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颖,姜仁礼,李欣然,高 利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咪达唑仑,又称为咪唑安定,是一种短效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有起效迅速、高效、低毒的特点,根据使用剂量不同发挥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抗癫痫及肌松作用。有研究表明,咪达唑仑与氯胺酮复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肌肉紧张程度,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1]。咪达唑仑与隆朋和氯胺酮复合用于猫能产生确实的麻醉效果,但对猫的心脏功能抑制明显[2]。它作为复合麻醉剂的主要成分已被广泛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但是,咪达唑仑对中枢的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试验通过使用咪达唑仑对山羊进行麻醉,监测不同脑区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含量的变化,以探讨咪达唑仑可能对中枢麻醉作用的机制。
1.1 试验材料 Waters600高效液相色谱系统;色谱柱Symmetry C18(4.6×150mm,5μm);L-谷氨酸(LGlu)标准品:Sigma公司,批号:BCBB5881;天门冬氨酸(Asp)标准品:Sigma公司,批号:129K0181;2,4-二硝基氟苯:Sigma公司,批号D1529;色谱级甲醇;色谱级乙腈。
1.2 试验动物分组 八月龄健康山羊25只,雌雄兼用,体重13~15 kg,购自哈尔滨市香坊区某养殖场,按试验动物要求饲养管理,临床检查健康。随机分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I组和恢复II组共5个试验组,每组5只。
1.3 样品采集和处理 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31mL/kg)处死后立即取脑组织,试验组肌肉注射咪达唑仑(14mg/kg)后,根据山羊行为学变化分别于山羊倒地不起(诱导组)、翻正反射消失(麻醉组)、翻正反射恢复(恢复I组)和翻正反射恢复后6 h(恢复II组)处死立即取脑组织。在上述时间点对山羊进行处死并立即取脑组织,在冰面上分离大脑、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取脑组织加入9倍体积的甲醇/水溶液(50∶50),手动匀浆数次后将匀浆液注入EP管中;离心30 min(4℃)3 000 r/min,取上清液-80℃保存。检测时取脑组织匀浆上清400μL,加入200μL乙腈,混匀,高速离心10min(4℃)15 000 r/min,取上清液加入0.5 mol/L NaHCO3溶液400μL,再加入0.5%的2,4-二硝基氟苯200μL,涡旋混匀,于65℃恒温水浴锅中衍生55 min,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取20μL进样。
1.4 检测条件 色谱柱美国Waters公司生产Symmetry C18(4.6×150 mm,5μm);流动相:A为0.05mol/L的醋酸钠缓冲液(pH=6.6),B为乙腈/水(V/V=50∶50),进行梯度洗脱,流动相B的浓度由初始时65%经10 min至10%,18 min至40%;流速:0.6 mL/min;检测波长:360 nm;柱温:28℃。取20μL进样分析,采用外标法定量。
1.5 数据分析 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 19数据分析系统做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P≥0.05为差异不显著。
2.1 咪达唑仑麻醉后山羊不同脑区神经递质Glu的含量 如表1所示:大脑Glu含量在恢复I组下降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海马和小脑Glu含量在麻醉期下降至最低,分别下降6%和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脑干Glu含量在诱导组和麻醉组下降14%和2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在恢复I组虽略有回升,但与麻醉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丘脑Glu含量在麻醉期下降5%,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脑区Glu含量在恢复II期均恢复到正常水平。
2.2 咪达唑仑麻醉后山羊不同脑区神经递质Asp的含量 如表2所示:咪达唑仑麻醉对山羊不同脑区Asp含量的影响呈现两种不同的趋势。大脑、小脑和脑干Asp含量在麻醉期达最大值,分别升高34%(P<0.05)、29%(P<0.05)和40%(P<0.01);并在恢复I组下降,小脑和脑干与麻醉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或P<0.05);在恢复II组显著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与麻醉期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而海马与丘脑Asp含量则在麻醉期显著下降,分别下降22%(P<0.01)和16%(P<0.05);恢复I组丘脑Asp含量依然低于正常水平(P<0.05);至恢复II期两脑区Asp含量均显著恢复(P<0.05),且与麻醉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咪达唑仑麻醉后山羊不同脑区G lu的含量
谷氨酸(Glu)是动物体内的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在化学突触中被储存在囊泡中。神经冲动触发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到达突触后膜后,激活谷氨酸受体,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Glu的作用不仅是在突触内点对点传递兴奋,它也可以溢出突触,在突触之间与邻近的突触进行突触外信号传输[3]。此外,谷氨酸也可作为GABA能神经元合成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前体,反应由谷氨酸脱羧酶(GAD)催化。NMDA受体是最重要的谷氨酸受体,许多研究表明,氯胺酮的麻醉和致幻效果与其非竞争拮抗谷氨酸NMDA受体有关[4]。目前全麻药与Glu及NMDA受体的关系大多局限于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的中枢机制[5-6],有关咪达唑仑的研究较少。赵秋华等[7]研究证明,咪达唑仑可增强氯胺酮的镇痛作用,腹腔注射咪达唑仑后,对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加强,麻醉深度进一步加深,并引起大鼠脑大脑皮层谷氨酸含量的显著下降,与本试验的结果一致,在本试验大脑中Glu在恢复I期含量仍持续降低,可能与这种抑制作用有关。咪达唑仑麻醉使山羊大脑、海马、小脑和脑干Glu含量下降,提示咪达唑仑的麻醉作用可能与减少Glu的合成与释放,减少兴奋性突触的传递有关。
天门冬氨酸(Asp)为酸性氨基酸,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非必需氨基酸。Asp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Glu受体,但不如谷氨酸作用强烈[8]。Asp、Glu及NMDA受体与学习、记忆及多种急慢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效果等有着密切关系[9]。全麻药对神经递质Asp的影响报道较少。本试验中大脑、小脑和脑干Asp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海马与丘脑Asp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至正常水平,说明咪达唑仑对不同脑区的Asp作用不同,对大脑、小脑和脑干的作用是先产生兴奋作用接着转为抑制,这表明,对于Asp来说,山羊的大脑、小脑和脑干不是咪达唑仑麻醉时作用的靶位脑区,而海马与丘脑可能为咪达唑仑麻醉时作用的主要脑区。
咪达唑仑使海马和丘脑Glu和Asp含量降低,因此海马和丘脑可能是咪达唑仑与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的靶位之一,在咪达唑仑全麻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1]陈鸿,潘宁玲.全身麻醉诱导时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催眠相互作用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0):851-853.
[2]刘伟,崔文,彭丽艳,等.隆朋-氯胺酮-咪达唑仑复合制剂对猫麻醉效果及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8,44(10):46-47.
[3] Kubo Y,Sekiya H,Namiki S,et al.Imaging extrasynaptic glutamate dynamics in the brai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14):6526.
[4]张志龙,费剑春,段世明,等.NMDA受体与氮胺酮麻醉[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0,21(1):13-15.
[5]Zhang H,Wang W,Gao W.Effect of propofol on the levels of neurotransmitters in normal human brain:A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tudy[J].Neuroscience Letters,2009,467(3):247-251.
[6]Siegal N,Dow-Edwards D.Isoflurane anesthesia interferes with the expression of cocaine-induced sensitization in female rats[J].Neuroscience Letters,2009,464(1):52-56.
[7]赵秋华,岳云,于代华,等.氯胺酮和咪唑安定麻醉下脑皮层谷氨酸含量的变化:活体脑微透析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7):381-384.
[8]Chen P E,Geballe M T,Stansfeld P J.et al.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Glutamate Binding Site in Recombinant NR1/NR2A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 Determined by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and Molecular Modeling[J].Mol.Pharmacol,2005,67(5):1470-1484.
[9]蔡桂兰,贾建平.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5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