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所
武安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场广阔,丘陵纵横,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药材一直是我市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中药材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中药材已成为我市西部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虽然我市中药材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来解决。
武安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形成了多样化的土壤类型和区域小气候,是太行山道地药材优势产区,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我市的野生中药材有近百种,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史料记载,柴胡、细辛、防风等几种中药材当时就是武安的特产,在市场上很受欢迎。70年代初,柴胡、荆芥曾是北京同仁堂的定点采购地。2005年,我市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配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药材得到规模化种植,一度发展到4万亩,品种有金银花、菊花、枸杞、板蓝根、黄芩、柴胡、远志、知母、生地、瓜蒌、牛膝、桔梗、荆芥等十几个品种。市农牧局还积极申报中药材产业化项目,试图使武安市成为冀南中药材重镇。
据统计,2013年全市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1.8万亩,产值约为5400万元。主栽中药材品种主要有金银花6000亩、柴胡5000亩、瓜蒌2000亩、地黄1000亩、菊花1000亩,射干600亩,黄芩200亩,知母600亩,其他1600亩。在贺进、徘徊、安乐、阳邑等四乡镇10个村建立中药材示范点6000亩,重点在豹子裕村、西河下、后林河、安乐、知寿源6个村建立示范基地8500亩,其中金银花3000亩、柴胡3000亩、瓜蒌1000亩、地黄1000亩、丹参500亩。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武安中药材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探索出了“林药--粮药--果药”不同的种植模式,培育了河下村、豹子峪村等一大批种植示范村,在全市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全市涌现出彩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增森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组织。2013年,邯郸德路康知名医药企业和我市达成合作意向,在武安建设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武安中药材产业延长了产业链,拓宽了销售渠道,打开了销售市场。
1、生态环境优势。武安位于太行山东麓,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接触部,兼有平原与山地资源优势与特色,总体可分为山区、低山丘陵区及盆地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至13.5℃,极端最高温42.5℃,极端最低温-19.9℃;年平均降水560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472.7毫米,7-8月降雨量占全年56%,年日照时数平均229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96天;气候条件适合上百种中药材生长。全市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大面积的山场和丘陵成为野生药材的良好滋生地,也是人工栽培药材的理想场所,既可以解决当前退耕还林地效益不高的难题,又可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野生药材资源优势。我市蕴藏着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在今年7月份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据河北省第15普查小组组长,孔增科教授介绍,武安药用植物多达几百种,其中根及根茎类的有土细辛、远志、防风、柴胡、白头翁、地榆、地黄、黄芩、紫苏、半夏、丹参、胡枝子等143种;花、果及种子类的有地肤、荆条、酸枣、连翘、山桃、北五味子、决明、山扁豆、车前、牛蒡、苍耳、忍冬、菟丝子等90余种;全草类的有律草、马齿苋、景天三七、益母草、泽兰等162种;枝、叶、皮类的有银杏、桑树、黄栌、黄连木等27种。武安的黑柴胡、金银花,黄芩、桔梗、苍术、远志、荆芥、丹参、冬凌草、黄芪、地黄、荆条、酸枣、连翘、金银花等药材在全国医药行业享有很高声誉。在国家公布的29种重点保护植物药材保护名单中武安有十几种(杜仲、黄芩、天冬、防风、远志、肉苁蓉、秦艽、细辛、紫草、连翘、羌活),因此武安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理想场所。
3、种植中药材效益优势。仅以种植地黄、金银花、柴胡为例。据对我市的药农调查,一类地种植地黄,其种子每亩投入为500元,亩产可达到3500公斤,按近年来的平均收购价格1.6元/公斤计算, 比种植玉米的亩收益高2倍;三类地种植金银花,其种苗每亩投入为2000元,第三年亩产可达到30公斤干花,按近年来的平均收购价格100元/公斤计算, 比种植玉米的亩收益高3倍;三类地种植柴胡,其种子每亩投入为120元,第二年亩产可达到100公斤,按近年来的平均收购价格50元/公斤计算, 比种植玉米的亩收益高5倍。上述这三种药材不仅社会需求量大,而且非常适合于我市种植,市场前景很可观。近年来,我市在金银花、瓜蒌、地黄、知母、丹参、柴胡等道地中药材品种种植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种植面积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1.8万亩,主要分布在贺进、徘徊、阳邑、安乐等乡镇。特别是徘徊、贺进镇部分村民有药材传统种植习惯,在药材销售方面也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安国中药材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4、中药材产业化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产品供求也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新的形势需要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种植什么,什么能让土地经营者获取较高效益,中药材种植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重视。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捷径。发展中药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持续发展需要。中药材是一个商品率极高的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协会经营模式,实行生产全程有效控制,易于产业化、标准化的规模发展。对促进整个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1、中药材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种植规模小,主导产品优势不明显。我市目前只有四家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的专业合作社,且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不足以支撑中药材产业化发展。金银花虽然前景看好,但是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基地建设零星分散。其它几个品种处在试种阶段,当前还不能大规模种植。
2、科技、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周期一般是2-3年,并且药材种植对种植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市懂中药材种植技术的人才严重缺乏,不可能对农户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因生产周期而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3、加工滞后,销售不畅通。我市中药材加工业几乎空白,上世纪80年代,我市曾兴办过制药厂,但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而停止生产。现有的一家药材加工生产企业(武安市银祺茶业有限公司),与我市种植的药材品种关联度很小,难以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带动模式,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也严重影响药材种植的产业化形成和发展。从市场营销情况来看,全市中药材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由农户自产自销,通过药材商贩卖往外地,年销售量约3600吨左右。可以说,加工滞后和销售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4、缺乏交易市场和龙头企业带动。目前,我市缺乏中药材交易市场以及龙头企业,市场信息不够灵,挫伤了部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限制了药材生产的发展。选择种什么中药材、种植多少面积、产品卖到哪里、由谁来收购销售等都是药农的现实待解难题。药材不同于其它农产品,卖出去就是一串宝,卖不出去就是一堆草。不了解市场信息,坐等外地药商上门抢购药材,或者低价收购药材,都挫伤了药农积极性。
1、加强政策支持。抓住国家重视农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主动出击,争取项目,增加投入。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用于中药材开发示范项目的建设。在可能的情况下,县级财政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中药材开发重点项目的扶持或贷款贴息。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有关产业扶贫、生态治理、科技推广等项目,要优先向中药材产业倾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城乡民间资本和县外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开发。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扶持措施,订单种植,连片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或者种子繁育在2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农牧部门核实面积后,对购置中药材收获农机具按照标准优先实行补贴。连片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农业部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并派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蹲点开展技术指导和各类技术服务。建立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资机制。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合作社、龙头企业具有上连市场、下带基地的中轴作用,把具有带动中药材生产发展能力的合作社、种植大户作为培育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养,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药材基地。特别是要在徘徊、贺进等西部山区传统种植药材乡镇形成“户户种药材,村村闻药香”的格局,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基地建设可以考虑和生态旅游相结合,逐步培育成大规模、高水平的中药材基地,提高武安中药材的知名度。通过市场牵动企业,企业带动生产基地,生产基地连接农户的生产方式(公司+农户),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同千变万化的市场结合起来,加速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
3、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与国内外医药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合作,走联合发展之路。积极申请注册武安地方商标。增加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投入和项目投资,积极申请财政良种补贴扶持资金,从良种繁育、无公害栽培、深加工技术开发等方面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4、优化发展环境。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级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社会和治安环境。如对从事中药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可免除一定年限的税费,以放水养鱼,促其发展壮大。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只要有信心和决心、只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只要有真抓实干的精神,相信武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支撑武安经济的又一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