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方法及其心理学问题探究

2014-03-10 17:43塔娜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字义识字汉字

塔娜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是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识字与写字教学是汉语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它的质量好坏关系到整个汉语教学的成败。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要“对学习常用汉字和词语产生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要“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18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13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4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3000条左右,并能在口语交际、阅读和写话中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在初中阶段要“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要“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2800个左右,掌握其中的25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6000条左右,掌握其中的5000条左右,并能在口语交际、阅读和习作中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众所周知,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整个中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识字获取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对民族学生来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掌握和运用汉字是其学习难点。因为汉字的数量多、字形复杂、难写难记等特点会给学生带来困难。这些问题会影响学生汉语素养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汉语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也要教学生识字的方法并且注意影响识字教学的心理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识字兴趣、能力。

一、民族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方法

在汉语识字教学中,经过实践人们摸索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注音识字法、字族文识字法,但是在现实的字词教学中一般应用较多的是集中识字法和分散识字法。

(一)集中识字法

集中识字法即根据汉字的结构及其构成规律,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形声字归类为主,偏旁部首识字、形近字对比、反义词对比为辅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也是民族中小学汉语“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和分步习作”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集中识字法通常先让学生学习500个常用汉字,使其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并且注重识字的四大基础,即汉字读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基本字,以“基本字带字”为主要识字法,遵循“形音义的联系、读写结合、记比说兼用”的识字原则。在教学法上,教师首先通过看图识字打好识字教学的四个基础;然后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进行相应的归类,如,以“皮”为基本字可以产生“被、破、坡、波、玻”等汉字。由于形声字的特点就是声旁表音,形旁示义,音形义密切相关,通过对形声字的归类教学,可使这类汉字能够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且紧密相关的识字单位,有利于学生识记。在教学实践中,形声字归类是集中识字教学法的主要形式,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大量的汉字识别和学习。

利用汉字的识字规律集中识字的优点是:根据汉字的特征,把有形、音、义内在联系的汉字进行归类集中,便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构造规律,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识记很多字词,加快汉字的学习,并且促进其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其不足之处是:由于集中识字常将一大堆具有形、音、义内在联系的汉字放在一起学习,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特别是对那些字形繁杂、字义抽象、使用率不高的汉字,不利于学生理解字义和巩固对字的记忆,并且阻碍灵活运用汉字;再者,由于集中识字量大,教学节奏相对要快,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一些生字不能及时运用和巩固,学生容易产生负迁移和遗忘。

(二)分散识字法

分散识字法注重字音、字义的联系,其基本原理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学程序一般是先教授汉语拼音,认识一些基本的独体字,然后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在文章中识记更多的合体字。当前的识字教学研究普遍认为,分散识字法就是随课文识字的方式,寓识字于阅读中,在识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注重教授学生识字方法,发展其识字能力。其优点就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字义,加深对字的记忆,并且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最终提高其灵活用字的能力。当然,随课文分散识字,既可以保证识字质量,又可以进行必要的汉语训练,但是这样一来也暴露出这种识字法存在的一些缺点,即,识字是随汉字在课文中的出现而进行,因此识字任务分散,识字量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影响识字教学的心理因素

无论是集中识字法,还是分散识字法,它们都是从“汉语”这个学科角度探讨了识字教学方法的一些问题,却忽视了识字教学中存在的心理学问题。实际上,要想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教师就不得不注意在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具体来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已有认知能力是识字的基础

汉字是表意文字,识字,从字义上说是理解字词代表的含义,即通过汉字达到认识事物、建构概念的目的。学生对汉字的感知,不是机械的学习,而是与他们早期认知活动中形成的个性特点、知识经验相关。学生面对新的字词时,总是会力图把它纳入原有认知框架,即在学习新的字词时,会受到原有理解水平和能力的影响,这样就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开始新的识字教学之前,最好能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可以做一些前测,例如,在教七年级第一册第一篇课文的生字之前,教师首先可以编制一些能反映小学阶段识字内容的试题;然后,对学生进行测试,从测试结果就能对学生的原有识字水平有个大致的评判;最后,根据学生已有的识字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二)在识字教学中注意发展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整合力

识字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将“识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相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每学一个字,都应仔细观察、辨析字形结构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差异。记忆是对知识经验识记、保持、再认的心理过程,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必要因素。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比如对事物的具体感知,使思维参与记忆,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提高记忆的效果。学生在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掌握字音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活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例如,教师在教“采”字时,可以做成动画课件,让学生想象一只灵活的手在采摘树上的果子。这样根据“采”字的字形和字义特点展开想象,构想出生动形象的识记方法,这就是想象、学习和创造。当然,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应该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其整合力,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最终取得识字教学的最佳效益。

(三)注意消除负迁移的影响,避免学生产生错别字

负迁移是指某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影响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错别字的产生几乎是每个学生无法避免的学习经历。其实,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心理学方面来讲,负迁移是产生错别字的重要心理原因,具体表现在已经掌握的字对新学习的字产生干扰。例如,学生在学习“塞”字后再学习“赛”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就可能会混淆这两个字,以至于不能正确地运用。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粗心、不认真,关键还是学生对字形没有形成精确的分化,对字的形、音、义没有建立牢固的统一联系,受到负迁移影响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区分和辨别,尽可能减少负迁移现象,提高学生识字的准确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字义识字汉字
“啸”的历史与字义变迁
识字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孙子·计篇》字义探微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