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背景下师德建设之协作精神的地位及培育

2014-03-10 07:51:18许艳
考试周刊 2014年103期
关键词:师德协作精神

许艳

摘 要: 教师专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的专业知能,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服务精神,即师德。本文着重阐述了专业化背景下师德建设之协作精神的地位及培育。

关键词: 师德建设 协作精神 地位及培育

现代教育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工程,要求学校、教师群体内部必须建立起一种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新型道德关系,这样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协作精神作为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是集体主义伦理价值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协作精神在师德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协作”在字典中常解释为“共同合作”,是个体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最终追求的是整体的合力、凝聚力和最佳整体效益,其实质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即“主观世界,包括思想、作风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协作精神”作为两者的组合,是一种为实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的精神,是指不同的个体(个人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意向。

1.协作精神符合当前教育合作的主流

与人共事已成为21世纪教育哲学观强调的一种“全球合作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财富蕴藏期中》的报告中阐明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怎样与人共事、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和怎样生存。把“与人共事”摆在“四大支柱”之首,就说明了“与人共事”即团结协作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它已成为21世纪教育哲学观强调的一种“全球合作精神”。

每一个人都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人”,即社会的人,教师也是如此,其社会角色绝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21世纪现代中国素质教育中,倡导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当代教育已不是教师个人的英雄主义时代,更多的要谋求协作,符合当前教育合作的主流。

2.协作精神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协作精神一直是中外教育史上普遍被关注和倡导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是教师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古代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那种依靠个人单枪匹马创造教育奇迹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要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需要教师通力协作。其二,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原则要求教师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前后连续的完整过程,需要许多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教育。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任何合格人才和劳动者的培养都是教师群体共同协作的结果。国家对人才规格的多层次、多种类要求,要求教师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教师职业的本质任务。

3.协作精神是教师人格的必备要素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培育者,承担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繁荣学术、弘扬科学、教书育人的神圣而光荣的任务。正是教师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使得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成为品德高尚、智力和才能优秀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特征。团结同事、互相协作正是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能力等素质的综合表现之一。“大度集群朋”,教师之间在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展开从教活动,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相互支持。

4.协作精神是提高教师能力的倍增器

未来的世界将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的时候合作往往比竞争更重要。尤其是在教育工作中,随着现代化办学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名教师,凭一腔热情或拥有一个文凭,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自主钻研也可以获得提高,但是加强与同事间的教书和育人的交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可以尽快提高自己。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不能靠一个人的劳动……95%的科学技术都靠集体。”在集体中,大家相互协作,能产生巨大力量,这样个人的能力能获得较快发展。

5.教师的协作精神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助推器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作为社会上思想道德、文化水平都比较高的一个群体,其形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榜样示范作用,“为人师表”不仅指教师在专业上,而且包括道德上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产生重要作用。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人际关系必然和谐,教师集体的风气必然正。良好的校风是办好学校的精神力量,它能对全校师生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并能长久地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师德建设过程中协作精神的培育

协作精神是现代教师的师德素养之一。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提高道德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扬“群炉汇流”的精神,与他人共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1.强化协作意识,建立共同愿景

加强思想教育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强化协作意识,首先必须改变传统关系中的“单干主义”观念,形成合作的意识和愿望。激活教师的协作意识就是要让教师认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师德建设中协作精神的重要意义、教师合作对于实现课程变革和提高教学效能的现实意义,使教师对协作的前景充满信心,并用客观的态度审视协作在当今社会中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围绕“教师为什么协作,教师协作是什么,教师怎么协作”等问题,开展关于教师合作的大讨论。通过教师的相互回应与反思,使协作意识逐渐融入每位教师的思想意识中。同时,在实践中让教师认识到协作文化是开放性、流动性很强的文化氛围,需要冲破个人主义观念,形成共享、共创的团队精神,寻求彼此间的团结协作,在此基础上强化全校教师的协作意识。

2.实施文化管理,营造合作环境

教师合作的实现需要有温暖的、可信赖的合作环境作为支持与保障。学校要善于从文化管理的层面,努力营造教师合作的“软”环境。要引导教师在学校理念、办学目标、教师使命、同事关系等方面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引导教师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学校要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和谐、共享的合作氛围,让教师畅所欲言,并愿意共同努力,改进教育教学。其次,要想在学校形成合作的环境,还需要在物质和制度上予以保障。如要保证教师合作的时间,为教师合作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积极探索新型的合作平台,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技术平台,为教师合作提供保障。最后,学校要为教师寻求校外专业支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如学校与知名院校达成合作协议,派遣教师前往进行研修和交流;积极邀请教育界的知名专家走进学校,借助专家力量,帮助教师获取更多的专业发展资源。通过有效的文化管理,为教师合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搭建合作平台,丰富合作方式

培养教师协作精神,需要多样化的合作平台和灵活的合作方式。学校应充分挖掘或整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探索多样化的专业合作平台,为教师合作提供保障。学校可组织校内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给青年教师合作体做导师,既为合作体开展活动提供专业引领,又为年轻教师与校内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新的途径和方式;倡导教师互助形式,共同提高;学校应该开发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引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修学习,倡导教师自由合作、共同发展。如通过茶吧、游学、论坛、沙龙、读书会等方式开展研修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参与水平,而且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幸福感。

4.优化激励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加强师德建设,自律是关键,他律是保障。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学校管理的手段之一,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在构建制度时,要把团结协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既考查教师的智育能力,又考查其协作能力,这是促进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保障。学校要实施有助于教师合作的规定性、选择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改变以教师个体为评价对象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合作小组、教学团队为评价对象的评价机制,使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鼓励协同合作,从而实现团队整体的共同发展。通过合作的过程制定出受到教师认同的共同发展愿景并将之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观,再激发教师自觉发展的动力,让教师拥有专业发展空间,让学校的教育实力获得较大提高。学校应通过进行合作文化的建设,引领教师走合作发展之路,让合作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师个体、各专业发展团队、学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喻晓.关于团结协作是教师与同事关系中的道德要求的探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杨金伟.谈团结协作在师德修养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2).

[3]沈毅.构建学校合作文化引领教师合作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2(18).

猜你喜欢
师德协作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团结协作成功易
拿出精神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协作
读者(2017年14期)2017-06-27 12:27:06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协作
读写算(下)(2016年9期)2016-02-27 08: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