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的反思之“深水区”概念释析

2014-03-11 05:38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深水改革开放改革

(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吉林 延吉 133002)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摸着石头过河”再次彰显了方法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人民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的浪潮,并明确提出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深水区”是由社会发展的“深水区”决定的。“深水区”是社会发展、深化改革的场域,同样是理论反思的场域。笔者认为,“深水区”这个概念却在描述性的含义上被使用,有必要对“深水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必要的界定。

1 “深水区”的前提

改革的基本含义是变革、革新,外延至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宗教等,改革的实质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可见,改革不但有具体的外延指向,还有“改”和“革”的实际指向——改之对象、革之对象。深化改革不但与已有改革构成指向,有进一步改革的含义;深化改革还与已有改革未触及的社会关系构成指向,深化改革的指向性标示了“深水区”的指向性,那么已有改革则标示了与“深水区”对应的“浅水区”的指向性,“浅水区”不但是深化改革的主要着力之处,同时也是界定“深水区”的“入口”。从时间维度而言,改革的“浅水区”至少包括两个阶段:前改革阶段(1949年到1978年)和改革的初级阶段(1978年到2005年),2006年以后则是改革的“深水区”在时间维度的界定。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农业税取消。三个阶段的共同点是:都开启了社会关系的大范围调整,根本上是对利益的大范围调整。那么,理清“浅水区”两个阶段社会关系的构建和调整程度就十分有必要的。

在前改革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不满力量的疏导者,将社会不满力量(侵略的——近百年、压迫的——近千年)导向了侵略者和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击退了侵略、打碎了枷锁,中国共产党也取得了执政的合法性——革命的合法性。在取得政权后,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不满力量(贫穷落后)导向了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社会关系的建构,并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同时集国家、民族、政府的代表于一身。如果将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加以审视,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社会关系的建构,是中国数千年以来社会关系的一次最大范围的调整,主要体现为利益关系的调整,实现了多数人占有社会财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的合法性依据由继承性(对革命的合法性继承)向现实性转变,即中国共产党不但要为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转负责,还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的责任,社会主义不仅是理论的指向性,也是现实的指向性。社会发展(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转是基础)不但担负着世俗意义,还担负着价值、信仰的意义,这根本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在前改革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关系的建构中塑造了很多神话:公信力的神话、道德的神话、经济的神话等。经济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显性的,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发展经济是检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交换等环节,经济在根本上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其内在规律性,并与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这也是不同时期内改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前改革阶段,经济是行政的副产品,是“计划”“预算”的产物,由于建国初期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此时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前改革阶段的各方面建构有其客观历史价值,是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局势的趋缓,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凸显,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经济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因为没有经济发展的引擎,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活力,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邓小平立足于国情,高瞻远瞩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前改革阶段使经济活动偏离了经济规律,变成了政府的指令性产物,这样又使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经济被窒息的危险。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改革过程中的“招商引资”活动就是为了解决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问题;另一方面则比较复杂,核心在于做“蛋糕”和做大“蛋糕”。首先解决“动”的问题,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的政策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其次是前改革阶段普遍的国有、集体所有制经济在竞争领域退出的问题,各种形式的改制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调整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定位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为解决这方面的弊端等等。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改革中交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绩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贫困人口减少、人均寿命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等。

2 “深水区”的内涵

改革开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原有社会体系的运行机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加之也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问题,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改革需要解决的,也构成了改革“深水区”的指向。

由于改革初期施行鼓励部分人先富的政策,促使一部分人经过艰苦创业成为改革开放后最先富起来的群体,当今这部分群体成为社会精英,在特定行业和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形成了特定的行业、领域的既得利益群体,这部分群体通过法律的形式伸张利益,因为这部分群体有利益伸张的渠道,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这对后发展企业或个人的发展将起到阻隔的作用,可能与先富带动后富的初衷产生背离;社会发展的红利几乎告罄——人口、环境、资源等,社会发展的负外部性逐渐显现,老龄化、雾霾、资源枯竭等;在可量化的(归结为经济方面)方面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不可量化的领域,改革在“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教育”等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社会道德水平下降、腐败、意义缺失、唯利益化等;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实体的市场属性定位模糊,它们作为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必然具有市场经济行为属性,而它们的资产属性是公有的(有行政级别),这部分企业大多市场竞争力不足,造成公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政府的体制形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并随改革进程逐渐调整,相对于动态的市场形势来说是滞后的,体现在传统经济领域是政府“管”得过多,而在新的经济领域则表现出政府没有管理、或管理过少,造成管理的缺位、错位,甚至财富外流;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两极分化,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张力不足,认同感下降,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等等。

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这是政府让农民阶层分享改革红利的举措,加之农业补贴、公费医疗等。笔者认为,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政府开始在阶层之间调整利益分配。

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是改革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结合以上的论述笔者对“深水区”这一概念加以界定:“深水区”是对改革的动态描述,指改革政策对既有社会关系调节的边际效用出现停滞或递减;对新的社会关系的调节效力不足,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出现明显的迟阻因素动力不足,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增加,若不对已有关系系统和新的关系系统进行调节,社会(经济)向高级形态发展存在失败的风险——中等收入陷阱,有向前改革阶段复归的风险,经济的发展可能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可能陷入动荡。

3 “深水区”的外延

笔者认为,初步界定“深水区”内涵的基础上,还要将“深水区”的外延加以界定,这对全面理解“深水区”这个概念是有帮助的。“深水区”的外延从时间维度而言,从2006年开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的“深水区”根本上由社会发展的“深水区”决定的,改革的“深水区”是社会发展的“深水区”的子系统。“深水区”的改革措施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既包括已有改革调整后形成的关系,又包括对新的经济形式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深水区”的改革实质是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实施改革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政府的行政行为在改革的“深水区”阶段必须要打破“体制壁垒”——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还要构建制度壁垒;减少社会行为主体寻租的空间,减轻社会体系运行的成本。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改革的“深水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同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现实化过程。改革的“深水区”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必须与群众的实践结合,群众和实践是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的关键。改革的“深水区”可以体现在具体领域:国企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医疗改革、房改、金融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等。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的改革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分配的调整,是由经济领域深入政治领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得利益群体不会轻易放弃反抗,借用总书记的话: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困难。那么如何界定既得利益群体就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算不算既得利益者?先富起来的私有企业主算不算既得利益者?从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手段来看,中央的政策一方面强调改善公务人员作风,另一方面着重反腐、抓贪官。在此基础上对居民收入结构进行微调,归结起来就是一方面让多数人得到利益,另一方面限制既得利益者特权。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深水区”意味着更大的阻力与困难。

笔者感到,新时期,改革阻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作风松弛。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松懈、作风松弛、管理松散,势必导致一些执行机构的执行力、领导力与推进改革所需要的力量相比,显得不够充分。二是某些层次的改革方向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需求之间存在偏差,致使深化改革反作用力增大。三是改革既得利益者对深化改革患得患失。近年来公布三公经费一波三折的客观事实,就是例证。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特别强调:“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习总书记这个重要讲话,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对继续深化推进改革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清晰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重要领域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向各级干部深情地提出了认真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加强改革开放规律性研究的殷切期望;郑重而严肃地要求各级干部要有所作为,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改革本无深浅可言,成败决定于立场是否正确,态度是否端正,确定改革事项、内容、范围、时机是否合理,方式、方法是否可行,决心、能力、力度是否足够大。

综上所述,在界定了“深水区”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于理论上进一步反思以下问题都是有帮助的:如何调整利益固化、阶层固化问题;如何解决个体“消费”、集体“买单”——腐败问题;如何解决集体劳动、个体收益——垄断问题;如何解决利益和职业——世俗意义问题,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反思如果塑造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现实化问题等等,不一一赘述。

猜你喜欢
深水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识人需要“涉深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深水油气何时能够走出“冬天”?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