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2014-03-11 08:16田小平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民现代化法治

田小平

(西安理工大学 团委,陕西 西安,710048)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田小平

(西安理工大学 团委,陕西 西安,710048)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也日益凸显。加快推进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适应我国政治改革尤其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紧迫需要。只有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进程才具有了政治思想观念的坚实基础。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需要完成如下三个方面的转型:批判传统专制政治文化的影响而推进现代民主政治文化;批判传统的人治政治文化宣扬现代的法治政治文化;克服封建臣民的政治文化而培育先进的公民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现代化;民主政治,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迅速实现现代化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体系中得以生存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就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经验而言,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同样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缺乏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现代化将是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这种情况下,人类就难以真是实现文明和进步。进入新世纪,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日益成为了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任务。这些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更进一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层面的建设就提上来议事日程。对于我国而言,政治现代化的推进面临的一项难题是如何有效的培育现代政治文化。众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其适应于现代民主政治的现代政治文化,政治现代化才具有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一、政治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性

在现代政治学领域中,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这个政治文化是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精致、政治活动的进程中所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着各个担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①在阿尔蒙德看来,政治文化分为认知、感情和价值评价三个部分。王浦劬教授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②王惠岩教授则将政治文化界定为:“就是一个国家中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③尽管各位学者在政治文化的内涵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压,但是从政治文化的涵盖内容上看,政治文化结构主要有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三大层次组成。

现代化是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战后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政治独立、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从传统的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的演变过程被众多的学者理解为现代化的过程。由于所处的学科不同和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现代化学者之间也存在着分歧。从最一般意义上讲,现代化是指包括如下内容的变化过程:一、工业化,二、都市化,三、普遍参与,四、世俗化,五、高度的结构分殊性,六、高度的普遍成就取向。④这个过程把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从传统时代带入全球性的现代。

具体到政治文化领域,尽管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导致政治文化的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现代化的政治文化通常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基于平等观念基础上的民主精神是现代政治文化的核心,这体现为社会成员具有明确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第二,社会成员的理性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他们对于政治权威的遵从主要是基于自身的理性判断;第三,随着政治民主化成为历史趋势,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得到了巨大发展,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成为了社会成员的重要行为准则。

从政治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来看,二者事实上是辩证统一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化的推进能够推动政治文化的发展,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跃迁。从结果上看,这种变迁将保证了现代化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对于现代化进程起到或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作为一种观念性力量,政治文化对于人类政治生活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看待政治权威与秩序的方式,它决定着人们对于自身政治地位的理解,它引导着人们的政治活动。这些功能无疑对于政治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政治文化的变化,而政治文化所蕴含的积极能动作用也会对于现代化进程发挥巨大的推动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推动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一个国家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状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文化作为了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而言,是有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水平和实践特点所决定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我国的政治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具体而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发展,我国的政治文化形成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获得了显著发展、但是与此相匹配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政治参与意识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成熟与否的标志性体现,政治参与意识的发展过程就是政治文化逐步成熟的过程。在传统社会中,由于民众自主意识的阙如,他们对于政治生活表现出莫不关系的冷漠态度。而在现代国家中,随着个人自主意识的觉醒和民主参与制度的形成和成熟,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得到的显著的提升。根据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不同水平,政治文化分为冷漠型政治文化,有限参与型政治文化和充分参与性政治文化。冷漠型政治文化是传统社会中政治文化的主要类型,其典型特征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和政治权威没有认同感,对于政治活动和公共事务采取一种消极乃至躲避的态度,缺乏公共精神。在这种政治文化支配下,社会成员通常具有等级性和依附性的政治观念,从本质上讲,这种政治文化与传统社会的非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充分参与政治文化中,公民对于自身在政治活动中的地位有着明确的认识,对于政治体系和权威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对于公共事务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在现代比较成熟的民主国家通常是充分参与性型的政治文化占据支配性地位。有限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是发展中国家政治文化的主要类型。这种政治文化一方面具有充分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一些某些特征,比如公民的主体意识萌发并表现出一定的政治参与愿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残留着冷漠型政治文化的因子,比如对于政治权威的盲目崇拜和缺乏自主的权利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限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一种过渡形态的政治文化,它混合了前面两种形态的内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政治文化具有复杂的影响,而只有对其进行趋利避害的引导和改革,发展中国家才能够最终形成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充分参与型政治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都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改革开放以前,公民的政治参与更多的通过政治动员和政治运动的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公民的主体和参与意识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却不利于公民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后,公民政治参与的更多的具有了自愿性和主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已经逐步形成。但是还需要清醒的看到,我国政治文化中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还比较淡薄。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复杂化,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来维护和表达自身利益成为了社会成员的重要行为。然而现阶段,不少社会成员在政治参与活动中缺乏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常常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至上,甚至以威胁公共秩序的方式来满足狭隘的个人利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现阶段我国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缺失,而只有更加有效的培育与参与意识相适应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我国才能够实现参与和秩序的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各种亚政治文化也同时存在于我国的一些社会成员之中。经过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文明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的典型体现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它的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识形态观;爱国主义的政治情感,集体主义的政治思维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认同。经过六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大部分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之中,这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统治性地位尽管得到了确立并不断被巩固,由于深厚历史传统的影响,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政治文化仍然有着重要影响力。比如权力崇拜思想、官僚主义思想、臣民意识和宗法观念都在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政治行为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一些新的阶层和职业也陆续出现,也使得政治亚文化具有的相应的土壤。考虑到这些政治亚文化的复杂特征,如何引导它们与主导政治文化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发挥它们的正功能,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最后,政治文化中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且面临着各种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专制王权的传统政治文化。考虑到我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传统的政治文化对于具有强大的思想影响力,并在当代中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在一些社会成员中还盛行着权力崇拜,宗法思想,圣主期盼等等。在这些传统政治文化观念影响下,“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权威的保护,以避免相互倾轧和财富被剥夺,这就使他们把一元的有绝对权威的政治领导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另一方面,他又畏惧这种严厉的权威,避免与猛虎般的政府权威发生摩擦。”⑤在这种存在着内在矛盾的政治心理作用下,不少社会成员形成了政治犬儒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他们看来,政治是少数精英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这些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意识低下,政治活动则完全是被动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清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部西方思潮的传入,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也被一些缺乏鉴别力的人盲目接受。一个极端是,这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高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因而产生了盲目西化的思想;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人接受了西方后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迷失于政治虚无主义的泥潭。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不加思考和不顾国情的接受西方政治文化并将损害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尽管这种趋势还比较少,但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加以有效的引导。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政治改革得以推进和民主政治得以深化的基础性条件。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需要我们着力推动政治文化如下三个方面的改革:批判传统专制政治文化的影响而推进现代民主政治文化;批判传统的人治政治文化宣扬现代法治政治文化;克服封建臣民的政治文化而培育先进的公民政治文化。

第一,批判传统专制政治文化的影响而推进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在这个历史中所形成的政治文化无疑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专制的政治文化所造就的奴性社会,损害和剥夺了绝大多数人的权利,社会成员的命运操纵在一个或几个人的股掌之上,将政治生活所蕴含的公共精神彻底泯灭,其内涵主要体现为专断、独裁、压迫、奴役与野蛮。事实上,这种专制文化在当代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比如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中的“家长式”作风,在一些人的政治思维中所固有的“权大于法”、“权高于法”的思想,由此而产生的以权代法、以权谋私、以权压人等现象。这种思想行为的存在对我国的现代化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民主的政治文化以人所拥有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自然权利为核心。“在民主社会,享乐将不会过分,而福利将大为普及;科学将不会特别突出,而无知将大为减少;情感将不会过于执拗,而行为将更加稳健;虽然还有不良行为,但犯罪行为将大为减少。”⑥我们应在吸收借鉴已有的民主政治文化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实践特点,建设中国特色并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文化。一方面,我国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民主政治文化的巩固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稳妥的推进民主政治改革,使得制度层面的改革和文化层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起来。

第二,批判传统的人治政治文化宣扬现代的法治政治文化。“人治”的本质是“德治”,而非“法治”。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德治”而轻视“法治”,虽然中国古代的法家反对“人治”,但他们也不是“法治”思想。在法家那里,“法”只是维护统治者权力的一种统治术,没有跳出专制、人治的框架,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又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其统治思想,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都是“人治”思想,这种文化对当代的影响无处不在,“家长制作风”,“人治现象”,“权大于法”都是其表现。即使在今天,人治现象仍然普遍,人情大于理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

“法治”从形式上讲,国家不仅通过法来管理社会,而且它本身为法所支配。法治思想是西方思想家最早提出并完善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人之治。”⑦在西方思想史上这是法治论的第一个经典论述。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依法行政,这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任何权力如果不加限制,都有被滥用的可能”,而且由于人性都有“需求本能”,这决定了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因此,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良心约束不足和制度规范欠缺,就极有可能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摒弃人治文化,发展置于民主基础之上的法治文化,脚踏实地的建设法治国家,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之路。要大力提高人民的法律至上意识,建立完善严密的法律制度,加强公共舆论监督水平,使依法办事、依法处理矛盾成为人们遵守的规则。

第三,克服封建臣民的政治文化而培育先进的公民政治文化。刘泽华教授曾经指出:“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变,是中国近代政治观念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由臣民意识转变为公民意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困难和痛苦的过程。文革时期的思想极为繁杂,在诸种思潮中,传统的圣人崇拜和臣民意识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圣人崇拜和臣民意识的结合极大阻碍了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的健康发育。”⑧尽管传统的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些要素却具有臣民政治文化的特质。在历史上,臣民政治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先秦时期,当时的思想家都认为臣民对君主具有服从的义务。孔孟儒家从家庭伦理精神出发,以孝悌、忠恕为核心,设计了忠君思想。法家则推崇国家崇拜,权力崇拜,强调君主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臣民对君主应该无条件的服从。秦统一六国后,采纳了法家的统治之术,建立了君主专制。两汉及以后的统治者看到了法家理论的弊端,开始奉儒家学说为金科玉律,经过西汉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随着儒家地位的确立,他们又发展了尊卑等级观念,三纲五常的伦理文化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构建,巧妙地把一种臣民意识转化为一种思想,并进一步变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性格和心理沉淀。由于臣民文化中强调义务和服从而忽视无个体权利,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的丧失。

公民政治文化是一种参与型政治文化,它体现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从臣民文化走向公民政治文化,不是要抛弃本国的文化而去西方化,而是要在考虑中国国情和现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性再造。公民政治文化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内容:讲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不忘对秩序的遵守,能够正确的处理公益与私利的关系,在重视公民尊严的同时不忽视对制度的遵守,在表明自我的同时不忘记共同合作,注意公民参与的适度原则与正义刚性原则的互补与统一。

[1]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化国家之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

[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8]刘泽华.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1,(10).

(责任编辑 刘 强)

D602

A

1671-0681(2014)03-0047-03

田小平(1977—),男,江苏泰兴人,讲师,硕士,西安理工大学团委书记。

2013-12-06

猜你喜欢
公民现代化法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边疆治理现代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十二公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