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霖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设问解疑教学法的实证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探索
李沛霖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在当前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革新尤为迫切。将设问解疑教学法创造性的运用于该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育学生发现、辨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设问解疑教学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
Abstract:questions teaching method;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deologyand politics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严肃、重大的政治任务,关乎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的培育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和学分最高的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自设置至今,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教学原则、方法、模式等方面,其中对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尤为迫切。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概论课程中可选择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设问解疑教学法(以下简称设问解疑法)。设问解疑法是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课程中以求问、设问、议疑、解疑这四个环节逐步开展,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可以确定,本课程运用此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育学生发现、辨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不可否认,时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并不尽人意。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六省(市)高校开展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脱离大学生实际”(48.5%)、“课程实效性差”(45.0%)、“授课方式陈旧”(41.6%)和“教材建设滞后”(22.2%)[1]。在概论等思政课教学中已长期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但这种机械刻板式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培养人的全面的整体素质,更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这种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只不过像一种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3],进而降低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智慧才干,它毁灭着许多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4]。最终在课堂上,教师变成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被统治者[5]。针对这种现象,高校亟需对该课程现有教学方法进行革新。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说法。希腊先贤苏格拉底也提出了“精神助产术”(Maieutike),即理想的教育方法是凭借正确的提问,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至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他反对那种单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法,并使用问答方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6]。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在其著作《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提出了“问题教学”理论,并将其界定为通过寻求问题的解决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7],奠定了设问解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可以确定的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的产生来自怀疑、疑虑和疑惑[8]。由疑窦而生的问题意识是思维运行的基础和创新精神的起源。不可否认,时下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在于:一要把握好教材内容的教学要点和精神实质,二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当代大学生。只顾一头而不顾另一头,就难以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9]。概论课程的大量教学实践表明,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现在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不创新,就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10]。因此,要进行课程教学法的革新,值得关注且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重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11]。毋庸讳言,设问解疑法正是以强调批判思维和培育问题意识为基本理念,通过改变课程中重教轻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改变注入式教学味同嚼蜡、名实相缪、心口不同等弊病[12],进而推动教师知识能力的不断更新,实现师生互动,以此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推广其意,本课程运用此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可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是对当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现实吁求的有力回应。
前已述及,设问解疑法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法革新为目的,以强调批判思维和培育问题意识为理念,以符合课程需要和贴近学生特质为宗旨。在概论课程教学中运用此法,须从四个环节来开展。
(一)求问——寻求问题、以疑导趣
求问是设问解疑法实施的前提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3]。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教学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求问环节要求概论课教师广泛寻找,发现与教学相关的、学生需要解决的若干认识问题,以此摸清学生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求,由疑问导入兴趣。具体来讲,首先教师应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依据课程教学目标,本着典型性、启发性、应用性及趣味性原则,事先寻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易错问题、关节点问题、线索性问题等,按图索骥,这也是备课的基础环节[14]。其次教师要懂得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正式讲授前寻找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其心理上造成悬念,同时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疑惑、矛盾、惊讶心理,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理论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例如在学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当前城市拆迁中暴力与流血事件频发的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对钉子户与内部矛盾建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态度。教师通过积极的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去解决,激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需求,使其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之境界。在这种问题情境中最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发现和提出问题。课程教师须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勇于思考的结果和个性思维的展现,无论质疑是否正确,都要鼓励其在讨论前将思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当众提出。同时,教师应了解提问学生的姓名并肯定其积极思考的态度,这不仅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还能使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同时树立自信和获得成功体验,并能激发其他同学进一步表现自我的欲望和寻求问题的激情。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认真筛选、归纳、分类并总结学生的提问。求问环节的最大障碍是学生过去对本课程知识点已有较为详细的认识,对课堂内容并无新奇感,重复学习可能使其忽视课程和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应该认识到,面对勤学好问满腔热情的青少年,只有每天都有新东西表现出来,才能受到他们的爱戴。教师不仅要带满口袋问题走入课堂,还要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发问、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对现有问题的答案有所准备,同时须有被学生问题问倒的准备[16]。因此,该环节是激励教师增强知识储备和触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为之后环节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设问——设计问题、结合现实
设问环节是求问环节的进一步细化,即依据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主要是联系社会热点和时政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设问环节的实施需秉持三个原则。(1)难易程度适中。一般认为,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17]。因此,课程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难,否则学生会望而生畏,挫伤积极性;同时问题亦不能太易,要有一定思维性,否则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着眼于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巧妙构思设计问题,使问题难易适中并符合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发强烈的求知欲来触发思考的乐趣。(2)结合社会现实。相较于中学生,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索欲望更为强烈。例如在讲授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时,笔者曾以我国国际关系贯彻“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的热点视角,设计出两个问题:一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是否必要;二是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中方可采取何种方式应对。并对所授290位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问题一中,认为“非常必要”的学生占统计总数的85.5%,认为“比较必要”的一位同学的观点亦颇有见地,他认为:“爱国要理性,不应有发生在西安等地的过激行为,更不能有‘核爆日本’的狂热情绪,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而非空谈。”由此可见,课程教学中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仅可以增强理论的时代感,且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使学生理性客观的看待社会都有所裨益。(3)契合学生需求。本课程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授课中,笔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需求结合,根据当前高校食堂涨价的趋势,设计出高校食堂食品涨价的诱因分析这一问题。通过讲授微观经济学中需求和供给理论以及食堂食品所对应的需求价格弹性,来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进而鼓励学生开展实际调研。另外,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知识点时,针对一些学生对当前收入差距拉大现象产生的担忧情绪,设计了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分析这一问题。笔者以洛伦兹曲线为切入点,向学生讲授如何运用该曲线求出基尼系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逐步理解我国历年来基尼系数的发展走势及原因。让学生科学的了解我国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发展趋势,并认识到产生该问题的诸多原因,给学生提供多种分析思路。该问题可以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角度来分析,也可从当前垄断企业收入过高导致社会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角度切入,还可从部分官员腐败的角度进行阐释。通过设问环节的开展,培育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表1 概论课设计问题调查统计
(三)议疑——启发思疑、横向论疑
议疑是设问解疑法实施的关键环节。在概论课中寻求、设计问题后,学生从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思考问题并以各种方式寻求答案,最终这些信息将在课堂讨论问题时集中体现。在组织议疑的过程中,教师须遵循“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去研究”[18]的教学原则,启发学生对疑问的再度思考。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对问题的认知,为其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及时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厘清思路,从而在讨论中与学生横向交流、共同提高。例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知识点时,针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何能取得节节胜利,而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多次失误、受挫的问题,笔者启发学生联系毛泽东思想的“三个灵魂”和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案例去思疑,并组织班级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到,毛泽东的成败与“三个灵魂”密切相关,遵循即成功,违背则失败。再如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知识点时,就建国初是否有必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问题,设置课堂讨论会的现场情境,安排学生分正、反方辩论。这种开放、探索性的横向论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促使学生充分调动其知识储备。针对当前我国如何积极扩大就业这一问题,选择几位日常表现良好的同学作为面试官,其他同学作为求职者,进行现场模拟招聘活动,由此展开新时期大学生如何就业问题的班级讨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还可以培育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就业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议疑环节的开展需要注意四个方面。(1)善于创设环境。教师应创设开放、和谐的论疑环境,和学生一起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引导讨论时要在适当环节对学生给予点拨,使学生展开联想、分析、总结、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引发横向交流和思想交锋,触发智慧火花。(2)善于鼓励。教师应倾听讨论,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真诚的指出不足。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给学生创造表现机会,对讨论中的不同看法,用概括性语言写在黑板上。通过鼓励横向论疑,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水平。(3)善于引导。引导学生从课程原理出发,紧密围绕议题,减少或避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针对突发情况,教师要合理的处理讨论气氛,做到使气氛热烈而不混乱。(4)善于置疑和变通。议疑环节即将结束时,教师可暗示解决问题的引线,或用问题反诘、反驳、追问的连跑式置疑,再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脱以往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模式,变通思考方法,兼收并蓄,进而深度培育学生批评、推理和论说的能力。
(四)解疑——充分释疑、总结收官
解疑为前述环节的总结提升。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一切科学讨论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19]。经过教师引导、自主探索、课堂议疑后,学生对问题已有深入认识,教师可让小组代表阐释对问题的理解,并依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充分释疑,进而得出答案并进行总结收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个阶段可由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的回答问题。具言之,解疑环节须把概论课教学目标和现今党的政策方针紧密结合,并把握好尺度。首先,教师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应充分强调严谨性和科学性,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阐释问题。其次,在解答学生疑问时应关注思想性,例如在探讨毛泽东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时,针对有人将二者刻意割裂的问题,教师须明确指出其观点之谬误,并以十八大报告的理论精髓向学生阐释依据。最后,解答学生疑问时应注意教育性,充分把握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此作为国民教育的有力引线,充分挖掘利用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和国情党情教育的巨大精神资源。
在解疑的后期,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培育其继续思维的习惯,并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归纳问题、凝练答案、充分释疑,由此呈现某一知识点的全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上升至理论高度。最后,教师在归纳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学生总结本次课堂所学内容和重难点知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外,教师还可以留几道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问题既要体现对所学内容的运用又要有一定的延展性,这有利于使比较优秀的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激励其进一步探索知识。除此而外,为使教学内容和问题案例更为鲜活,教师有必要增加教材上没有的现实材料和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可以增加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的现实材料,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解。通过课后继续探索,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点所含理论并善于发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提高自主研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重点讲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看待、解决问题,切实提升道德品质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和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方法的首要的最高规律[20]。依前文所述,概论课程运用设问解疑法须实施四个环节。设问解疑法的有效性评价,需有一套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和特质、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量化标准。结合课程目标和设问解疑法的特性,其有效性评价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设置必要性与课程目标实现
以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概论课程为例,笔者曾对学生进行不记名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课程必要性、教学方法等的看法。在“本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方面,共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3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其中,认为“非常必要”的有266人、“有必要”为68人、“一般”为3人、“不太必要”为1人、“没必要”为0人。其中,认为“非常必要”的一位同学观点是:“这门课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蓝图,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并向我们讲述许多历史知识和实事新闻。所以在大学里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理工科学生,开设这门课十分必要。”因此,教师应在授课中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质加以关注。认为本课程设置“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占有效统计总数的98.8%,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课程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教学目标得以基本实现。
(二)课程运用此法的可操作性
设问解疑法以“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20]为导向,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为学生全面发展而服务……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1]为理念。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结束时,笔者同时对以上几个专业以及微电子学专业共571名学生进行了“本课程运用此法的可行性”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92份。其中,认为“十分可行”的有202人、“可行”有237人,“不太可行”有21人,“不可行”有4人,“不确定”为28人。经归纳总结,学生的主要观点见表2。学生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认为“十分可行”和“可行”的学生占有效统计总数89.2%,认可度近百分之九十。可以看出,在本课程中运用设问解疑法的教学成效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这有力的佐证了该法的有效性以及对课程教学法革新的促进性。
表2 概论课运用设问解疑法的可行性调查
叶圣陶认为:“尝谓教师教多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故教书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门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谓善教也。”[22]设问解疑法以“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的理念贯穿教学过程,在概论课教学中依据学生接受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求问、设问、议疑、解疑四个环节着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鼓励其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学活理论知识、自为研究、自求解决。这一教学方法的转变,不仅有助于课程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单调、枯燥、乏味、抽象的纯理论课堂教学局面,引导学生向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的方向发展,更有助于鼓励概论课教师紧扣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实践,勇于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真”问题、“大”问题,在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的新发展[23],最终实现“内化为知、外化为行”的教育目标。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7):5-10.
[2]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欧文.欧文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王天一.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钱仂毅.大学教学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8]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顾海良.着力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30-34.
[10]顾钰民.把创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着力点[J].教学与研究,2006(6):19-22.
[11]时蒂芬森.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2]蔡元培.蔡元培选集:学堂教科论[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1993.
[13]吴岱明.科学研究方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1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5]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6]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3-76.
[17]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8]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9]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C]//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20]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3]沈壮海.锻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9-13.
[责任编辑:张琦]
Empirical Research on Questions Teaching Method ----Explore the Course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Pei-lin
(School ofMarxism,NanjingUniversityof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23,China)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ore curriculum.Undeniable,this teaching practice also faces some difficulties.Among them,the innovation ofteaching method is particularly urgent.In viewof this,the questions teaching method is creatively applied in this course.The questions teaching method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but also nurtures students to discover,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It can effectivelysolve various problems in teaching.
G411
A
2095-106X(2014)02-0018-06
2014-04-26
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设问解疑教学法的实证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探索”(JG01813JX76)
李沛霖(197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