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迈入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2014-03-11 05:12明星
中关村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明星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消费驱动型产业,其健康发展取决于文化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系统论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探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一种转向,即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政策将转向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核心。”

“以前好多人都是搬石头出身的,现在搞文化产业,所以你要怎么做,不要把文化产业做成石头,不要把文化产业做成迫害青少年的东西,倒过来说,你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双重的实现,这个企业就是好企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的观点很鲜明。陈少峰眼里的好企业有三个标准:由企业家主导,顺应生活方式,产品能够雅俗共赏。

还有人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以政府主导向以市场决定为主导的转变;从以规模增长为目标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的转变;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小循环向国民经济体系整体发展大循环的转变。”

就在不久前,第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以“文化的力量:文化市场与改革红利”为主题对这一时代命题予以聚焦。论坛通过主题研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社会设计与公共创意,来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市场体系,从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实践深入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唤起人们在高科技、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透露,近几年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的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大项目,今年将结项。届时,研究院将发布报告,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层面提出一些新的看法的建议。

推动文化市场要用五个“力”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认为,在今后的文化市场领域要考虑推动“五力”,包括活力、动力、魅力、潜力和合力。

首先,要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一般产业的显著特征是中小企业构成了产业的主体,是产业的主要支撑。一个活力迸发的市场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就是要激发企业的活力,要切实把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予以培育和扶持。

以上海为例,目前6万多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均就业人数是21人。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英国创意产业当中规模在10个人以下的企业占到94%,200人以上的企业大约占1%。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力军是中小微企业,许多大企业也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兼并重组而成的。

厉无畏建议,一个健全的文化市场是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格局,不能只着眼于大企业,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要着眼于那些为大量的中小微文创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为构建专、精、尖、特的文化产业体系奠定发展基础。

“市场好比是一个箩筐,箩筐里的大石头是大企业、小石头是小微企业,随着大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大石头之间的空隙会扩大,这就可以容纳更多的小石头,小微企业的自然生存空间就更大。”

第二,增强文化市场的动力,释放文化创意产业改革红利。

“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的重点就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其驱动力源于文化体制改革所释放的红利,如何改革体制技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形成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格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支持,部分地区甚至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路径依赖,由于缺少接地气的市场意识,以至于不少文化创意产品无法转化为市场价值,丧失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要转变观念,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大力创造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把市场的潜力挖掘出来。

第三,还要彰显文化市场魅力,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氛围。

在体验经济时代,文化创意这一功能将有助于消费市场的扩展,在实践发展中彰显文化魅力,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将有利于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如何提升文化魅力?首先,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大众的参与度和愉悦度。提供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够培育市场,还能够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体现文化独特魅力。其次,还要演绎历史文化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历史文化资源经过长期的积淀,既是中华民族共同财富,也是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认同,以历史文化资源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其魅力在于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里具有令人感知、感受、感染和感动的文化基因。张艺谋根据广西壮族民族的对歌资源开发出《印象刘三姐》的宏伟诗篇,不仅在文化层面,还增加了旅游收入。在西安,也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编成舞蹈演出。而《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用文化解读中国的餐饮,唤起了人们体验中餐食材、加工技艺的消费热潮。

第四,要挖掘文化市场的潜力,扩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

把文化产业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使文化与生活完美地结合,让人们感受融入生活的文化创意。例如,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初期就强调,要通过发展创意生活产业,创造出具有文化品位和情调的创意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大大地拓展了产业消费的市场空间。

上海的老凤祥、敦煌等一大批老品牌,以时尚设计为引领,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设计,研发出适应市场消费者的产品,在引领国内时尚消费潮流的同时,也焕发了老品牌的青春。另外,利用互联网技术兴起的网络视频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新业态所开辟的蓝海市场,大大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

第五,形成文化市场合力,协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以市场规律完善和健全文化市场,必须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扫除一切阻止市场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各行各业各界的互动互融,形成文化市场的合理,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

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应着重从国民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中进行改革设计,创新各部门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打破行政主导、行业壁垒和利益垄断,促进文化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营造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即要包容性地发展,强调公平竞争。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通过知识产权的跨界授权和经营,可以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等内在的新兴产业体系。在国民经济体系的大框架内规划和设计产业规划,出台综合的一揽子政策,为市场各类企业主体提供便捷的政策服务平台和渠道。

这方面台湾有成熟的政策可以借鉴,以诚品书店为例,这个具有知名度的书店,实际是一个综合性的休闲文化平台,书店除了卖出,还出售百货,还提供咖啡、餐饮等配套服务。在政策上,规定卖书免税,销售的其他产品及服务只上交同业税收的50%,在这些综合配套政策的扶持下,诚品书店就实现了快速发展,品牌效应也显现,并在大陆开设分店,2004年诚品书店将进驻上海最高的建筑上海中心。

版权是文化产业的内核

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版权的作用日益凸显。

几年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北京文化创意贸易基地见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之父霍青斯后,对方就版权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做了一个生动的描述:版权是文化产业的内核,在这个内核基础上生发有版权业。

这一句话道出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版权的强有力保护。

“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很发达,大多数作品受到版权的保护。例如浙江电视台引入的《好声音》,这一版权引入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央电视台专门做了一期栏目,讲述好声音版权引进的前前后后。”

为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还专门研究版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指南书籍,做出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量分析。

在这本书中,版权产业的概念大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大于文化产业。以创意和文化产业来讲,文化产业主要是加工、复制有厚重内容的文化产品,讲求的是规模性的服务和广泛性,包括音乐、图书等。但是,创意的范围更大,一些个体的工艺品、艺术品就属于创意的范畴。

无独有偶。日本一位著名学者也曾著书称,20世纪是专利的时代,21世纪是版权的时代。

在文化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好的作品都是依赖于在市场规则下形成转让授权之后才能进行加工、复制。如果没有好的图书、影视作品,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是不可能的。

阎晓宏提醒想要走出去的文化创意企业,“在TPP和WTO国际规则谈判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这些是谈判的难点。”

北京将着力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连续6年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了12%,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增长态势也很明显,总收入已突破万亿元。

随着北京市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实施,以及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文化产业对于推动首都产业化的优化升级、提升首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政策应该更聚焦,政府该管的地方要管,该放的要放,政策引导要把市场和政府的两层作用科学地规范。”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谈到。

北京市在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出台了“1+X”政策体系,工商注册登记门槛在降低,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25条政策已出台,制定了适合北京市情的文化优势产业目录和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

接下来,北京市将着力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中关村文化科技示范园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CBD定福庄传媒走廊、新媒体出版产业园、天桥产业区等这些领域要重点推进。

此外,北京市将进一步促进产权、版权、技术信息、人才和文化生产要素,探索建立无形资产评价体系,继续用好国家级的交易平台,办好北京文博会、北京电影节和北京摄影周等重要的展会,积极的促进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重点培育扶持带动竞争力、影响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