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伦
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
◎张建伦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西安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贸易通道。这条国际通道成为中国丝绸、瓷器和香料走向西方世界的桥梁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到了本世纪初,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中亚各国希望拓展与中国的合作领域,推动中亚地区的建设与开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设想。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欧亚大陆,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连着欧洲经济圈,涉及总人口30亿,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上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东、中亚等地区还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经济体,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立较为滞后,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影响了贸易和投资产业的梯度转移与合作。中亚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对于连接欧洲和东亚两个经济圈市场具有主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由于中亚各国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而且执行不同的标准,比如我国铁路轨距标准为1435mm,而中亚国家大于1435mm,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铁路运输的发展,不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素和商品的流动。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吸引外来投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加强了对外经贸合作领域的法制建设,积极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税收优惠、投资者保护等吸引外资的法律法规,明确了税收优惠、外汇和保险服务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但是,中亚国家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存在非关税壁垒、投资壁垒、人力资源壁垒、执法不规范、政策调整频繁、利用政府强权干预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常的商贸、投资和旅游活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制约了产业合作效率的提升。
中亚和中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处于战争、动乱之中,政治经济格局不稳定,使得贸易投资活动面临着较大的政治风险。首先是政治局势不稳定。中亚、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处于动荡之中,时常发生地区武装冲突,社会治安状况较为混乱,影响了当地的投资环境。第二是“三股势力”的破坏。中亚地区是极端宗教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温床,“三股势力”长期活动于此,给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合作制造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第三是大国政治博弈。一直以来,中亚地区都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也对此虎视眈眈,这些国家都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在中亚的贸易投资活动进行阻扰,试图确保其在中亚地区的政治主导权和影响力。这些因素导致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面临风险。
丝绸之路经济带部分国家承接产业转移需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中,只有中亚国家与我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互补性最强,是我国开展贸易和投资的首选地。从该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来看,大多集中在以电信、交通、能源为主的基础设施领域,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的能源领域,以铁、铜、铀为主的矿产资源领域,以及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为主的轻工领域。
当前,中亚各国在交通、电信、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丝绸之路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可以发挥我国在国际工程承包、跨国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人才储备和资金实力,积极参与中亚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合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向中亚国家出口我国在高铁装备、民用飞机、移动通讯终端等高科技产品,从而化解我国在钢铁、水泥等建材领域的过剩产能。
中亚地区既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也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国际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地。例如,塔吉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力资源,但是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全国的能源开发水平较低。在焦炭方面,塔吉克斯坦的焦碳储量达到13.22亿吨,由于经济困难无力对煤炭开采进行大规模投入,2012年原煤开采量仅为41.18万吨。在水资源方面,塔吉克斯坦水利资源世界第八,约占整个中亚地区的50%,人均拥有量世界第一,但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目前的开发量不足10%。目前,水电站建设已经成为塔吉克斯坦吸引外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中亚各国铁、铜、铀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是国际重要的矿产资源接续地。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开采加工技术的限制,大量的矿产资源都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例如,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丰富的黄金、锑、钨、锡、汞、铀和稀有金属等自然资源,其中锑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锡产量和汞产量居独联体第二位,但由于受投资和技术的限制,采矿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3%。2012年,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将国外贷款的4.35亿美元,主要用于投资矿产资源开发。由此可见,中亚国家在能源资源开发方面具有较强的资金需求,这对我国产业资本走出去带来了机遇。
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明显的“苏联烙印”,轻工业较为落后,大量的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轻工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例如,土库曼斯坦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生丝、棉布、棉纱、皮毛和甘草等资源,但由于缺乏生产能力,每年需要从我国进口大量的建材、电器、电子产品、化纤、鞋和服装等轻工产品。由此可见,通过投资中亚国家的消费品工业可以解决我国许多轻工领域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避免许多贸易壁垒,同时也有利于带动中亚国家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组织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重点讨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的主体、方式和领域。在合作主体方面,探索由中方国内企业独资、国内企业与外方企业合资以及国内企业、外方企业与第三方国家企业合作等模式,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合作方式方面,借鉴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建设瓜达尔港的模式,在国外发展“飞地经济”,在一定区域内由中方投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在合作步骤方面,采取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先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设立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逐步积累经验,然后再稳步推广。
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双边与多边交流,依托我国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能源等通道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合作创造便利的硬件条件。积极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实现互联互通,使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加便利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2个大洲、10多个国家和30亿人口,要推进经济产业合作,就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对各国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工业项目之间进行统筹协调。首先要建立交流平台,可以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成立常设机构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平台,对经济带的产业转移、贸易投资、旅游观光等活动进行统筹。其次是设立法律协调工作组,对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减少经济带的法律摩擦。第三是建立产业转移数据库,与各国的经济部门交流,梳理我国需要转移的产业以及各国需要引进的产业,并通过产业转移数据库进行对接。
以建立自贸区为目标,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货币兑换和结算,推动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首先,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探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和结算,为自由贸易区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深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第三,建立自由贸易区。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经济带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最终将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为自贸区。
工信部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