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忆娟
摘 要: 线造型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直接手段,运用线造型训练的五个基本步骤和方法,能迅速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关键词: 线造型 教学方法 基本步骤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其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重视,尤其是高中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要学习美术,必定首先要从形的造型开始学起,作为形的能力训练,线造型与面造型是最直接的方法。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这一阶段,根据学生思维与绘画中形的能力训练,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线造型是提高学生能力最直接的手段,再没有什么方法可代替线造型了。但对线造型及其训练方法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线造型教学策略涉及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一般而言,先为静物及组合,再为自然之物,然后是人物头像等,最后是风景和场景写生。基本步骤和方法如下:
一、线的训练
在线造型中,对“线”的要求应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决定,学生初次接触线造型,在教学中还是有必要先安排“线的训练”方面的教学内容的。
线的训练,即先让学生任意涂画练习,不要求画具体的形,只训练学生控制的能力,训练中要诱导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诸如铅笔、钢笔、圆珠笔、蜡笔、毛笔、宽扁毛等,在游戏中体会不同的工具所留下的不同线的轨迹。另外,在训练中要让学生观察、体会运笔快慢所形成的不同线型效果。
根据线造型对线的要求,我们要求在游戏性的涂画之后,力求表现出有节律的线条。
二、静物及组合
有了对线的初步认识和涂画之后,应着手静物及组合训练。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应先进行单个静物表现训练,从简单的立体、圆柱体开始,逐渐复杂。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一定要多角度先作示范,边画边讲解,渗透“画”的意识、用线方法、分析比例大小、结构关系及“近大远小”的观察与表现,等等。初次进行线造型训练不可过多要求学生,在顺其自然中逐步点拨提高。
静物组合要特别提醒注意物与物的叠压、透视变化等。教师仍然必须先示范,并认真细致地评讲学生作业。最后,线造型中的线,有精细长短,干湿浓淡,曲直起伏,阴阳向背,快慢缓急,虚实疏密,动与静,稚润与老辣等变化,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笔墨效果。在整体上用线,一般多用长线,少用短线。长直线勾画大体可突出主体,短线易琐碎而影响整体效果。运用前实后虚、前粗后细、前重后轻的线条变化加强空间关系,利用虚实、曲直不同线条的特性处理不同物质和形体特征的对比关系。通过艺术的筛选、取舍,恰当运用不同线条的造型效果,才能使写生形象更鲜明,更简括,更强烈。
通过静物及组合训练,让学生逐步形成“画”的意识,并在训练中形成三种观念(整体观念、对比观念、立体观念),让学生在较高的兴奋点上用“心”表现对象。
三、自然物(自行车为例)
有了静物及组合的基本表现能力之后,学生对线造型语言有了初步掌握,也有了一定的造型观念,这时再选择具有特殊意义的自行车作为表现对象,对进一步强化绘画意识、提高表现能力十分必要。自行车在造型上有整体与局部的大反差变化,有复杂的透视变化,自行车也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可以说处处可见,特别适合作为写生对象。通过自行车训练,可进一步提高整体观念,在表现中养成抓主体弱化副体的良好习惯,并让学生学会处理较为复杂的透视变化。因为自行车包括较多结构,所以对自行车写生又能养成学生静下心来的好习惯,为人物与风景写生打好基础。
四、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安排在自行车和自然物写生之后,也就少了许多难度,而且学生的年龄逐渐增大,一般而言,人物课堂写生大多安排在小学生中年级阶段,这时学生既有了基本线造型能力,在认知上学生的能力更远远高于低幼阶段。
人物写生分头像、半身像和全身像写生。教学中不要过分讲解人物结构,要尽可能将让学生通过观察去理解和表现对象,把握与表现对象的特征及大体比例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不能对学生提出过多要求,保持画面与他们的年龄相一致。只要没有概念化的造型语言,并通过表现人物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造型意识,就算是教学的最大成功了。
这一阶段教学,教师的写生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在示范中如能激起学生崇拜心理与兴奋点,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当然,讲解与作业点评及对优秀作品鉴评也十分重要,不能将其排除在教学内容之外。
五、风景及物景写生
在经过前四个阶段的训练之后,学生表现对象的准确性有了较大提高,也有了“画”的意识。这时教师可把学生带到室外进行或风景或场景等的写生,在写生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结合课堂所学的用线知识进行描写,对于形体造型不能过于生硬呆直,同时在形体的描绘过程中适时加以线的修饰,也是必要的,就这样长期进行速写写生训练,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线的造型观念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用线造型独立思索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这几年的美术教学中总结出的关于线造型教学的心得,不足之处请大家给予指出。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研究.2013.7.
[2]中学课程参考.2013.10.
[3]艺术时尚.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