切党群关系,时刻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克服脱离群众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言行,成为党做好群众工作所必须面临的紧迫课题。
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凸显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1.做好群众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前提
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加强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10]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停滞甚至遭受失败。因此,做好群众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逻辑,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中,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广大群众的利益调节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做好群众工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也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教育和医疗领域不公平、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等尖锐的社会矛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1]党中央更进一步强调只有“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打破不公平的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必然会触动部分群体的固有利益,导致利益冲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1]可见群众工作在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党通过群众工作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使人民群众加深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做好群众工作,能够缓解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所带来的矛盾,减少群体性的利益冲突,使利益的调整能够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全面推动改革事业的发展。
3.做好群众工作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形势下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方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好群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因此,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一切为了群众,证明了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要求反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做好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一切依靠群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力量源泉与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注意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为群众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有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密切联系实际,学会向人民群众学习,学会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群众工作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采取临时抱佛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是做不好的,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11]在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必须借鉴现代政党的发展规律和民主政治理念的有益经验,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群众工作机制的创新,在思想理论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指出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使群众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1.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积极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并依法妥善合理解决,是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的重要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1]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渠道对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群众诉求表达的法律意识。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不少群体性事件,影响恶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群众的法律水平较低,不懂得利用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往往采取聚众闹事、越级上访等违法行为来达到目的,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群众诉求表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向群众普法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利益冲突,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各级党政部门应该逐步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对不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机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机制。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拓宽官方微博、电子政务、网上在线交流、博客论坛等新的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注重提高诉求表达机制的实效性,确保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更加便捷有效的渠道上达各级党政部门。
2.建立健全良性互动的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1]党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城乡困难群众的家中去,看一看他们的穿着,揭一揭他们的锅盖,问一问他们的难处,认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给他们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12]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带头、推动作用,加强与当地群众的联系,确保及时、全面了解群众的基本情况。一方面创新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方法,常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定期反馈的机制,邀请群众定期召开座谈会,或可采取个别访谈等形式,听取群众关于民生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建立群众工作常设机构,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加强党员与群众的紧密联系,鼓励有条件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结成帮扶关系,从总体上把握和规划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有效度和考核的科学性,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绩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群众工作责任机制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置于各级党政部门工作的突出位置,为了推动群众工作开展,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党政部门在新时期新阶段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必须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自身特点,提高群众工作责任追究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明确责任的主体。只有让领导班子成员都承担群众工作的责任,坚持工作分工和责任分解,形成级级落实、人人负责、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行为,让各级党政部门、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均承担一定的责任,营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二是制定更加科学的责任检查考核细则。制定科学的责任检查考核细则,可以借鉴党内其他机制的经验成果,从程序着手提高检查考核的实效性。此外,还应当大胆引入和实行群众评价机制,使检查考核过程更加公正、检查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创新群众参与评价机制的具体途径和形式,积极记录群众对群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重视在群众工作当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严格规范责任追究,是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机制的重要环节和保障手段。党政部门应该在明确责任的情形和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及时启动“问责”程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责任主体给予相应的处罚,使党的群众工作能够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4.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群众工作监督机制
有效管用的群众工作监督机制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增强群众工作监督意识。群众工作监督意识,就是对群众工作监督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监督主体履行权利、义务的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监督主体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应当主动对党的群众工作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最终形成乐于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理想状态。二是拓宽群众工作监督渠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除了要进一步发挥党委、人大、政协、社会的监督外,还特别要求:“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1]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各种监督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群众工作的监督当中,才能促进群众工作机制的完善。三是完善群众工作监督程序。应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群众工作监督程序,逐步完善群众监督体系建设,为群众工作机制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次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1、16-17、22、22-23、22、71、80、56.
[2]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毛泽东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1013.
[4]毛泽东文集 (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
[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4.
[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7.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新华网,2014.1.16.
[9]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J].电力信息化,2006,(07).
[10]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N].人民日报,2013-06-19.
[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14-1015.
[12]胡锦涛.在山东、河南考察农村工作时的讲话[N].天津日报,2003-12-18.
(责任编辑 高 云)
D614
A
1671-0681(2014)03-0081-04
李东明(1956-),女,江苏徐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党的建设研究中心秘书长;韩芝林(1987-),男,广东茂名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王芳(1989-),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2013-12-24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AKB12141)“加强首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