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与乡愁
——在《建筑师童年》发布会和乡愁记忆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4-03-09 00:42顾孟潮
重庆建筑 2014年9期
关键词:建筑师乡愁园林

顾孟潮

建筑文化与乡愁
——在《建筑师童年》发布会和乡愁记忆研讨会上的发言

顾孟潮

乡愁是一个说不尽的主题。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为乡愁困扰。

台湾文学大家余光中先生有一首抒写《乡愁》的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引起海峡两岸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

我也有乡愁:经常回忆被老北京称作“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是我的乡愁;经常回忆老北京胡同四合院里的核桃树、夹竹桃、金鱼缸……是我的乡愁;经常回忆老北京城墙上的酸枣树、蜻蜓、蝴蝶,槐树上的马蜂窝、燕子窝、护城河里的游鱼是我的乡愁;还有中学时代我每天上学进进出出的八中斜校门、附近的儿童医院水塔、四部一委的大屋顶等等都是我回味不穷的乡愁。

乡愁是引发建筑师追求梦想的动力

从建筑师的角度看,乡愁是引发建筑师追求梦想的动力。它能促使建筑师有学习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危机意识——也就是说,在你的作品中,“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它是建筑师科学创造意识的组成部分。

前几天去菜市口,看到的是一个大豁口,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遗存都不见了。北京的城墙也只残存了400米,护城河已经成为一条死河,过不了多久还得清淤。作为见证北京悠久历史的城市建筑文化,如今整体模样已经面目全非了。没有留住乡愁。

城市与建筑创作的特点就是非零起点,只能在科学保存和保护的前提下“接着说”(包括留住乡愁)。在缺乏现状调查和科学理论依据的情况下“从零开始”没有乡愁意识那不是很荒唐的吗?

建筑文化中的乡愁

乡愁是人们直觉有效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中对乡愁的顾盼也比比皆是,这也是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和许多古迹多次毁而复建的原因。人去楼空江自流,白云千载空悠悠,建筑名作与文学名篇彼此呼唤唱合的佳话层出不穷。建筑思维中的情景意识、角色意识和风险意识里都会看到乡愁,因为在人们的建筑行为中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屋顶、斗拱、园林艺术充分表现了古人的乡愁意识。大屋顶有山崇拜的影子,斗拱是对树木的依恋和模仿,园林是古人追求诗意栖居境界的物化形式。

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很早以前就在追求诗意的栖居,(也就是留得住乡愁的栖居),并且历代取得极高的成就,曾有众多诗的建筑、诗的城市和诗情画意的园林源源不断地问世。最近又有新的发现,所谓“十个处女小城镇”。

如南方的苏州私家园林和岭南庭园式园林,为人们熟知的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北方的北京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山西晋城8代人接力式完成的60万平方米似一座小城的常家庄园,陕西米脂窑洞集粹城堡式的姜氏庄园,四川充满山野趣味的巴蜀园林,许多在世界上都是数得着的园林杰作。因此,中国园林无愧于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不留住乡愁就不会有建筑的本土化,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建筑特色,不会有城市建筑文化的成熟……不会有建筑人格的提升。

乡愁是对故乡,对祖国,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深沉的爱,是想把自己故乡建设好的心愿,是建筑师职业的文化基因,很难想象,没有乡愁的人,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

国际建协大会的《建筑师华沙宣言》提出:

建筑学是为人类创造生存空间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真正合格的建筑师理应是创造宜居环境的环境科学家、环境艺术家和环境建造设计的操作师。

猜你喜欢
建筑师乡愁园林
胖胖的“建筑师”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九月的乡愁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当建筑师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