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2014-03-08 15:07焦凤超李迎晓陈宏智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科学系河南信阳464000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4年1期
关键词:保护率雏鸭血清型

焦凤超 李迎晓 陈宏智 〈信阳农林学院动物科学系 河南 信阳 464000〉

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 hepat it 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hep at it is virus,DHV)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常年发生,自然状态下主要侵害4周龄内的雏鸭,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临床表现痉挛、抽搐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以肝肿胀和出血为特征,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养鸭生产。

本病于1945年最先由美国报道,Levine(1950)首次用鸡胚分离到了病毒,随后加拿大、意大利、英国、法国、印度和日本等国相继报道了本病。黄均建(1963)在我国首先报道DHV的存在,后陆续在北京、浙江和福建等多个省市、地区发生和流行。本文主要就鸭病毒性肝炎血清型、分类、诊断方法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1 血清型及其分类

鸭肝炎病毒(Duckhepat it is virus,DHV)是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hepat it is,DVH)的病原,过去曾分为DHV-1、DHV-2和DHV-33种独立的血清型。目前已证实DHV-1属于小RNA病毒科;而DHV-2和DHV-3均属于禽星状病毒,应从DHV的血清型中排除(Todd等,2009)。

Sandhu等(1992)首次分离到了DHV-1的变异株DHV-1 a,并通过鸡胚交叉中和试验证实DHV-1a与典型的DHV-1存在部分交叉反应。林世棠(1996)报道了我国也存在DHV-1变异株,其血清中和试验结果与Sandhu得到的结果相似。随后,许多学者先后报道和证实了新型DHV(N-DHV)的流行(苏敬良等,2002;郑献进等,2006;刘建等,2004;霍建梅等,2007;范书才等,2009);研究者分别在我国台湾和韩国鉴定出DHV的新血清型,暂称之为“台湾新型”和“韩国新型”,它们均不与 DHV-1产生交叉中和反应(Kim等,2007;Tseng等,2007)。

微RNA病毒科研究小组建议在微RNA病毒科中增设禽肝炎病毒属(Avihepatovirus)鸭甲型肝炎病毒 (Duck hepat it is av irus,DHAV)种,并将DHV-1和N-DHV归属其中。Oberste等(1999)通过对人肠病毒(Humane nteroviruses)VP1基因部分序列的同源性分析比较,建立了一种血清型分型标准:核苷酸序列相似性≥75%和/或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88%的毒株可判定为同一血清型。

袁率珍等(2010)应用标准DHV病毒Ⅰ型 (DHV-1)抗血清和新型DHV(N-DHV)抗血清对国内分离的7株DHV进行了血清中和试验。同时,参照同属微RNA病毒的人肠病毒的血清型分型标准对国内分离的9株病毒的抗原相关VP1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结果表明,依据VP1基因序列相似性进行的血清型分型结果与依据抗原性鉴定进行的血清型分型结果一致。目前我国存在DHV-1和N-DHV 2种独立的血清型,但尚未见血清亚型的流行。

2 免疫学诊断方法

血清学方法是诊断DHV-1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中和试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胶体金和免疫组化等方法。

2.1 中和试验

Levine等(1950)最早将病毒中和试验用于DHV-1诊断鉴定。根据实验材料的不同,分为鸡胚、鸭胚、雏鸭或病毒适应细胞中和试验。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其中陈馄等(1996)在从鸭胚得到高纯度病毒的基础上设计了鸭病毒性肝炎微量中和试验,用于进出口鸭苗的检疫、鸭场的免疫监测和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与鸡(鸭)胚中和试验比较,其敏感性较高,成本低,但由于各毒株毒力强弱和对细胞的适应性程度不同,使得微量中和试验未能得到广泛应用。中和试验虽是普遍认为的权威诊断方法,但其繁琐、费时及成本高,不能用于快速诊断,不适于基层的推广应用。

另外,对于新型DHV和DHV-1型的相互鉴别诊断,目前主要也是用血清中和试验。袁率珍等(2010)采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对采集自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 PLK、YB1、YB2、YB3、YB5、HY2和HY3等9株DHV进行血清中和试验,证明我国目前流行的DHV中存在DHV-1和N-DHV两种血清型。

2.2 间接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Golubnichi等(1976)报道间接血凝试验比中和试验更敏感,Vashhenko(1982)用间接血凝试验诊断DHV-1,结果表明间接血凝试验与中和试验的结果符合率为90%。罗函禄等(1990)报道了在获得纯化的DHV-1的基础上进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DHV的研究。该法具有特异、灵敏、简便和快速等优点,可用于本病发病初期的诊断,免疫抗体效价的测定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孙泉云等(1996)将间接血凝抑制试验与中和试验进行了比较,阳性符合率为84.6%。由于DHV的纯度要求较高,加上非特异性凝血因子的影响,以及不同批次制备的红细胞在敏感性和稳定性方面有波动,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

2.3 荧光抗体试验

荧光抗体试验是一种快速准确诊断的方法。郭玉璞等(1984)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证实了北京地区流行的DHV是由DHV-1引起的。刘建(2004)采用荧光抗体法检测感染鸭肝炎强毒后死亡鸭的肾细胞,检测到了DHV-1的存在,为临床上快速诊断鸭病毒性肝炎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

2.4 免疫胶体金

程安春等(1994)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检测DHV-1,而张小飞等(1997)建立了检测DHV的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otimmunity goldfil trationassay,DIGFA),该法既可定性,亦可定量,对纯化DHV的最小检测量为4.12ng/点,其敏感性为抗原斑点试验的2倍。特异性阻断试验和交叉反应试验证明DIGFA检测DHV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DHV鸡胚尿囊液DIGFA法检出率为100%,对36份临床样本检测阳性率为83.3%。

3 免疫预防和治疗

DVH在全国各养鸭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由于DHV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雏鸭,同时也可引起4~6周龄或更大周龄鸭发病,成年鸭呈隐性感染,但能排毒,再加上N-DHV的流行和传播,这对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是一个巨大阻碍。预防本病的首要方法是给母鸭或雏鸭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新生雏鸭被动或主动获得保护,鸭病毒性肝炎的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两种。我国还没有正式批准文号的DVH疫苗。

3.1 弱毒疫苗

通常认为弱毒苗的免疫效果要好于灭活疫苗。潘文石等(1980)将在北京分离的一强毒株经鸡胚传代后制成鸡胚化弱毒疫苗,免疫产蛋种鸭,其母源抗体保护雏鸭,获得较好效果。张卫红等(1992)将这株在鸡胚上传了81代的DHV-1弱毒进行试验,表明安全性很好,制成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雏鸭,在免疫后5天可达100%保护指数,可持续6周。孙林珍(1992)将从巢湖麻鸭病雏肝脏悬液中分离并致弱的DHV-1弱毒A 66制备的肝炎弱毒疫苗经不同途径免疫1日龄雏鸭,结果显示皮下注射组在免疫后2天即对ATCC强毒攻击具有100%的保护率;口服组和滴鼻组在免疫5后天才能全部保护,1次饮水免疫组和2次饮水免疫组在6日龄时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60%和90%;用该弱毒疫苗免疫日龄雏鸭和成年鸭,免疫期分别至少为45天和6个月。

郑献进等(2007)将1株DHV变异株用鸡胚传了63代,培育出该变异株的鸡胚化弱毒疫苗株。该苗对1日龄雏鸭安全无致病性,1日龄雏鸭免疫后,7天时的中和抗体达到高峰期,并对同型的强毒有100%的保护率,随后中和抗体效价有所下降,但可持续到4周龄。

3.2 灭活疫苗

路振香等(2005)用白油、司本-80和硬脂酸铝作为油相,吐温-80和收获的鸡胚尿囊液作为水相制出油包水型油佐剂灭活疫苗,研究结果表明该油佐剂灭活疫苗安全性可靠,接种后未见异常反应,免疫14 d后保护率可达100%。范文明等(1993)以鸭病毒性肝炎病毒1型ATCC毒株接种健康鸭胚,收集致死的全胚组织作制疫苗材料,用福尔马林灭活,以麸氨酸钠终止其作用。先后试制疫苗11批,在实验室免疫雏鸭71只,经强毒攻击后,总的保护率为90.4%,本疫苗免疫雏鸭3 d后可产生较坚强的免疫力。陈克强等(2000)用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型上海地区毒株,以蜂胶为佐剂,制成雏鸭病毒性肝炎蜂胶灭活苗。经实验室和现场初步试验,显示对雏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每羽接种0.5m L,7d后攻毒的总保护率为85.7%,保护指数为82.1%。

3.3 联合疫苗

在生产实践中为减少工作量和免疫接种对鸭的应激,常将疫苗制成二联疫苗或多联疫苗,达到一针预防多种疾病的目的。张大丙(1995)将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的鸡胚弱毒制成了二联疫苗,免疫1日龄易感雏鸭,经攻毒试验和中和试验,雏鸭5日龄时能分别抵抗各自强毒攻击,说明这2株弱毒在同一鸭体内都能迅速产生免疫力,互不干扰;程安春等(1996)对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疫苗的配比、稳定性、保护条件、保存期、攻毒试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及二联疫苗的田间试验、免疫途径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也证明了二联疫苗免疫成鸭的效果与各自单疫苗基本一致。

鉴于目前的流行和发病形式,筛选出毒力弱、免疫原性好的DHV-1和N-DHV毒株制成单苗混合疫苗或联苗进行区域性或全国性预防是当务之急。

3.4 高免蛋黄抗体

由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日龄较早,给新生雏鸭进行免疫接种往往难以得到可靠的免疫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多采用给种母鸭接种疫苗,雏鸭依靠体内获得的卵黄抗体来预防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或用高免蛋黄抗体治疗已经感染了鸭病毒性肝炎的雏鸭。于洪勋等(2004)利用感染鸭病毒性肝炎死亡雏鸭的肝脏经甲醛灭活制成灭活疫苗,免疫产蛋鸡2次,收集再免后的高免蛋,提取卵黄抗体,大规模地用于防治鸭病毒性肝炎,效果良好。

虽然市场上的产品很多,但截至目前,国内仅有鸭倍舒获得了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的批准文号,但仅能用于预防和治疗DHV-1的感染,而对于N-DHV的治疗和预防效果仍然存在疑问。

4 展望

随着国内外对DHV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DHV血清型/基因型分布将逐渐清晰,必将出现越来越多有效的疫苗和治疗产品,这对于有效控制我国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保护率雏鸭血清型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科兴新冠疫苗对印尼医护保护率94%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提高林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措施
牛脾转移因子联合核酸疫苗对虹鳟鱼IHN病的保护率影响研究
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效果及影响因素探析
雏鸭对温度的要求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