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勇,肖正直
(1重庆璧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重庆400045;2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30)
产业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证评价
——基于重庆璧山工业园区
葛勇1,肖正直2
(1重庆璧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重庆400045;2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30)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互促发展、良性互动的理想形态。该文运用产城融合发展定性评价体系,对璧山工业园区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规划与建设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璧山工业园区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或能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并就产业新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产业新区;产城融合;实证评价;重庆璧山工业园;职住平衡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产城分离式的单一产业、居住功能的城市新区建设模式极大地提升产业、居住等功能在区域的集聚,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单一功能集中却制约产业和城市发展。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受工业(园区)围城的影响,城市受限而无法拓展,在城市推进同时,产业随之而退出,园区的城市化改造必将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单一功能的规划定位和建设,公共配套设施的缺位,服务功能的缺失,导致工业园区城市功能提升与发展受限,暴露出职住不平衡、配套不足、“空城”等问题。
作为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面临着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课题。为此,本文对璧山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进行分析,总结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做法,并提出建议意见供参考。
1.1 产城融合内涵
目前,对于“产城融合”的内涵,学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对其内涵与特征已进行了广泛探讨。孔翔等认为,“产城融合”的提出,是因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分离,造成了城市化的低效率和产业区不能持续发展[1]。张道刚认为,产城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把产业园区精心打造成城镇社区,实现以城促产的发展要求[2]。林华认为,产城融合应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核心是使产业结构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3]。陈云认为,产城融合主要应服务于集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于一体的新城建设,实现以产促城发展的目标[4]。
综上,“产城融合”就是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优化之间的互促关系。产业发展为城市功能优化提供经济支撑,城市功能优化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城市新区。
1.2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研究表明[5]:产业新区向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转变呈现出阶段性和规律性。在发展初期,由产业先行,通过产业发展集聚原始人气;在产业发展中期,随着人气指数的增加,对配套居住、社区级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要求,表现出对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多样性;当产业实力继续提升,人气持续集聚,对发展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按照规划在配套区域打造生活服务与生产服务中心,通过分步骤、有秩序的推进,逐渐实现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学界对产城融合发展的评价研究不多。孙红军等提出以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构建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6]。苏林等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产城融合度进行综合评价体系[7]。王菲采用四格象限分析法提出了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的理论模型[8]。刘畅等对国内成功案例研究,根据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提出了“功能融合、配套完善和空间融合”的定性评价体系[1]。本文主要介绍定性评价体系,并予以实证评价。
2.1 功能融合评价要求
功能融合,即打破传统产业区、生产生活服务区、居住区等空间上相互隔离,实现居住、生产、交通、服务等功能的融合。一方面,通过完善生活与服务设施的配套,提升产业区的整体环境,提升产业势能,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和配套用地的合理配比与布局,实现职住平衡,引导绿色交通出行,减少各区块之间不必要的交通量,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2.2 配套完善评价要求
配套完善是根据新区的主导功能,严格按照城市配套标准要求,配置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新区产业和城市发展要求。包括城市新区级、单元级和社区级三个层级。
2.2.1 城市新区级
从整个新区发展的需求出发,对城市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既重视生活服务设施如商业、娱乐、文化等功能的建设,也注重生产服务设施如商务、办公、金融等功能建设。
2.2.2 产城融合单元级
产城融合单元级公共服务设施,是根据单元主导功能和需求预测,重点规划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规模;产业研发类的单元注重生产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商务、办公、酒店、会展等;居住生活类的单元则注重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商业中心、文化馆、健身活动中心、餐饮休闲街等。
2.2.3 社区级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在于市场、学校、商业等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
2.3 空间融合评价要求
空间融合是指在城市新区实现居住、服务、产业、绿地等空间相互有机融合,改变各功能空间相互隔离的布局,塑造方便、舒适、生态的综合新城形象。根据企业占地规模、集群规模大小等因素不同,可以将产业划分为三类的空间模式。详见产城融合空间融合模式(表1)。
表1 产城融合空间融合模式
3.1 园区概况
重庆璧山工业园区位于璧青路以西,黛山大道以东,成渝高速以北,成渝高铁东西向穿越并在园区设站,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图1)。目前,建成区面积近15km2,工业产值近1000亿元;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30 km2,工业产值达3000亿元。
图1 重庆璧山工业园区位图
图2 璧山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图
3.2 产城功能融合评价
璧山工业园区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理念,实现居住、生产、交通、服务等功能融合。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导功能,合理安排产业、科研、商服、居住等用地(见图2)。合理设置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用地构成比例,形成规模适宜的产城融合型布局结构(表2)。
表2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分配表
在空间上,形成产业、居住、商服等各具特色的风貌区,塑造层次分明的城市景观(图3)。
图3 璧山工业园区景观规划图
分析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璧山工业园能够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在用地的规模、比例、布局与空间层次等方面的功能融合。
3.3 服务功能配套评价
按照服务功能配套层级分类,璧山工业园区属于单元级公共服务。按照配套规划要求,璧山工业园区以产业为主导功能,配套了生产需求的交通、给水、污水、电力等生产性服务设施,配置园区生活需求的居住、商业、教育、医疗卫生、公园等生活服务设施。
以渝遂、渝蓉、成渝、渝泸四条高速为对外交通主线,规划建设“四纵十横两联络”公路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成渝客运专线、渝铜快轨、轨道1号、12号线为区域对外轨道交通。规划综合型客运枢纽布局为棕树客运枢纽、璧城北客运枢纽。在青杠街和大路布局综合型物流枢纽(图4)。
图4 璧山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图
按照产业与城市功能要求,规划城市和园区基础设施(图5),建设了10万t/日处理能力璧山工业废水处理厂(图6)。
图5 璧山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图
图6 璧山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图
璧山工业园区注重产城融合,按照“20分钟步行半径”要求,配套布局园区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公园等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加大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工业园。除依托城市服务配套外,以观音堂湿地公园、高铁站前片区为核心,以黛山大道和璧青路南北发展轴,布局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配套功能需求时序,为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配套服务,为周边企业提供配套(表3)。
建设生态工业园,是璧山工业园公共环境配套建设重点。观音塘湿地公园位于璧山工业园核心区,占地41.5ha,吸纳璧山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合公园、娱乐、广场等功能;根据道路等级,建筑后退道路作为道路附属绿地空间,实现公共服务与工业园区深度融合,是中国西部湿地公园典范,是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典范(图7)。
表3 璧山工业园区保障性住房一览表单位:m2
分析表明:璧山生态工业园的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能够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充分、优质、生态的配套服务。
3.4 园区空间融合评价
根据空间融合的评价要求,对电子信息等一类工业空间采用相对集中布局,将居住、服务与工业等用地适度融合,靠近产业区规划工人社区和配套服务;结合璧南河、观音堂湿地公园、东林大道等景观休闲廊道,布局住宅、服务设施,实现生态、产业、服务空间有机融合。对于装备制造、食品等二类工业空间,为提高空间环境质量,通过地块周边布局绿化,实现产业与生活空间适当分离,布局了东部和西部配套区,在工业用地内适度布置生活配套(图8)。
图7 重庆璧山观音堂湿地公园
图8 璧山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分布图
上述研究表明:一方面,按照产城融合的客观要求,科学地编制产业与新区规划,布局产业与配套用地,是实现产业与城市在功能和空间上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与服务配套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产业集群在不断地发展,客观上要求配套服务要不断完善,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这对产业与新区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璧山产城融合发展实际,就产业与新区规划提出建议。
(1)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取得的法定规划,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保证法定规划的严肃性,确保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2)科学编制产业发展与新区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与主导功能,对新区产业与配套功能用地进行系统的空间布局,合理设置生产性用地与生活服务用地的构成比例,形成规模适宜的产城融合的布局结构。
(3)加强产业功能区的配套研究,提出产业功能区配套标准。根据不同产业功能区的特点和产业人员的差异对“城市功能”的差异化需求,构建差异化的产城融合模式及配套标准。
(4)为适应不断发展的产业及配套需求,在坚持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同时引入弹性机制,采用混合用地、混合建筑、弹性路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式,为新区产业发展留下充裕的空间。
(5)科学编制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安排生产性与生活性道路交通的布局,完善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等绿色交通系统,形成交通便捷、功能多元的道路网交通体系。
[1]孔翔,杨帆.“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J].经济问题探索,2013(5):124-127.
[2]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2):1.
[3]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30-36.
[4]陈云.“产城融合”如何拯救大上海[J].决策,2011(10):1-3.
[5]刘畅,李新阳,杭小强.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J].城市规划学刊,2012(7):104-109.
[6]孙红军,李红,赵金虎.产城融合评价体系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4(2):248-249.
[7]苏林,郭兵,李雪.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7):12-16.
[8]王菲.基于组合赋权和四格象限法的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4(3):36-46.
Empirical Evaluation on City-industry Integrative Developmentof Urban Industry Zone:A Case Study of IndustrialPark in Bishan
City-industry integrate development,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for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city and industry,is the idealform with mutual promotion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city function.Qual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is adopted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the industry and urban function of Bishan industrialpark.The results show that Bishan Industrial Park,to a considerable extent,has realizes or will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city-industry development,a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industrial zone are presented.
new industrialzone;city-industry integration;empiricalevaluation;Bishan Industrial Park;job-housing balance
TU98
A
1671-9107(2014)09-0022-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4.09.022
2014-07-20
葛勇(1968-),男,重庆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肖正直(1979-),男,重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学科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