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奉天殿名称沿革之缘由探讨

2014-03-08 08:01范长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太和殿奉天太祖

范长霞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明代奉天殿名称沿革之缘由探讨

范长霞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北京紫禁城的核心所在,而太和殿在紫禁城前殿后寝的建筑格局中,称为三大殿的第一大殿,其地位、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太和殿在明代原名奉天殿,奉天殿之名在明代经历两次转变,而这种转变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氛围。所以,本文试对奉天殿在有明一代的名称沿革进行爬梳,还原其名称沿革背后的深层次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氛围。

奉天殿;皇极殿;洪武;永乐;嘉靖

紫禁城作为旧皇宫,不仅代表了古代建筑的最高规格,是古建筑的集大成者和历代建筑水平的集中反映,而且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几乎未曾中断的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和见证,其价值不言而喻。紫禁城中,代表性建筑莫过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而太和殿作为标志性三大殿的第一大殿,其地位、作用之重要不可低估。太和殿在明代原名奉天殿,其名在明代经历两次转变,而这种转变必定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氛围的反映。

有明一代洪武年间于南京、永乐年间于北京分别进行过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分别为南京明皇宫、北京明皇宫。佚名所作《明内廷规制考》将奉天殿自洪武至嘉靖四十一年的沿革进行了综述:“永乐十四年车驾巡幸北京,因议营建宫城,初燕邸因元故宫,……太宗登极后,即故宫建奉天三殿以备巡幸受朝,至十五年改建皇城于东,去旧宫可一里许,悉如南京之制,而宏厂过之。按南京宫殿作于吴元年,门曰奉天,三殿曰奉天、曰华盖、曰谨身……北京宫殿悉仿其制……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四月十三日,奉天等殿门灾,是日卯刻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正殿延烧至午门楼廊俱尽,次日辰刻始熄。三十七年七月大朝门等工成,四十一年三殿成,改奉天殿曰皇极殿,门曰皇极门,华盖殿为中极,谨身殿为建极。”①由此可见,两次所建宫殿的形制是一脉相承而来,不仅如此,其名称亦递相沿用。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四年取建文帝而代之,是为成祖。成祖告祭孝陵之后御奉天殿即皇帝位。从正史可知,明成祖在即位之初即有迁都的打算,并且堂而皇之冠迁都以远绍太祖意之名,永乐元年正月十三日,礼部尚书李志刚等言: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也,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为北京。②并进一步着手营建北京宫殿。永乐十八年宫殿成,并于十九年正月正式迁都北京。至于迁都原因,后世学者多有考证。不论原因究竟为何,成祖最终力排众议,以强权促成迁都。以北京为都,并营建宫殿,其且其形制悉仿南京之制。

“(永乐)十八年建北京,凡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③,可见南京、北京两处宫殿的形制是一脉相承而来,虽然其中不乏局部变动。嘉靖四十一年之前的南京、北京三处宫殿的奉天殿虽经历多次或大或小的修补,但名称是一路因袭而来,承太祖“奉天”之命名。从奉天殿自身的历史来讲,重要的关捩点有太祖洪武年间、成祖永乐迁都时期以及世宗嘉靖时期。

奉天殿地位相当于古代的明堂,在三大殿中规制最高,地位最尊。“奉天殿”之名在明代,有太祖朱元璋首先命名:“盖人君至尊无对,所当敬畏者惟天地,此而不用其诚,何所复用其诚。仰惟皇上嗣极以来,祗畏天显,率由旧章,故未尝有所违越,一念之诚自能上通于天。”④言人主至尊,天是唯一值得人主敬畏的,所以人主要以一念至诚上通于天,奉天传旨意,下达于民。(嘉靖)三十六年八月甲申,大学士严嵩疏言,“昨奉圣谕,殿名奉天,是已即天也,皇祖何取?臣仰窥,圣徳不以天自居。传记有曰:人君其尊如天,孔子作春秋系王于天。又书曰:天命天讨。言人君赏罚不自己出,一归于天,祖制已久,宜勅礼官集议,以俟圣裁。上曰:卿释奉天二字义甚正,第非题扁用也。遂勅部曰:人君奉天,已身坐之,终未安,况灾毁初罹,两蒙昭示,名称之旧不可复。”⑤此处,明代大学士严嵩揣测皇祖圣意,言太祖朱元璋以奉天命名者,乃是为昭示对上天的虔诚敬畏与顺服,并有皇天在上,目鉴人主临朝,人主则有枕戈待旦之思,清明执政以答上天之荫护。这种解释得到嘉靖皇帝的嘉许。《春秋繁露》对“天子”从天与人主的关系进行论说,天子者,受命于天,天予其权,天佑而子之,故称为天子。朱元璋出身草莽,一旦践祚而成为君临天下的九五之尊,自然要强化君权,这一切并不同于一般的君主强化皇权。以维系并稳固其统治,强调其统治之正统性,合法性与唯一性。这对朱元璋而言,尤为重要。朱元璋也明显意识到这一点,最显然的政治措施是太祖朱元璋废除自秦设立并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恰于明代,恰于洪武年间。此外,朱元璋还罗织各种罪名借以铲除洪武开国功臣,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加强皇权的物化的具体措施,奉天殿之定名便是其一。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以名称的确立向朝臣及天下庶民在无形中传递皇权之正统,潜移默化。所以,在朱元璋统治期,自吴王宫殿至中都宫殿再到南京明皇宫一直得以沿用。

后明成祖建北京宫殿,亦沿用。“朝殿太祖名之,成祖因之不更,上天垂示今已两矣,嵩谓太祖定名,莫非奉天,改之,必前代所无之名,今只仍祖。惟天字当出奉字上,于是部臣以扁式请为横扁,天字居中,上岀奉殿二字,两傍稍下相对,上谓不雅,乃取尚书洪范字义更各。”⑥至于成祖沿用奉天之名,可从成祖靖难之役说起。建文四年,燕王朱棣靖难成功,代建文帝而成为明朝正统。之后又对建文旧臣大肆屠戮。虽然成功践祚,但终究属于篡权夺位,不仅有违皇考之圣意,并于心有愧,所以才会有下罪己诏之意。虽然如此,成祖必然向天下宣示自己靖难承皇明大统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所以在承父之大业时因沿太祖之政治体制,以表明自己远绍高祖本意、一脉相承之正统。永乐十八年,北京新殿告竣,十一月成祖下谕诏,将迁都北京一事美其名曰:“上以绍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贻子孙万世之弘规”,将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的靖难,美化为承先帝而启子孙的伟业。从这个层面来讲,奉天殿在永乐时期因沿其名便不足为怪。

后来奉天殿在内的三大殿屡遭灾毁。奉天殿之名一直沿用至嘉靖四十一年完成对三大殿的大修,并于嘉靖四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奉天殿更皇极殿牌,华盖殿更中极殿牌,谨身殿更建极殿牌”。(嘉靖)三十六年皇帝答大学士严嵩疏,“卿释奉天二字义甚正,第非题扁用也。遂勅部曰:人君奉天,已身坐之,终未安,况灾毁初罹,两蒙昭示,名称之旧不可复……四十一年九月甲申,更名奉天殿曰皇极,华盖殿曰中极,谨身殿曰建极……嵩谓太祖定名,莫非奉天,改之,必前代所无之名,今只仍祖,惟天字当出奉字上。于是部臣以扁式请为横扁,天字居中,上岀奉殿二字,两傍稍下相对。上谓不雅,乃取尚书洪范字义更名。”⑦嘉靖皇帝认为两次蒙受天意的指示(指永乐和嘉靖年间两次灾毁),不能再恢复旧名了。并最终决定取《尚书·洪范》之字义为殿名。

“皇极,皇建其有极”。皇,大也;极,中也。“论语所谓胜残去杀矣,民皆合于大中,言举动每事得中,不犯法宪,是合大中,即《洪范》所谓皇极是也”⑧,指君王建立政事要遵循大中之道,不偏不倚,中正为道,进一步阐述皇帝的治国理念及思想。

可见,不论太祖定名奉天、成祖因沿奉天,还是世宗之更名皇极,都是统治者意识形态的产物,都是为传递统治者特定的统治理念,为其封建统治而服务的结果。当然,这并不足为怪,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所有举措,一言以蔽之,无一不是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初衷和根本目的出发。殿名的因沿、更改,其中的曲折反复同样不出其外。

注释:

①⑦佚名.《明内廷规制考》,卷一.清借月山房汇钞本.

②《太宗永乐实录》,卷一六,见赵其昌辑《明实录北京史料》第一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③张廷玉等.《钦定四库全书·明史》,卷六十八.

④《明经世文编·请重大祀疏重大祀》,卷一百十三.

⑤郭正域.《皇明典礼志》,卷十九,明万历四十一年刘汝康刻本.

⑧孔安国.《尚书注疏·虞书》,卷四,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K248

A

1005-5312(2014)11-0257-02

猜你喜欢
太和殿奉天太祖
宫廷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视域下的明代外交图景
紫禁城在1918
影像志
奉天设计师沙龙
婆婆纳
奉天讨罪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曹植聪慧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