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京津冀正在成为全国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京津冀三地密集互动,国家已经从国家层面着手启动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出重大战略思想,李克强总理则提出了京津冀地区节能降耗的目标。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在对北京市工作批示中又一次提到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中央的推动给三省市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京津冀科技园区在科技合作、产业升级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来能不能建设一个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与美国硅谷叫板的经济带,值得大家去构想和实践。
而事情的另外一面是,三地人民都关注的雾霾问题、污染问题,只有京津冀三地协同对接才能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战略对接与合作”研讨会于2014年2月21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关村》杂志社和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主办。《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卫汉青主持会议,并介绍了发起这次研讨会的背景。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政府官员、高新区和开发区管理者和专家出席研讨会。下面是嘉宾讲话撷要:
吸引产业转移要聚焦、要优化环境
陈文丰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
京津冀三地战略对接合作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核心是产业层面的对接。三地之间仍然是体现为一个很高的有梯度的层次关系,从三地位势来讲仍然体现在北京居上、天津次之、河北更次之这样的一个梯度,这个梯度是由各自所拥有的资源、区位以及产业基础决定的。对于北京而言,它的其他两地的辐射带动和虹吸效应是交替出现,同时存在的。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过去更多的是低端辐射和带动的话,现在可能会进入一些高端的辐射带动阶段。
这个趋势,从固安工业园区就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体现,固安工业园区是2002年开始成立的,它之所以能够成功,经验就两条:一条就是区位好,要借势发展,这方面的文章他们做足做活了;第二个就是跟华夏幸福基业的这种合作模式。我感觉现在固安在做的新兴产业园区,采取的是一种跟工业园区完全不同的模式,他们更关注技术、更关注人才和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他们也在大力地建孵化器,跟北京一些具有创新优势的园区如清华科技园等进行战略合作和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也是这样的局面。
对于河北来讲,我个人感觉就是首先需要聚焦,不需要全面开花,不是说环北京所有的园区都要跟北京进行高端资源的对接。我们需要打造一到两个平台稍微高一些的区域,即能够跟北京及中关村进行对接的这种园区。这个平台选谁?聚焦给谁?现在河北沿海发展战略是极大的支撑,北戴河新区完全是有这种实力和基础来做这种资源对接的。第二点,对于我们河北来讲,需要营造一个更加优越的环境。只有环境更优化,才能吸引更多的北京中关村的资源。目前来讲,我们在外面能看到的,中关村要么就是沿京沪这条线走,一直走到长三角,到苏南地区的企业非常多;第二个就是沿着高铁往天津滨海新区走。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往这两个地方走?实际上背后一个核心就是,确确实实这两个地方营造出了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如果说高技术成果需要转化,苏州、无锡立刻能决定拍板,好的项目能给1000万;天津滨海新区也是政策高地,方方面面能匹配出好的政策。所以对于我们河北来讲,也仍然需要营造一个更加优化的环境。
我对河北还有一个建议,需要加强对北京的战略研究和资源梳理。我们拿出的方案可能需要更加切合于企业的战略需求。只有这样产业园区之间的以产业为核心的战略对接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京津冀合作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王汝芳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博士
我谈的是京津冀合作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政府、从市场来讲怎么样把这个文章做好?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比如说这里怎么制定一个利益共享机制?政府的规划怎么样跟各地的资源禀赋相结合?我们的良好愿望怎么和产业发展规律相结合?怎么样以现代市场制度,以资本为纽带,以股权为纽带形成一种共享的机制?这是要考虑的。
第二个问题是要处理好竞争、合作、协同创新的关系。我们原来的体制下很多事都是容易一窝蜂而上,现在我们说希望更多地以建立一些负面清单的方式来避免这种态势的出现。但是,在我们区域合作中,包括天津本身的一些区县之间,河北的区县之间,以及天津和河北的区县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怎么样处理好这种关系,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局面?总书记提的要求是1+1大于2,甚至大于3,怎么处理这种关系?包括首都城市功能的疏解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怎么处理?创新驱动应该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特点。
第三个方面,我们还要处理好区域一盘棋和各地积极性的关系。这里有一个整体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因为要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各地的积极性怎么保证?各地有自己发展的动力,怎么样跟区域大的发展格局相吻合?除了整体规划之外,是不是要在一些关键处理上做一些制度性的安排?
第四是要处理好资源辐射和资源整合的关系。中关村产业转移不是对各个地方的转移,而是合作的关系。如果我们的产业仅仅转移出去了,我们只是一个布局的改变,我认为这完全忽视了创新新格局的出现。我们要做的,是在企业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进行优化布局之外,形成一个资源整合、形态创新的方式。
第五,要处理好问题导向与系统推进的关系。现在这个问题之所以得到这么高度的关注,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问题倒逼的。我们很可能为了短期的目标而导致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受到影响,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又有问题了。比如说解决雾霾,还有一种简单的方式,把河北、天津的高耗能产业都关了。但是关了能解决河北发展的问题吗?所以不可能是简单的把这些都关了。如果用一些节能减排的技术,或者用互联网的方式把我们这些企业改造提升,并把各地资源禀赋有效结合,进一步诞生一些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发展机遇,这可能才是我们这个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一个方式。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
金良浚
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我们在调研的时候注意到,北京市跟河北省一些区域、一些县市的一些农民在保护北京市水资源方面给了很大的贡献,政府给老百姓一些补贴,但是补贴量还是很少的。他们觉得北京要给一些合理的生态补偿。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这个钱应该由中央政府来提供资金。中央政府给北京市,北京市再给河北省以补偿,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还有一个就是差距的问题,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总体来说条件还是很好的,但是北京的周边、河北省周边就有很多贫困县,这跟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以世界城市为目标的一个城市,反差太大了。所以我们曾经大胆地提出来,要把河北周边的这些区域划为特区,让中央再考虑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另外,北京和河北协调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机制上的问题,这两年以国家发改委牵头进行大首都圈的规划,已经有了很好的进展,京津冀的对接从机制上应该由国家设立相应的政府部门来协调。
产业转移是双向的
舒毕磊
中关村海淀园产业规划处副处长
海淀区从2012年底、2013年初,企业有一个外移的现象,自发地走了很多。所以2013年初区里也觉得,企业以市场为需求的导向下,政府应更好地通过两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平台,来引导和推动企业更有组织地展开工作。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围绕京津冀,第一家签署了园区共建协议的是秦皇岛,目前也有一些意向性的企业,想在秦皇岛落地。
海淀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考虑海淀区企业本身发展的需求,再一个考虑承接地人才、科技方面的需求。我们的产业转移是双向的,当地企业政府有需求,他们可以到海淀来,我们帮助他们提供;海淀企业本身有这样的空间需求,我们可以引导它到当地的政府;第二块,我们走的并不是传统的招商引资,即通过土地成本或者税收返还这样的政策吸引。我们希望围绕两方面推动工作,一个是企业围绕市场,双方政府开放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市场,市场通过企业做大的方式实现多方共赢。同时海淀区用好的高新技术产品,为当地政府公共城市建设、市政建设、环境治理等做出贡献。
三地协同发展要考虑利益共享
张春明
河北科技厅高新处副处长
中关村很多产业出走了以后,去苏南、天津滨海新区是大头,河北离的挺近但是留不下,当然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但河北和京津的落差必须缩小,如果落差太大河北就承接不了。跟五行一样,太弱了金生不了水,所以要补起来,水补起来,生的时候才能相生。所以怎么在京津周边,在沿海地区打造几个局部高地,这是我们要考虑的。
关于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要考虑怎么分工?利益到底怎么共享?河北搞生态建设,很多地方企业关停了当地人牺牲很大,国家给的产业转移支持资金非常少,一个县也就几千万,最多的不超过1个亿。所以要考虑这个因素。
再一个就是利益共享。守着北京、天津,河北的高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这也正常,想留也留不住。这样的话河北中低端人才怎么办?中高端人才怎么解决?北京招工的时候,可以从河北定向多招点人。招考分指标的时候可以多分给河北点。北京技校也多,从河北招,定向组织到北京培训,然后直接在北京上岗,这是很好做的。协同要把人也协同起来。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北京功能疏解、功能转移。到底转移什么?光产业来不行,为了围绕主导产业必须要有一些研发机构,要有目的地转移。现在我们河北每个园区,一个园区跟京津对接,什么产业都来了,一个县的一个小园区也什么产业都有,没有自己的主打产业。所以我们也得考虑哪一个园区侧重于哪一两个产业,打造区域的高科技产业。
另外,天津怎么协调好跟河北的关系?天津可以干点河北干不了的事情。天津和河北别搞竞争了,该付出的付出,该让的让,很多事情是不是可以商量商量?
京滨工业园的四个优势
张颖
天津京滨工业园副总经理
我们园区是天津市的重点示范园区,座落在武清区西北部。从2009年开始,那时候我们税收是2700万,之后每年翻番,2013年底是5亿多,今年年底指标要突破10亿,我们一直是保持着这样的增长态势。当然,这几年的发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是得益于北京的资源辐射,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得到了河北廊坊的资源共享,得到了周边的支持。因为我们所处的区域很特殊正好是金三角区域。它可以直接辐射三地。
现在园区发展吸引了很多优秀企业入驻,代表性的像阿里巴巴、当当网、凡客诚品、世界华人华侨总会、大众汽车等等。我们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时候也是根据我们的产业定位进行考虑的,园区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精益设备产业为选择的主体。北京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等等这些科研机构,以及产、学、研项目也相继落户在我们园区。为什么这些优秀企业和项目能够选择在我们这个地方?主要是源于我们的几大优势:包括区位优势、非常完善的配套优势、服务优势。整个武清区都有这样的一个理念,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第四个优势是环境优势,来自北京的朋友一下车感受就是空气清新了不少。
此外,三地的发改委现在正在制定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北京市科委和天津市科委做了一个京津创新共同体发展社区,这两大重要的规划当中,我们园区也都被纳入其中,未来空间广阔。
河北发展的四个挑战
田力男
河北北戴河新区发展改革局局长
我谈几个问题。第一,双向合作的问题。这么多年还是河北输出大于吸纳。我们很多产业,被天津、北京吸纳,我们培育起来的海湾这样的企业,最终归属还是要到中关村去,这说明一种现象,目前这种状况下,解决京津冀一体化的问题,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怎么能实现双向的合作?不能是单向的河北作为输出。第二,就是政策的问题。由于雾霾的影响,国家给河北下的生态指标是到2017年消减6000万吨钢,4000万吨煤,最终结果可能是一大批工厂关闭、一大批工人失业。这种情况下国家是不是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再一个,从全国的布局看,我们河北2012年推进沿海发展战略,但是我们周边东北有老工业基地,西部有西部大开发,哪个政策都比我们的好。希望国家应该从政策上对河北倾斜。第三、制度的设计。比如天津是区域经济中心,同样一个产业,比如秦皇岛有煤炭输出,现在天津也大力发展煤炭运输,所以造成环渤海圈恶性竞争。所以这个事怎么解决?我们光考虑利益合作,低层次的东西我想解决不了最终的问题,要打破行政设置。哪天把河北归到天津、把天津归到河北就没有这种无序竞争了。没有高层的制度设计,这个事永远是一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产业转移。我最近拿到北京某部门一个向河北产业转移的单子,我看了有小化工、小钢铁、水泥,这些都是应该淘汰的东西。河北一方面要关这些工厂,一方面要给我扩散这些。这样的东西是不是河北需要的?而且这种状态下仅仅给河北这些,有没有用?解不解决河北的问题?第五,说一下北戴河新区,我们这里规划425平方公里,有82公里海岸线、八大最美的海岸,有22亩森林、还有温泉,这样一个黄金宝地怎么跟京津对接。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接受不到京津对这块的扶持和对这块区域的外溢。我们希望能承接首都一些高层次的东西。比如说高端的商业。现在北戴河新区在申请国家的离区免税政策,我们也是希望把一部分的高端购物,通过我们的旅游相结合转到北戴河。希望国家从政策角度给河北一些东西。
固安的几点模式
刘虹
河北固安投资促进局局长
固安有一个大广告语:“天安门正南50公里”,固安和北京仅隔了一条永定河,所以非常近,地理优势非常好。固安是政府作为主导,企业运作,共同发展园区建设。从2002年5月份工业区开始创办,到2011年创立了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成立至今在园区项目上,和企业对接上都已经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我们园区今年主要战略发展方向有三个模式。
第一个模式就是合作模式。我们和央企合作,建立一个基地,然后大型央企集团总部逐步地把下面的项目移到固安,这是合作的模式。第二,我们做了一个肽谷生物医药园,2013年5月18号开园,主要是吸引国内国外一些高端人才,主要以研发新型的药品为主,开创三到四个技术路线,或者是病种研究的方向。第三个就是临空经济模式。今年北京首都二机场落成,北京大兴距离固安不到10公里,我们会迎来物流等很多商机。
联合打造 “科企森林”,京津冀辉煌共创、荣誉共享
袁志兴
天津京津科技谷副总经理
京津科技谷位于天津市武清区,是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京津科技创新共同体”试点单位,园区交通路网发达,京津城际武清站近邻园区。围绕我们独特的区位优势,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上采取“1+N”模式:引进了以中国钢研集团为代表的新材料主题园。以贵航红阳航天材料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主题园。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主题园,等等。谈到电子商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国排名前十的电商企业都已扎堆在武清落户。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将为科技谷在新一轮园区发展竞争中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广阔和强大的服务平台。
我们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打造连接京津的“科技型企业森林”。初创期小微企业好比是一粒“种子”,通过中关村的“育种”很快就能形成苗圃,但大部分企业在苗圃里很难长成参天大树,原因在于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没有办法为所有企业都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京津冀区域合作,产业有序转移,就为更多的企业长成参天大树提供了重要的通路。为此,科技谷人专门做好定向承接对接,我们在22个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不单引进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作为重点产业支撑、服务产业链聚集,更有大面积的科技型企业加速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扎堆发展留足了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育成计划”和“光合工程”,在对接企业产业转移的同时,更有效避免了中关村企业到天津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京津冀合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转化、产业化再到全产业链聚集开辟了最好的通路,是新一轮区域经济腾飞的一步好棋,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前及不久的将来,京津冀一定是辉煌共创、荣誉共享,关系更紧密、前景更广阔。
建立京津冀创新共同体
李春成
天津科学学研究所所长
京津冀战略对接和合作要从全球化的,特别是创新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重新认识。现在日本安倍政权提出了国家战略特区,要在东京、大阪这样几个城市搞国家战略新区。受这个启发,我们提了一个想法,让京津冀以创新为主题进行区域合作,把它打造成国家的战略示范特区。其实京津冀特区一个行政区划就可以,应该从战略层面提高京津冀的战略对接和合作。现在中央政府对京津冀是寄予厚望的,包括李克强最近到天津去,对天津自贸区的申请是不同意的,他是觉得站得不够高,所以最后提出了一个综合创新区,也正在完善方案。
我们提出了京津冀创新共同体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在园区概念之上的,创新共同体就是园区共同体。为了实现这个创新共同体的想法,包括建立京津冀三地的创新驱动战略示范区这样一个设想,有几个具体的点:1、创新共同体从园区层面向区域层面推进,得到三地政府的认可。2、以园区特色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在京津冀组织科研院所、大学、企业,让它及金融要素形成创新共同体,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口。3、京津冀需要几个战略合作的品牌。不能说平铺直叙的推进。秦皇岛、保定、廊坊,包括固安都可以做成品牌、做出影响力。
战略合作需要思路转变
陈智国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战略合作需要三方在认识上、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一是必须强调发展、合作思路的转变。对于北京而言,要从过去注重功能集聚特别是经济功能集聚向功能疏解和辐射转变,要舍得,要做减法,要真正把一些好东西转移出去,北京与京津冀区域的合作,不是要送窝头,而是要送蛋糕。对于周边区域而言,也要转变思路,摆脱依赖心理,挖角心理,真正借助北京的资源、中关村的资源,立足区域需求,共同营造全国乃至全球最优的环境,共同把蛋糕做大,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集聚资源。二是要强化首都共识,推动大区域城市功能重构。京津冀区域最大的特色还在于首都,离开首都,谈京津冀区域合作,就失去了最核心的基础。三是要强化创新导向,推动大区域产业分工体系重构。要突出创新合作导向,不是简单的成果转化,不同于长三角区域的制造业布局,而是要注重提升产业合作的技术水平、产业链环节,形成大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
推进战略合作还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一个是政府作用的定位问题。不要越位。二是市场主体的需求问题。企业跨区域布局,更多的在于降低成本、拓展发展空间方面。三是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四是健全各类区域合作的市场平台。一方面是搭建大区域合作的统一信息平台。另一方面,搭建三地各类活动对接平台。
跟上全球比跟上北京重要
王德禄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政府顾问
我觉得三个变化应该在京津冀这次合作中起主要作用。第一个是创新全球化。现在我觉得各个部门不是应该盯着对方,应该盯着全球。河北怎么能发展好?北京和天津起一定作用,但是跟上了全球比跟上了北京还重要。第二个变化,京津冀提出的时候是中国改革深化的时代。下面的一些事都要靠深化改革来完成,不是要靠着规划来完成。第三个,产业怎么做?现在产业的一个词叫“业态创新”,全球产业链进入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时代。产业创新成为了主要的动力。
围绕这三个点来说。第一,京津冀就是创新全球化之下的中关村。现在我们说怎么样和中关村合作?我觉得大家的心态要有变化。要说我是中关村的一部分,或我能不能成为中关村的一部分?另外一个就是辐射。招商引资是辐射的最低层次,最高层次是模式的引进,中间层次是人的引进。第三个模式是第一重要,因为模式变化在改变着世界,人是模式的承担者,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它是最低端的。所以说对于辐射,对于招商引资要做全面的理解,尤其是招商引资取得一点成绩的地方要快速地转到吸引人、吸引新的模式上。第三,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一个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增量是民营企业,存量是老国企,基本是经过了30年的发展,突然到了现在出现新的存量和增量关系了,叫“围绕着社交化,围绕着新业态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存量”。那些当时很火的民营企业现在都成了存量了,不是增量。所以中国现在的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创业期。新的互联网思维、新的业态将全面替代过去的存量。京津冀各地的成功在于各地能不能做出高水平的工业园,做出新水平、打造世界水平的新规划。
第二个问题,这次京津冀合作很大一个因素是环境,是雾霾,进入到了一轮规制的变化,就是改革怎么深化。京津冀能不能靠着改革,靠着制度创新解决雾霾问题?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个公民都很关心的事。
第三,新业态是京津冀合作的关键。现在可以讲如果一个产业没有业态创新,企业没有商业模式创新,没有产业链的创新,这个就不要干了,没有意义。把人家传统的模式搬到你这儿,你就是招商引资招落后。所以靠招商引资启动发展的要赶紧转型,要内涵式增长。
我认为京津冀合作政府会在循环经济方面有直接的做法,但是在业态方面需要各个地区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展。我也觉得京津冀合作成功了,可能会比长三角的成功还厉害,因为我们是中国的中心。
“中关村”的内涵在不断扩大
卫汉青
中关村杂志社长、总编辑
我们杂志一直在关注京津冀科技园区以及中关村的发展。中关村现在已经成为创业创新的代名词,也是建设创新国家的形象代言人。中关村最开始指的就是海淀园核心区,后来慢慢变成一区六园,再接着是一区十园、一区十六园。中关村的涵义现在更大了,在座的都是中关村的一份子,京津冀就是中关村扩大的科技圈,现在的趋势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以后会走到什么程度?会发展成为什么样?这就看我们能否迈开步子以及能走多远。尤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雾霾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本的出路,就是需要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为引领,大力推动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实现节能减排。总之,京津冀三地的这略对接与合作,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