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军
自2000年1月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小说《阿由的故事》开启手机出版的先河之后,2001年7月我国的《扬子晚报》推出了短信版的“扬子随身看”就拉开了我国国内手机出版的序幕,2004年第一部手机短信小说《城外》问世。经过10余年的历练和发展,如今手机阅读日渐成为国内数字出版的一支轻骑兵。尤其是2012年3月,中国移动开始在国内7城市筹建4G网络,并于当年下半年推出体验用户。这为手机出版造就一个大幅度增长的机会。在数字出版的所有终端中,手机将超越电子书阅读器、PAD、平板电脑等,成为最重要的一种载体形式。据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手机阅读应用使用率排序依次为手机网络新闻、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文学和手机网络视频,分别占手机总应用的67.6%、52.6%、42.2%和34.4%。[1]对数字出版商来说,2012年、2013年手机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数字阅读终端和最主要的乃至唯一的数字出版收入来源。[2]我国《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大力扶持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渠道和载体的数字出版产品的开发,实现内容资源‘多屏化’应用,提高内容资源的利用率和投资收益率”。[3]这一切都意味着未来手机出版无疑是数字出版的中坚力量,前景看好。
与此相对应,手机出版方面的研究也风生水起,日渐成为数字出版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对手机出版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试图展示文献的增长、著者、来源期刊、关键词等方面的演化、分布规律,揭示研究的现状、热点,并通过文献阅读力求在主题总结的基础上找到其不足,并给出研究建议。
出于对检索的时间跨度、全面性和代表性考虑,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为文献来源。本库是我国目前最大、收录最全的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的报道量大、来源较为广泛、检索方便,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本文针对CNKI收录的全部期刊进行初步试检索,发现我国第一篇手机出版研究论文出现在2005年。故最终将所检文献发表时间范围限定在2005~2012年,以“篇名”和“关键词”为检索入口,选择检索词“手机出版”,针对“篇名”含有或“关键词”含有实施高级检索,精确匹配。实施检索的时间为2013年11月20日。结果得到95篇文献。经过人工干预,剔除报道性、声明等干扰文献后,实得85篇可靠文献记录。
针对这85篇文献,运用EXCEL软件工具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增长、著作者、来源期刊、关键词等加以统计分析,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采用文献阅读法实施全文阅读,意在探寻手机出版研究方面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应加强的地方。
分析某一研究主题领域的发文量和文献增长情况,可以了解这一专题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向。本文统计了2005~2012年手机出版研究方面的文献增长情况(见图1)。统计发现,2005年出现第一篇研究文献《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匡文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该文主要在日本手机I-MODE服务的启发下,初步探讨了手机出版的基本概念、当时我国手机出版的短信出版形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预测3~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出版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该文引介和描述的意味比较浓重,鉴于手机出版处于雏形状态,该文也无法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讨论。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发文量分别为2篇、6篇和6篇。统计可见,这四年发文量均为个位数,总量为15篇,占总文献量的17.65%。因此,2005~2008年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手机出版研究的准备阶段或积累阶段:伴随着业界的初试牛刀,学界也在小心翼翼地观察、探寻和总结,对此的反应速度还是很快的,但毕竟生产实践发展的不完备必然限制了研究的进度、广度和深度。
2009年文献数量一下上升至两位数,达到16篇,接着连续两年发文量分别为23篇和25篇。这三年是手机出版研究爆发式增长阶段,发文总量为64篇,占总文献数目的75.29%。但是2012年文献数量突然下降至个位数,仅为6篇。本文通过对从研究爆发到归于平静的这几年所发表的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并全文阅读后发现,研究爆发期的研究主题集中在手机出版引介、传统出版对接手机出版、手机出版问题对策式宏观讨论等方面。类似主题发文量较大,这符合科研热点突发期的主题聚焦和高刊发规律。2012年在热点导入期过后,必然转入科研冷静期和深入发展期,反映在发文主题和数量上集中表现为往年讨论过的问题不再被刊发以及思考深入需要积淀导致的篇数下滑。经进一步检索,截至检索日,2013年入库文献已经有9篇,估计全年发文量应能突破两位数,表现在曲线上必定掉头向上。这证明手机出版研究迎来了冷静、深入的稳定发展期。
图1 2005~2012年文献增长统计
统计发现,检索得到的85篇文献记录共涉及113名作者(含合著者)。发表3篇及以上的作者没有。发表1篇的论文作者共有105名,占总作者的92.92%,占了绝大多数。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含第二作者)共有8人(见表1),占总作者量的7.08%,发表论文共16篇,占总篇数的18.82%,根据“核心作者应该完成所有专业论文总和的一半”的普赖斯定律,[4]16篇这一数目远远达不到总文献数量的一半。这说明高产作者没有出现,难以形成核心作者群,绝大多数作者都是抓住热点,虚晃一枪,没能持续、深入地加以关注和研究。
表1 发文量为2篇的作者(含第二作者身份)统计
文献正被引频次反映了文献的影响力和被社会认可程度。经过统计和阅读分析发现,文献被正引频次超过10次以上的作者共有17人次(含合著者)(见表2),涉及14篇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匡文波于2005年最先发表的《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那篇引介式文章,达到25次,其次是郝振省的《中国手机出版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科技与出版》2008.7)21次,被引20次的有穆青的《3G时代手机出版产业开发对策研究》(《出版发行研究》2009.6)和莫林虎、王一的《手机出版产业现状及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09.5)。虽然文献学术影响力可能短期内无法完全呈现,但经初步统计发现,高发文量作者和高被引文献作者目前大多并不一致(见表1、表2),这种不一致再次说明研究的不深入和核心作者的缺失。
表2 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作者统计
本文统计了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所在机构(见表3),结果发现除一家来自业界(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一家研究院外,其余均是高等院校,其中上海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其次为浙江工商大学,再则是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四川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这些大学基本都是较早就开设有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有的还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点,他们比较关注数字出版、手机出版问题,学术积累较好,研究力量较强,走在研究前列。
表3 发文2篇及以上的机构统计
布拉德福定律曾指出,如果将期刊按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数量的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可以将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存在常数a,使得三个区的期刊数构成1:a:a2的等比关系。本文借用这一理论,按照发文量大体相当的原则,将85篇论文分成3个区(见表4),载文量8篇及以上的3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载文量为32篇;载文量在2~7篇之间的9种期刊为相关区期刊,载文量为26篇;剩余的28种期刊为非相关区期刊,载文量27篇。这时存在常数a=3使三个区的期刊数大致成1:a:a2的等比关系,论文来源分布基本符合布拉德福定律。这里重点不只在筛选核心期刊,而是借此粗略划分出在手机出版研究形成期,刊发这方面研究的论文文献的中心期刊。统计表明,处于核心区的《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是手机出版研究领域的中心期刊,手机出版研究已经成功起步。
表4 手机出版研究成果来源期刊离散分布
为了更好地体现来源期刊情况,本文统计了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期刊(见表5),共12种,共载文59篇,占总文献数量的69.41%。这些期刊中有7种属于CSSCI来源期刊,占比58.34%。处于中心区的三种期刊《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均为CSSCI来源期刊,共载文32篇,占总文献量的37.65%。这些期刊除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属于综合性大学学报刊物,出版类期刊有9种,新闻类2种。说明关注手机出版研究的学者高度集中在出版学界,研究成果得到较高认可。
表5 载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来源期刊统计
文献的关键词揭示了文献的主要内容,能够反映文献的研究主题。一般采用词频分析法来加以分析,即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大致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85篇文献出现的所有关键词进行了统计。为了准确起见,通过同义词、近义词合并处理,得到39个(组)关键词(见表6)。统计发现,手机出版初探,传统出版(含期刊出版)对接手机出版,手机出版的产业模式、发展对策,手机出版版权、著作权问题等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其他如手机阅读、技术、学习和文化等也有涉及。可以发现,研究触及手机出版的介绍和产业想象、产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内容生产、版权、现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大多切中现实实用性问题。
表6 文献关键词频次统计
为更好更准确地揭示文献主题,本文进一步按照上文划分的手机出版研究的三个阶段,分别对照原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发现:准备孕育阶段主要探讨的话题涉及手机出版的引介、手机出版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对策、手机出版著作权保护、手机出版产业链、日韩手机出版状况等,其实仍旧在手机出版引介及其现状、问题等上面打转转;爆发阶段涵盖主题主要包括传统出版如何对接手机出版、手机出版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手机出版产业发展、手机出版版权问题、手机出版质量与编辑问题、手机出版受众分析和社会影响等,研究主题明显有继承也有开拓,研究范围得以拓展和发散,反映了研究者研究思维的延续、扩散与深入;稳定发展阶段的文献主题主要是关切手机出版的创新、手机出版的发展战略等方面,说明研究者的目光开始集聚在手机出版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不再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和表层“应然”思考上。研究主题体现出逐步深化的规律。
统计发现,85篇论文中75篇来自高校,来自研究机构、出版社和运营公司的仅10篇。这说明研究力量来源分布不合理,出版业务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和研究者多来自高校有关。并且这些文献的作者重复率很低,又说明对手机出版的关注缺乏持续性,研究不可能深入。高校固然是研究的中坚,但受限于远离操作层面,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表层化、缺乏准确性等现象。缺少来自业界的思考与回应,又难以形成操作和理论思考互动的局面,碰撞不出思想的火花。因而需要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融合与相互推动,业界探索与总结,高校研究予以相对独立的归纳与升华,但不要被业界牵着鼻子走,“术”与“学”应争取最佳结合。
手机出版研究中,主题重复率比较高。据本文粗略统计,针对手机出版现状、问题、发展对策等方面的文献足足有25篇之多,占总文献量的29.41%,传统出版(含期刊、传统媒体)对接手机出版的研究文献15篇,占总文献量的17.65%。这两方面的文献量加总几乎占了总文献量的50%。其他研究方向上也有很多重复,如版权、著作权问题等。这说明在研究向度上“撞车”现象严重,研究主题分布不合理,也反映了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形式,手机出版和别的新事物研究一样,被关注伊始热点过于集中的必然性。解决这方面问题还是需要走出学斋,走向业界,多关注现实问题,把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内容生产、阅读体验等方面的需要引进研究视野,并且发挥学界理性思维优势,为手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更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念。
手机出版毕竟是一种新应用,多些应用方面的研究可以理解,也需要。但是通过对文献全文阅读发现,大多“应用型”研究流于抽象而宏观的应该如何、应对策略等“应然”式研究,具体实用性并不强。文献结构模式一般属于鲜明的“三段论”:手机出版是什么、某方面存在问题分析、如何发展的对策。这种“浅层次”的思考难言实用价值,富于创造价值的文献不多见。本文梳理后发现靠近该层面的文献有张晓燕、魏富强的《手机出版的文化属性》(《出版发行研究》2009.5),宋占茹的《手机出版对现代阅读的影响》(《中国出版》2011.12),周晏《关于手机出版的传播学思考》(《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0)等三篇论文。无论是系统性还是深度上,都不及已有的对印刷出版与人类文化文明的演进、互联网的文化学与社会学层面的思考成果。
图2 学术研究的思路关系路径图
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总是从问题和实用出发,引发对其的深层次思考与认知,再创造出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指导问题的解决与创新实践(参见图2)。学术研究的认知不能等同于人们一般社会生活的观察与经验总结,虽然观察与经验总结是认知的基础。但更多的需要理论范式,从科学、社会、文明、文化乃至哲学等层面给予理性思维,创造有价值的思想来指导认知和实践应用。这是人类的思维规律。对于手机出版研究亦当如此,就如大家评论web技术的发展时说的那样,赢不在技术进步而在思想的进步。思想远离实践,容易造成不符实际。脱离高屋建瓴的深度认知与思想价值创造,应用有时也会迷失方向。比如有科学发现或科技发明创造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环境都带来过极大的负面影响或破坏,这就需要思想来帮助拨正航向与扶植发展。因此,加强思想层面的价值创造,让思想亲近实践、超越技术而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文献阅读法等研究手段,对国内的手机出版研究从文献增长、著者、来源期刊、关键词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做了初步总结,发现手机出版研究2005年开始起步,发文量较少,2009年开始文献量陡增,意味着步入研究热潮,2012年文献量高位跌落,研究趋于冷静和深入。从著作者来看,大多作者来自高校,很多只是抓住热点泛泛而谈,不深入,也不具持续性,没有形成核心研究者,影响力也不大。从来源期刊来看,这10余年《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等出版类核心期刊为本专题的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成为中心来源期刊。但是从关键词和研究主题内容来看,手机出版研究存在同质化、浅层化、价值创造不足等缺陷,需要加强学界和业界的交流与互动,提升认知层次,既要解决实际问题,也要促进价值创造,使科技创造在思想的护航下辉煌前行。相信在手机科技进步、4G的普及以及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等手机阅读平台的推动下,必将成就手机出版更加辉煌的前景。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7505343100851.pdf
[2]李熙.盘点2012-2013年手机出版[J].出版参考,2013(5下旬刊)
[3]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http://www.chinaxwcb.com/2011-04/27/content_220643.htm
[4]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