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牧养肉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品种差。目前,我国农村90%的雏鹅是一些农户利用家庭条件就地繁育的,种蛋也是从附近的农户家中收购来的。由于这些孵化场所收购的种蛋不卫生,消毒不严格,收购种蛋品种不一,因而往往造成雏鹅品种差、品种杂,且多退化品种,养殖中易得病,影响效益。
2.购雏季节不当。许多养鹅户不太重视进雏季节,有的在春天,有的在初夏。初夏进雏虽然育雏温度易控制,雏鹅成活率高,但也容易因禽舍温度过高而导致雏鹅“上热”,而且后期放养时间短,不能充分利用饲草资源,鹅出栏时体重偏小。
3.放养密度不合理。某些养殖户一味追求效益,在每公顷草地中放养100~150只鹅,甚至更多,这样就造成青饲料严重不足,鹅吃不饱,生长速度减慢,体质瘦弱,死亡率增加。如此一来,就需要长期补给大量精料,不仅增加了饲料费用,还增加了管理难度。
4.防疫不合理。许多养鹅户还按传统散养模式进行饲养,对防疫程序及疫苗的正确使用认识不够,易漏掉某种疫病(如小鹅瘟、鹅痘、禽霍乱等)的接种或使用疫苗的方法、剂量、时间不正确,造成免疫失败,成活率低。
5.饲养管理粗放。①不重视育雏温度。一般农户育雏时易出现舍内温度、湿度过低或温度忽高忽低,注意保温但不重视通风换气,密度过大等现象,结果造成雏鹅育成率低、生长缓慢、伴随发生呼吸道疾病等,不但增加了死亡率,还影响了鹅的生产性能。②育成期饲养差。多数农户仅在鹅群放牧回来时撒一些玉米粒或其他的杂粮,放养时也不加以训导调教,牧区无饮水,导致鹅只大小不匀,轻重差别大。
6.忽视天气预报。幼鹅的放养易受恶劣天气的影响,一旦下大雨或遇冰雹等恶劣天气等,鹅淋雨后易诱发疾病,对其生长、抗病力和成活率等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7.忽视球虫病的预防。当气温升到30℃左右,湿度在70%以上时鹅就易发生球虫病,尤其易在夏天大流行,可多数养殖户不知提前预防,到了发病时再投药,这时不但费用增高、死亡率增高,而且还降低了鹅的生产性能,从而减少了收入。
8.忽视消毒。卫生消毒工作是维护鹅群健康、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许多养鹅户却忽视这一点,只在育雏时几天消毒一次或者干脆就不消毒,临到发病时才想起消毒。平时不注意清扫粪便,不坚持常规消毒制度,禽舍环境条件较差,为鹅群的健康埋下了严重隐患,一旦有病菌侵入,就有可能发生疫情。
9.用药混乱。有的养殖户本着用药总比不用强的想法,长期或定期给健康的鹅群大量投喂一些药物,也有的在治疗时加大药量或多药并用,或者交替混乱用药,这不但造成药物浪费,而且易使鹅产生抗药性。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户滥用国家禁止使用的违禁药物,降低了肉鹅品质,危害消费者健康,生产中必须杜绝这种现象。(未完待续)
张传占 芮志立 河南省濮阳县畜牧局 45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