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蔓 亿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库布其经验是“可持续”
吴海蔓 亿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亿利集团已在库布其沙漠投资修建了5条穿沙公路。
2013年10月12日,全国政协常委王文彪从非洲返回国内,位于北京的亿利资源集团总部中,多了一张奖牌,是他为祖国64岁华诞带回的一份特殊礼物。
国庆前夕,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上,他荣获联合国颁发的首届“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他带领亿利资源集团绿化库布其沙漠近6000多平方公里,占全球荒漠化面积的1/7000。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执行秘书长吕克·尼亚卡贾将奖牌颁发至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人手中。
王文彪,一个生于沙漠、长于沙漠、创业于沙漠的普通治沙人。26年的坚持、坚守、坚毅,让不毛之地的库布其沙漠长出了绿色果蔬、长出了绿色岗位、长出了绿色财富,走出了一条“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库布其并不遥远。在距北京直线距离仅为800公里的黄河大“几”字顶部,就横亘着1.86万平方公里的黄沙,湮没了当年草丰水美的敕勒川。如此广袤,又如此年轻,她是十几万库布其人的家园。
在亿利资源集团与沙漠争夺了26年之后,这片不毛之地长出了一大片生命的绿洲。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回来了,连绝迹1000多年的仙鹤也重新回来了,雨水自然也随之而来——2013年前7个月,库布其沙漠已经下了17场喜雨。散居在大漠深处的人们迁移到城镇集中居住,搞起了种植、旅游,生活也富裕了。而亿利人在沙漠里种甘草、种沙柳,开发“沙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当然,真正做起来要比想象艰辛不止百倍。20多年前的库布其是令人恐怖的死亡之地,没有出路、没有植被、没有通讯、没有文化、没有医疗,一碗饭能吃出半碗沙。王文彪土生土长在这里,骨子里还有家乡的朴素味道。亿利资源集团的前身是这座沙漠里的一个小盐厂,18平方公里的盐海子,不仅有盐,还有丰富的芒硝、天然碱等化工资源,开采工艺简单,沙漠之外供不应求的资源,在这里却堆积如山。
为了把产品运出去,火车站直线距离60多公里,他们要绕行330多公里,车辆一般时速不到10公里。每年由此付出的运输成本达1700多万元,利润和生命都消耗在走出去的路上。好不容易靠地方政府和银行支持建成了一条穿沙公路,没想到晚上一阵狂风,整条路就全被沙子埋了,护路的成本比修路还要高。
要生存,必须先治沙。这是王文彪最初迫不得已的结论,也是他回顾26年来亿利集团壮大发展的决胜之路——沙漠生态经济战略。
“我心里明白,或许我们这代人可以选择逃离,但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家乡父老赖以生存的家乡怎么办?我们只能奋起治沙,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最初,工人们从沙漠中找来死去的沙柳枝条,编成草方格,然后固定在道路两侧,这种方式叫打网格,成本高,效果也不好。从小生活在沙漠边缘的王文彪发现甘草在沙漠里活得很好,这个发现成了突破口,他们在穿沙公路的两侧种植了近20万亩的以甘草、沙柳、杨树为主的生态林。几年后,在库布其沙漠之上形成了一道长65公里,宽8~10公里的绿色长廊。不但护住了路,路边的甘草还为企业带来了几百万元的收益。
有人开玩笑说,亿利集团做的这件事,年纪大一点的人都做不成。因为有时候一个树种的实验周期就要七八年,根本不符合企业的发展周期。王文彪说,好在他开始干的时候只有28岁。这位从库布其走出的沙漠之子,一干就是26年,也形成了“坚持、坚守、坚毅”的企业精神。
1.86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有近6000平方公里是亿利资源集团绿化的,建成近300公里的沙漠生态绿色屏障。首都北京街头“满城尽是黄金甲”的景象不复出现——因为有了库布其行动,因为有了七星湖绿洲。
26年来,亿利资源集团累计投入30亿元用于治沙,这对谁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前路漫漫,防治荒漠化之路远没到尽头,王文彪能持续填补这个“无底洞”吗?
可持续,正是“库布其经验”最珍贵之处——亿利资源集团全体创始股东捐赠30%股份的永续分红收益,设立了“亿利公益基金会”,用于治沙绿化、环境改善等公益事业。联合国专家这样总结“库布其经验”:通过产业化的方式,采取市场化的导向,来应对并且防治荒漠化,找到了“治沙、生态、经济、民生”的平衡点,是一种“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相结合的“可持续公益商业治沙模式”。专家们认为,“库布其经验”的核心,是利用荒漠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的荒漠化防治,培育和带动荒漠化地区的沙产业发展;再通过沙产业的发展,反哺荒漠化地区规模化防治,最终实现荒漠化地区人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核心是通过高效利用太阳能,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出更大的生物量。这一大胆、前瞻的设想,让亿利资源集团在库布其沙漠展开了生动的实践。
他们把握“三个关键”进行沙漠生态修复。建设培育本土化耐寒、耐旱、耐盐碱种质资源;提供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实施“林、草、药材”复合生态种植,让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已绿化土地成为一个集技术、服务、产品为一体的巨大种子资源库。
他们收获“三重效益”实现绿富同兴。生态效益收获了降雨量由70毫米增加到300多毫米、生物多样性增加、6000平方公里沙漠变绿洲以及300多亿元绿色GEP;经济效益收获上百亿元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社会效益收获上百万次绿色就业岗位、10多万农牧民年收入由不足500元增加到30000多元、沙漠里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声音。
“总结起来,无论产业重点怎么调整,沙漠生态经济是我们万变不离其宗的发展战略,‘厚道、共赢’始终是我们奉行的核心价值观。26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越走越清晰,越走越有后劲,越来越凸显它的张力。”
很多人认为沙漠是地球的癌症,望沙生畏。库布其的经验充分说明,沙漠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投资自然资本,能创造可观的商业价值。正因如此,“库布其模式”更显得弥足珍贵。作为联合国主管防治荒漠化的官员,吕克·尼亚卡贾希望借助“库布其模式”,推动全球防治荒漠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