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展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三农”工作的核心就是农民问题,其中,提升农民就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该问题的要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是影响其转移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最常见的形式是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信息的发布,学员直接报名参加培训,培训完成后凭借获得的技能自主择业。这种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由于参与的政府部门众多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相对统一的规划甚至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其次,用工企业自主培训也较常见,培训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新进员工,培训目的是获得相应的国家技能证书。这种途径针对性较强,培训时间灵活,局限性是需要提前与进行技能鉴定的政府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企业的自主性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在农业合作社开展较成熟的地区,由合作社和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培训农业产销技能的形式逐渐多起来。这种途径最突出的特点是培训内容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培养新型农民。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技术岗位尤其是制造业技术岗位,如车工、钳工、电工、焊工、数控机床操作等,文职技术岗位主要是会计、广告设计和装饰设计等。培训项目覆盖产业面广,三大产业都有丰富的培训项目,尤其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又以餐饮、插画、家政等基层岗位为主。
在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上,政府的参与积极性高,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积极性较低。对企业而言,培训期间员工离岗势必影响生产;另一方面,培训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这导致很多企业对转移培训持消极态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大多数人对专业技能的认识不足,对未来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规划,往往从事对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基层体力劳动,很多农民认为外出打工就是下苦力,对他们来说,先付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再外出务工获得收入的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不确保投入产出成正比,甚至还有人认为培训费时费力,耽误外出挣钱。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当前主要的培训途径是政府组织委托一些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方法存在的问题:在师资方面,当前培训机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不具有“双师”资格,或者仅有资格证书而没有实践经验,师资力量整体比较薄弱;其次,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对于长期脱离课堂环境的农民而言,晦涩的专业术语,单向的教学关系,缺乏教师与学员互动的课堂氛围都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可能也是农民对转移培训参与度不高的一个原因。
高职教育近年来始终面临着生源危机。高职院校本来处于高考招生链的末端,尤其在1999年各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显得较为被动,加之近几年呈延续态势的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状况使高职教育的生源问题突出。另外,竞争激烈的高职教育需要各高职院校进行异质化建设。当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在整个高考招生计划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同质化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竞争较为激烈,在未来自主招生时代,高职院校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内涵建设,须有自己的特色办学模式及品牌学科专业。因此,高职教育应当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未来建设的一个新方向、新领域。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都按照学历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基本不承担培训职能,这其实束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才能构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笔者建议培训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功能和服务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历教育是一种系统的职业教育,而培训则是一种短期、单项、专题性的职业教育,二者最终都体现了“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也就是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因此,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在本质上、规律上、观念上是一致的,这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虽然现有体制下没有明确说明,但是高职院校具有进行各种企业和社会培训的资格,能够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应在培训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
首先,具备师资优势。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要求“双师”资格,并且大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伴随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各高职院校都对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业务素质和培训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其次,具备培训硬件设施优势。高职院校具有自己的校园,教学楼、学生公寓、餐厅、机房、实训中心、浴室、体育场等场地和设施完备,这些有利条件是企业自身进行培训或社会私人机构进行培训很难具备的。特别是多媒体教室和实训中心对于培训来说非常重要,前者是让教师讲授更为直观,后者是让学员操练技能更为直接,两者对培训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职业技能鉴定优势。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拥有丰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资源,能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行相应的资格认证培训后直接考取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实现培训完即上岗。
最后,校企合作推荐就业优势。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样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各高职院校都有丰富的企业合作资源,甚至有直接为某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订单班”,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过技能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利用学校与合作企业这个平台较顺利就业,缩短了就业路径,也能使初次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大大提高,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目的的实现。
总之,高职院校与其他转移培训机构相比在软硬件条件方面得天独厚,可充分利用其师资、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管理资源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优势,大力培养和培训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高水平转移。
[1]林振东,李海洋,俞建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问题探讨[J].高职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2009,(7).
[2]朱召萍,于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运行机制及其策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