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对全党发出的告诫,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莫把公权当特权的警醒。
特权,简言之就是排斥多数而由少数人独享的权力。善除恶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问题从源头抓起,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理。
要“耐得住”。对领导干部而言,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以公义胜私欲,是领导干部履职为民、用权为公的重要保证。
群众深恶痛绝的“四风”也好,贪污腐败也罢,其根本特征就是以公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无数事例证明,哪怕一分钱公款被中饱私囊,哪怕一点点公权因私利乱用,都往往是一个人堕向腐败深渊之始。
清代文人陈伯崖写过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生在世,无食难以存活,无衣不能御寒。但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保持一颗知足之心,却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对权力、金钱、美色的欲望是人的本性。陈毅同志在一首诗中所言:“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但我们是共产党人,就应该用高尚的人格与情操来抑制和超越这种本性,而这也正是共产党领导干部的根本所在。
公与私如何取舍,更见共产党人的信仰、作风和操守。耐得住,有时候就需要放弃。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和智慧。人生之树,只有舍弃空想与浮华,才能撷取丰硕甜美的果实。
要“守得住”。守得住,要知耻,即以不廉为耻;要责己,即以不义为羞。知耻责己,无非是清白和公私二字,守得住为官底线。
宋代吕本中的《官箴》有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今天的人民公仆,若持之以恒恪守清、慎、勤“三事”,就能从思想上戒除贪心,做到行有所止,有所不为。相反,如果失去了敬畏之心、戒惧之意,“如入无人之境”,视党纪国法于无物,就有如釜鱼幕燕,极其危险了。
“防止领导成员腐化”,“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惩办叛徒特务”……红岩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狱中八条”,把“忠诚与背叛”这一大是大非化作一条条具体提醒,犹如振聋发聩的警钟在耳边敲响,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
信仰如金,唯有淘尽物欲的杂质,才会愈发耀眼。面对英烈的忧思和时代的拷问,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想一想当年选择的信仰,想一想当初立下的志向,不忘来路,不忘初衷,以历史的使命感去为理想而拼搏奋斗。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守住做人处世的底线,才能担起党和人民交给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要“顶得住”。共产党人也有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要顶得住地位、待遇变化的考验。明代刘应麒在告老返乡时诗云:“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炷香。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对当今共产党人的操守不无启迪。
打铁须得身硬,定力须有支撑。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彭老总动情地说:“我彭德怀参加共产党,党给我唯一的‘特权,就是带头吃苦。”毛泽东同志家里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却几次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真正做到了“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公权公用,大公无私,去私行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史为鉴,古今中外,一团体、一政党、一国家,要想风清弊绝,气正人和,那就得纪律硬、制度硬、法规硬、作风硬。领导干部“自身硬”是其中的关键,而能否顶得住是核心、是根本。
只有破除私心私欲,才能成全公平公义。事实证明,离“私心”越远,离“核心”越近。秉公道,弃杂念,去私心,才能做到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大公无私。这是为官从政的必备素质,也是成就事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