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鸣锣开演的大戏

2014-03-09 06:08王运宝
决策 2014年7期
关键词:皖南黄山示范区

■本刊记者 王运宝

6 月的皖南,风姿绰约。从黄山、九华山到秋浦河、杏花村,再到敬亭山、采石矶,在唐诗宋词的意韵中,能触摸中国文化高峰的影子;从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到天方雾里青的故事中,能感受茶文化散发的魅力。当这些“高大上”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集聚在一起时,一台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大戏,正在皖南7市酝酿形成。

在这个国家级示范区的平台上,乘着国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东风,皖南示范区即将揭幕怎样的剧情?

虽然现在还不是揭晓答案的时刻,但可以深入皖南发展的脉络,从示范区的源起说起。

示范区是怎么来的

2014年2月12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获得批复。这是安徽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获得的又一个国家战略平台。但皖南地区作为一个旅游经济的整体板块来打造,起源可以回溯到2000年。

皖南高品位的山水风光连为一线,能够培育形成世界级黄金旅游经济带。

是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池州召开“两山一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调研会;8月,发布“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皖南地区三个旅游资源高地——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展,成为15年来皖南旅游新发展的起点。随后在2005年,安徽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当时间推进到2006年9月,在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首次将安徽全省的旅游区域划分为大皖南国际旅游区、泛巢湖国家旅游区、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2007年,安徽省又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即旅游业32条。

经过这些积累,安徽基本形成了一套旅游政策体系。不过,大家都在谋划能有一个更高更大的新平台,来带动安徽旅游经济升级。

恰好在此时,“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概念开始出现。其最初的发端,是2009年1月的安徽省“两会”上,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三个人大代表团,联名提出设立“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的议案。

在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紧接着在2月6日,黄山、池州、宣城关于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研讨会,在宣城召开,此次会议上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议和举措。

5个月后的2009年7月9日,安徽省政府同意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目标是将皖南地区打造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范围是皖南6市+1县,即天柱山所在地的潜山县,共34个县市区。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第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在皖江城市带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大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可以发现,示范区的名称由“旅游文化”变成“文化旅游”。“虽然只是一个词组顺序的改变,但突出的重点和内涵都有变化。”安徽省旅游学会常务副会长、安徽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章尚正分析说。

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这标志着将皖南的文化旅游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名称,正式确定为“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在推进的过程中,2013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与11个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皖南地区调研。“此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10月份,完成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形成送审稿。10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签发后上报国务院。”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处长魏晓军告诉《决策》。

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皖南示范区首先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魏晓军分析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皖南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打造自然人文融合发展的新皖南,可以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示范。”

其次,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安徽周边旅游经济板块的竞争态势来看,东边的江苏、浙江的旅游总收入,远远超过安徽,2013年的安徽旅游总收入只有江苏的40%、浙江的56%;西边的湖北,同样超过安徽;南边的江西,虽然总量比安徽少1000亿元,但江西以婺远、三清山、庐山、鄱阳湖为代表的旅游经济区,都分布在皖南旁边,竞争态势同样激烈。所以说,安徽打造皖南示范区为旅游经济龙头,“推动示范区与周边城市群或文化旅游板块联动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实力与竞争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魏晓军分析说。

第三是促进皖南地区经济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皖南地区自然生态优越,如何在经济发展中确保绿水青山?皖南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宣城市市长韩军认为:“文化旅游业是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可以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这对皖南7市来说,实质上也是一个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

皖南旅游业的龙头黄山,存在“留人”不够、消费链不长,以及辐射力、带动力不足等问题。

示范什么与如何示范

7月1日,“第二届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评价”结果发布,位于宣城市泾县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宣纸到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宣城市拥有中国唯一、世界唯一的文化名片。

从宣城到整个皖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高度富集,是公认的最大特点。那么,示范区将示范什么?魏晓军告诉《决策》:“在国家批复的规划纲要中,有明确的三句话: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这是对皖南示范区示范什么的精炼概括。”

在示范什么明确之后,将如何示范?

采访中,不管是地方决策者、部门负责人还是旅游开发经营者,以及旅游产业研究专家,共同的看法是把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发挥出最大效益。

章尚正认为,如何示范要做到三方面的创新。首先是管理创新,尤其要注重整个皖南示范区的协调整合,包括资源整合、产品整合、营销整合等。“这需要由省政府层面来协调,而不是示范区7个市各干各的,每个示范区的成员都要有认同感,在利益上也要认同。”章尚正说。

其次是产品开发要创新。从观光向休闲度假升级是必然趋势,应该根据示范区每个成员的资源特点,以及城市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差异化开发。比如皖南旅游业龙头黄山,“黄山旅游业存在‘留人’不够、消费链不长,以及辐射力、带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黄山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是让更多的游客步子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在章尚正看来,黄山旅游业尽管发展很快,但还处在初级阶段,产业链条较短,游客爬完黄山就没地方去了。

九华山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前来游览的大都是朝拜的人,如果九华山仅仅依靠现在的寺院、庙宇等景点发展,可持续性较差,必须延长旅游产业链,创新出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要求。”池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章健告诉《决策》。

第三是市场拓展要创新。不管是黄山还是九华山,客源市场的范围,尤其是海外市场还不够大,章尚正研究发现,“在国内是旅游热点,大家都向往去一次;到东亚、东南亚就是温点;到了欧美市场,变成了冷点。”对于皖南示范区来说,旅游龙头的市场开拓最关键,因为龙头产品的高度,决定整个皖南示范区的辐射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示范区内的旅游产品要有组合性,不能让旅游仅仅是爬了一座山又爬一座山,”章尚正认为,“黄山市提出的‘名山、名湖、名城’黄金线路,把上海、杭州西湖、黄山组合在一起,是市场开拓的一次成功实践。现在的旅游产业是大旅游,体现的是大项目、大投入、大产出、大营销。”

在创新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皖南示范区的发展转型。宣城市旅游局局长宁韶亭概括为“五个转变”,即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从一日游向多日养生度假游转变,从旅游景区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从门票经济向旅游产业经济转变,从而实现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这可以放大为整个皖南旅游产业转型的主要内容。

不管是宣城还是池州、黄山市,只有通过单一产业向多元经营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品牌驱动转变,才能真正把这台大戏唱好。

大旅游能否推动区域经济升级

“一圈两带”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战略格局,具体来说,分别是古徽州文化旅游发展圈、“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

在这个战略格局下,大旅游的舞台已经搭好,未来如何实现更精彩的文化旅游升级版?

首先,是打通交通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对皖南地区来说,经过10年的持续努力,在跨区域的高速公路方面,徽杭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在高速铁路方面,合福高铁、宁安城际、徽杭高铁、合杭高铁相继开工建设,内联外达的高速交通网,基本形成。相对来说,皖南示范区内部的二三级交通,成为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急需打破的制约。

以宣城市为例,韩军认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根据统计,美好乡村带动的自驾游,占宣城市旅游收入的半壁江山,这对自驾游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自驾游市场扩大的核心前提。

其次是产业链的融合与延伸,需要六要素齐备、一二三产业联动,才能实现大旅游。以核心区池州市为例,要突破“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状况,首先是补齐短板。章健分析说,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池州最缺的是购和娱,为此,池州提出“山城互动”的发展思路,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正在筹划打造“杏花醉雨”大型实景演出,把山上的游客留在池州城里。

第三是政策支持要形成体系。韩军认为,示范区的政策体系建设要立足于实干,避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具体政策可分三类,一是示范区内各个成员的政策创新,宣城市梳理出八大工程,设立了15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同样,池州市设立了5000万元基金,黄山市的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引导资金是600万元。第二方面是安徽省级层面的政策体系。本刊了解到,安徽省政府关于皖南示范区的实施方案和政策体系,已经形成,预计在8月发布实施。三是向国家争取的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成为采访中各市一致的诉求。对此,宣城市政府副秘书长郑圣辉认为:“皖南示范区各市,特别是核心区,应该利用好先行先试权,解决土地要素的制约。”

最后,也是皖南示范区发展大旅游的关键前提,是生态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魏晓军认为,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的关系,将贯穿示范区建设的始终。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能否上演别样精彩?一方面具备现实的资源基础,但也需要突破瓶颈制约。面对周边旅游经济板块的市场竞争,必须延伸产业链融合发展,让大旅游成为皖南区域经济升级的助推器。

猜你喜欢
皖南黄山示范区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黄山日落
《皖南印象》
黄山冬之恋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项英在皖南和皖南事变中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