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苏大锡贸易下的个旧锡业

2014-03-06 11:42赵永忠周彩霞
关键词:苏联云南生产

赵永忠,周彩霞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20世纪50年代,中苏经济往来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苏经济往来中,大锡等有色金属具有重要地位。由于个旧锡业的特殊地位,使个旧锡业在中苏锡业贸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为了兑现中苏经济往来中的承诺,个旧锡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个旧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一、中苏贷款协定与个旧锡业生产的恢复

云南是有色金属王国,进入20世纪,在云南的有色金属开采冶炼中,锡代替了铜,在全国排在首位。据统计,自1909年以后的29年中,全国大锡总出口量 244 706 吨,其中个旧为 221 974 吨,占全国大锡总出口量的90.7%[1]。因此,当时流传着“中国锡业看云南,云南锡业看个旧”的说法。在1929年,个旧锡业最高年产量曾达到 11 800 吨,工人人数最多达10万人[2]。但自1939年后,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和内战的影响,加上地质勘探跟不上,可采资源日渐匮乏,个旧锡业跌入低谷,产量锐减。从1940年起,锡产量逐年下降,1941年锡产量5 094吨,1949年,云锡股份公司仅产锡610吨,1950年1月8日,云锡股份公司全部停产[3]。其它锡业生产单位与云锡股份公司的处境也差不多。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恢复生产,是个旧锡业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个旧锡业之前基本上是面向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市场,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国际市场基本不存在了。没有这个国际市场,个旧锡业还能迅速恢复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希望尽早恢复个旧锡业生产。在人民解放军四兵团尚未南下解放云南之前,周恩来即委托陈云,专门找二野四兵团政委宋任穷谈话,要求四兵团解放云南后,迅速恢复个旧锡业生产,国家将用有色金属去香港市场换取大批生活物资,以解当时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之急。1950年1月17日,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个旧终于获得了解放。3月8日,军代表进驻云锡股份公司,16日开始接管工作,云锡股份公司收归国有,改名为云南锡业公司。这为个旧锡业的恢复提供了必须的政治条件。

1950年2月,在中苏贷款谈判中,苏联在附加条件中要求“将中国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钨、锑、铅、锡提供给苏联政府”,期限为14年,前4年以易货方式提供,从1955年开始作为偿还贷款的供货。苏联要求中国第一个两年每年锡7 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8 000吨,最后10年每年年供 10 000 吨。从当时中国锡业的生产能力来看,苏联的要求显然超出了中国锡业的生产能力。因此,在谈判中,中国提出减少锡等的供货。经过反复谈判,最后苏联接受了中国的请求,减少了头四年锡的供给数。同时,中国在起草关于贷款协定的补充规定时,特意首先提到:“鉴于苏联缺乏战略原料(钨、锑、铅、锡)的困难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帮助苏联政府,同意将中国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钨、锑、铅、锡提供给苏联政府。”当这个文件发回北京让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时,政治局曾建议把这句话删除,但毛泽东还是坚持了这种说法,认为不宜删除[4]。

1950年4月19日,根据中国与苏联签订的《中苏贸易协定》,1950年中国向苏联出口4千吨锡,这项任务由云南省完成。之所以由云南省完成,是因为云南省的个旧锡业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技术最先进的集采、选、炼一体的大锡生产基地。在新中国成立前,虽然在广西等地也有锡矿开采和冶炼,但其产量十分低,无法与个旧锡业相比。

1950年5月1日,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亲拟电文致云南省委书记、省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云南保障对外贸易四千吨锡一事,有关国家信誉,中央非常关怀,请你亲自掌握,用全力保障此任务之实现,并随时将情况向中财委及此间作报告。”[5]这既是个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个旧锡业迅速恢复的推力。

为了在1950年完成“四千吨锡”的生产任务,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个旧锡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接到“四千吨锡”的生产任务后,宋任穷亲临个旧视察,传达中央领导的指示。在邓小平致电宋任穷的当月,中央有色金属管理局局长王逸群率考察团到个旧,确定了国营云南锡业公司1950年至1952年的发展规划,并决定向私人厂尖(厂尖是指挖掘以及淘洗矿砂处所的俗称)发放贷款,帮助恢复生产。同年11月,西南地质调查所第二调查队开始对个旧锡矿区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勘探[6]。同时,政府提出了组织4万人上山,人多多出锡,十人一吨锡的号召[7]。虽然这一号召有欠妥之处,但它反映了政府对个旧锡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在多方努力下和通过技术改造,到1950年4月至6月,国营云南锡业公司全面恢复生产,每月可产精锡600余吨。以此推算,“四千吨锡”的任务在1950年内完全可以完成,因此,当时的《云南政报》就报道:四千吨锡的生产任务在1950年11月底即可完成[2]。但实际上1950年并未完成这一生产任务,只生产了 3 962 吨精锡[7]。其中,私营锡矿业完成了 2 774 吨,国营云南锡业公司完成了 1 188 吨[8]。这 3 962 吨精锡全部出口苏联。由于当时个旧还有262吨库存的大锡,这样,“四千吨锡”的任务才得以完成。

为了完成中苏贸易中有关大锡出口的任务,在1951年初,中央给个旧下达了 5 000 吨大锡的生产任务。由于当时私矿大于公矿,在生产中居于主要地位;而且1950年的生产任务中,国营云南锡业公司只完成了30%,剩下70%是由私营矿业来完成的[7]。因此,1951年生产任务的完成也需要大力发挥私矿的作用。在1951年初讨论生产任务时,预计云南锡业公司只能生产 1 725 吨,而私矿需要生产 3 275 吨[8]。私营矿业对于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个旧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务院颁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鼓励并扶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的政策,多次宣传“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政策,动员鼓励私营矿业主消除顾虑,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行动起来,落实生产计划,为确保大锡增产任务的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根据私营锡矿业主对增加生产的热情很高,要求政府能发放贷款、调整锡价、允许增加工人、增加供应矿用物资等问题,由各相关部门分别向上级汇报、请示,后经中央财委批准,同意给个旧私营矿业发放贷款并调整锡价。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了“云南锡业贷款暂行办法”,同时下达专项大锡贷款 1 000 吨的指标,继后又追加500吨,共计 1 500 吨(按当时锡价折合旧人民币500~800多亿元)。从1950年12月开始发放大锡贷款,到1951年12月底,共贷出 2 259 户,共计旧人民币636亿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1951年6月以前贷出。这样大规模的贷款发放,在建国初期的云南,特别是边疆地区,是不多见的,也是云南省和地处边疆的个旧无力承担的。因此,这次贷款的发放,对鼓励和刺激私营矿业主的积极性,增加大锡生产,扩大就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私营锡矿业由1950年的 2 804 户发展到1951年底的 3 331 户,增加18%;工人由 16 400 人增加到 31 168 人。1951年全个旧市共生产大锡 5 384 吨,完成国家计划的108%,其中私营锡矿生产大锡 3 507 吨,比1950年增产733吨,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物资,创造了财富[7]。正是在私营锡矿业和国营云南锡业公司的共同努力下,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 5 000 吨大锡的生产任务,圆满地完成了中苏贸易协定中有关向苏联提供大锡的任务。1952年,私矿产量继续增加,生产了4 318吨大锡。

在充分发挥私营锡矿业的同时,国营云南锡业公司也不断努力生产。在军事接管时,云南锡业公司仅有职工 4 143 人,采选能力很小,设备不全,采矿仅有老厂锡矿和新厂锡矿(即马拉格矿)三个坑口和松树脚一平坑,总的选矿处理能力不超过 1 000 吨/日,而年冶炼精锡能力可达 5 000 吨。因此,选炼极不平衡,冶炼能力强而选矿能力不足,生产极为被动。造成生产被动的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观上主要是干部缺乏,接而未管,国家派进去的极少数干部尚未掌握生产的重要部门。1951年10月,为了加强云南锡业公司的干部力量,中央重工业部和云南省委加派了熟悉工业生产的老干部26人,其中地级2人,县级7人,区级17人,云南锡业公司10个厂矿都派共产党员去担任厂长、矿长。1952年又从地方和军队派来转业干部239人。这样,干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7]。

在解决干部问题的同时,国家也加大对国营云南锡业公司的投资,投入839万元用于扩建个旧选矿厂、老厂锡矿选矿厂,新建了古山选矿厂和白沙冲采选厂。至1952年底,云南锡业公司采选生产能力已从1950年的300吨/日提高到 1 500 吨/日,锡产量从1949年610吨/年提高到1952年的 3 331 吨/年。私营与国营的产量比重由1950年的78∶22转变为1952年的36∶64,云南锡业公司在个旧地区逐渐确立了国营锡业的主导地位[7]。在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云南锡业公司精锡产量逐年增加,1950—1952年的产量分别为 1 180 吨、 4 353 吨和 3 331 吨[7],云南锡业公司为中苏锡业贸易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国营云南锡业公司和私营锡矿业主们的共同努力下,1950年至1952年整个个旧市生产的大锡分别为 3 962 吨、 5 384 吨、 7 649 吨,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由于当时中国其它地区的大锡生产还处于建设或恢复中,因此,中国出口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锡,主要是个旧市生产的。

二、中苏橡胶合作协定与个旧锡业的快速发展

1952年9月15日,中苏双方签订了关于在中国种植橡胶的技术合作协定,其中规定苏联向中国贷款 7 000 万卢布,在出产橡胶之前,中国每年需要从第三国为苏联尽可能购得1.5~2万吨橡胶,不足部分以钨、钼、锡、铝、锑等来顶替。这个协定对中国十分不利,在斯大林去世和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中国就提出中止这一协定。作为替代,中苏两国又于1953年5月15日签订了一个协定,规定在1954—1959年间,中方向苏方提供钨砂16万吨、锡11万吨、锑3万吨、橡胶9万吨等战略物资,作为对苏联援建项目补偿的一部分。这11万吨锡,既是个旧锡业的压力,也是更大的动力。

为了满足苏联对锡的需求,经过中苏两国协商,在新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云南锡业公司被中央人民政府列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基本建设投资达 14 179 万元。从1953年11月开始,个旧锡业的主要建设项目委托苏联设计[6]。1954年5月,苏联总图专家德哥斯基、运输专家布里洛夫、土建专家安什布可夫等到达云南锡业公司[7]。在1954年度,以喀苏宁为首的开远电站设计专家组,以鲍列达耶夫为首的钨锡钼设计小组,以奥斯塔什夫斯基为首的初步设计资料收集专家组3批共30人到个旧锡业指导工作[6]。

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首先是在地质勘探方面,大规模地进行了勘探找矿,在较短时间内探明了砂锡矿,含锡量75万吨;还探明了一批浅、近、易、富的脉锡氧化矿资源,有效地解决了解放前勘探不力的困扰。1953年,苏联专家马·期·里祖诺夫来到个旧指导工作,1954年,苏联专家阿·费·莫升尼可夫和格·巴·切普乔夫来到个旧[6]。在砂锡矿取样方面,苏联专家A·Φ·莫什尼可夫、Y·П·捷普乔夫、沃兹涅辛斯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在采矿方面,苏联专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个旧白沙冲新建的采选工程,由苏联镍设计院为总设计。1956年,白沙冲采选厂的矿山设计由苏联金矿设计院完成,选矿设计由苏联有益矿物机械加工科学研究院设计院完成,给排水和尾矿设计由苏联国立外部给水排水和水工构筑物勘测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完成,索道设计由苏联工业机械化托拉斯列宁格勒设计分院完成[6]。在井下开采工艺方面,苏联专家也给出了许多建议。如1956年,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开始试验和逐步推广垂直分条回采方案,减少了回采中的冒顶事故。在20世纪50年代末,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在松散氧化矿中开始用分层崩落法,有效降低了回采的成本[6]。

在选矿方面,苏联专家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如在苏联专家库里琴的建议和平桂矿务局成功使用螺旋机的启示下,个旧选矿厂安装了新的铸铁螺旋选矿机[6]。在选矿的主要工艺——重力选矿工艺方面,苏联专家给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如1954年,根据苏联专家兰德格拉夫的建议,云锡选矿厂采用洗衣矿入磨、三段磨矿、三段选别、次精矿集中复洗的矿砂选别工艺流程。1959年,苏联专家维什涅夫斯基又建议将三段磨由原来一段床中矿到二段、二段床中矿到三段的流程,再一次提高磨矿和分选效率。在矿泥选别工艺方面,1960年,苏联专家维什涅夫斯基提出矿泥流程中增加扫选作业,使尾矿品位得到了有效降低[6]。在联合工艺方面,1958—1960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云锡中心试验所重新组织精选实验,确定采用重磁浮联合流程精选[6]。正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个旧锡业的选矿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57年末,选矿实际处理量达 6 250 吨/日,为1949年的34.5倍,1952年的4.16倍。

在锡冶炼方面,个旧锡业也得到了苏联的帮助。1956年引进了苏联烟化炉挥发处理锡炉渣的工艺和设备,取代了鼓风炉炼渣。在粗锡精炼方面,推广苏联加炭脱铁砷经验,代替吹气法,提高了效率。在锡炉渣处理方面,引进了苏联烟化炉硫化挥发理理锡炉渣的工艺和设备[6]。

此外,苏联专家还参与了个旧锡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研究。1955年,苏联列宁格勒选矿研究院进行了处理松树脚锡石多金属硫化矿的可选性试验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这家研究院还对个旧老厂硫化矿进行了可选性试验研究[6]。

在机器设备方面,个旧锡业也大力引进苏联的设备。1950—1952年,云锡向苏联订购 2 500 千瓦火力发电设备及摇床;1953—1959年,向苏联订购114台/685万元人民币的设备[6]。

总之,从1952年11月苏联专家库克林等4人到云南锡业公司帮助解决生产问题算起,到1960年9月,先后有地质、测量、采矿、冶炼、电气、机械、土建、运输、经济等30个专业的苏联专家共199人次到云南锡业公司进行技术援助,提出建议1221条,其中重大的144条[9]。与此同时,云南锡业公司也派人到苏联学习,1955年5月,云南锡业公司经理郑岳胜率领公司19名地质测量、采矿、选矿、冶炼等技术干部赴苏联学习一年[9]。正是多方面向苏联学习,个旧锡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地发展。经过“一五”计划的建设,云南锡业公司的生产能力大大加强,精锡产量1952年仅为 3 331 吨,1953—1957年,云南锡公司年产精锡大大增加,分别为 5 977 吨、 4 598 吨(1954年个旧炼锡厂被洪水淹没导致产生下降)、8 191 吨、9 484 吨和 10 645 吨[7],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成为当时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中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的企业之一。到1960年,云南锡业公司生产精锡 20 009 吨,创历史最高年产量[6]。

同时,还从东北、华东、西南等地抽调大批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财力、物力支援个旧,云南省以8个地州的矿用物资和生活用品供应个旧,使个旧的经济规模和城市建设迅速扩大,成为云南省第二大工业城市。

总之,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全国广大地区的支持下,在国营云南锡业公司带动下的个旧锡业发展迅速。1950—1960年个旧锡业的产量为 3 962 吨、5 384 吨、7 649 吨、9 745 吨、7 255 吨、12 352 吨、14 501 吨、15 124 吨、18 778 吨、22 387 吨、21 566 吨[10]。其中,云南锡业公司的产量为 1 188 吨、4 353 吨、3 331 吨、5 977 吨、4 598 吨、8 191 吨、9 404 吨、10 645 吨、14 080 吨、18 344 吨、20 009 吨[9]。1950年至1960年,云南锡业公司出口锡产品的数量分别是 1 188 吨、4 353 吨、3 331 吨、5 927 吨、4 568 吨、8 191 吨、9 484 吨、 10 645 吨、14 080 吨和 19 200 吨、16 342 吨[6]。而苏联从中国进口的锡,从1953—1957年分别为 15 900 吨、15 600 吨、16 900 吨、15 700 吨、29 200 吨[11]。1959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之后苏联从中国进口锡的数量逐渐减少。1960年为17.7千吨,1961年为11.2千吨,1962年为8.7千吨,1963为4.3千吨,1964年为1.1千吨,1965年为0.5千吨[11]。

从1960年开始,云锡出口量不断下降,从1961至1965年的出口量分别是13 083 吨、13 676 吨、7 560 吨、3 117 吨。把时间延长至1979年,也就是从1950年到1979年,仅云南锡业公司出口的锡产品,就占中国同期出口总量的51%[6]。而云南其它地区的锡业,基本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投产的。另外,20世纪50年代在广西、广东和湖南也只有少量生产。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的锡业生产和出口方面,主要是个旧锡业做出的贡献。

三、个旧电站的建成与个旧锡业的高速发展

个旧锡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电力的使用。1937年,为了进一步开发个旧锡业,在开远城南开始建“云南矿业公司开远水电厂”,到1942年完工,1943年8月1日开始发电,总容量 1 792 千瓦。作为滇南第一座发电厂,源源不断的电能输送到个旧矿山,提高了云南锡业的产量和出口,满足了开远火车站的用电需要,促进了大成实业公司利滇电石厂、碾米厂、机制白糖厂等地方工业的蓬勃兴起,为开远城区居民告别煤油灯,步入科技改变生活的时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水电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在枯水季节,电很难得到保障而影响生产。因此,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一座火力发电厂解决进一步开发个旧锡矿就很有必要。“个旧电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列入苏联援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此项目列入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这也充分说明了个旧锡业的重要性。同时在一个地方建设两个紧密相关的国家重点项目,这在当时是不多的。

个旧电站虽然名称中有“个旧”二字,其实并不在个旧市,而是位于离个旧50公里的开远市城南。一期工程由苏联电站部电力设计总局全苏国家设计院热电设计院莫斯科分院设计,主要设备由苏联提供。1954年4月,苏联专家进入现场搜集资料和踏勘选择厂址,前后有17名苏联专家到现场指导工作。就在1954年,个旧电站更名为开远电厂。到1956年3月,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正式移交生产,二、三号机组也分别于7月和9月移交生产。至此,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的一期工程竣工,共完成投资 3 262 万元[12]。一期工程从主厂房破土动工到第一台机组发电,工期仅为313天。苏联专家组长吉努柯夫称赞“开远电厂在土建和安装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是“打破纪录”的。一期工程原设计以35千伏接入系统,后考虑到主要用户云南锡业公司用电量将有大幅度增涨,就增建了一条开远至个旧的云南省第一条110千伏的输电线路[12]。

1958年4月,开远电厂二期工程主厂房扩建破土动工,7月汽机间框架及基础基本完工,1958年9月18日正式移交生产。二期工程扩建了1台 6 000 千瓦机组和1台 7 500 千伏安变压器等,使开远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万千瓦[12]。

开远电厂的建成,标志云南省电力工业技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机容量从过去的 2 000 千瓦发展到 6 000 千瓦,锅炉则由过去的炉排炉发展为煤粉炉,操作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发展为半自动化操作,同时还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为云南火电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12]。

开远电厂一期和二期工程的建成,有效地解决了个旧锡业电力不足的问题。云南锡业公司精锡产量到1956、1957、1958年迅速增加,并跃上年产万吨的产量大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力更广泛地使用,提高了效率。

总之,20世纪50年代个旧锡业迅速恢复并快速发展,离不开中苏经济交往,苏联的援助和对精锡的需求,推动了个旧锡业的发展。

四、结语

个旧从1890—1911年产锡 67 217 吨,平均年产 3 055 吨。1912—1949年产锡 256 711 吨,平均年产 6 755.55 吨。1950—1960年产 138 703 吨,平均年产 12 609.36 吨。因此,1950—1960年年均产锡量超过之前的年均产锡量,为当时云南经济发展和中苏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苏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同期云南传统的出口产品,如茶叶等无法相比的。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包括锡在内的贸易禁运。而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中国等为数不多的国家在进行锡业生产。而在中国,个旧锡业的生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几乎代表了整个中国的锡产业。因此,个旧锡业对于社会主义阵营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个旧锡业的生产已经超出了经济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可能就是中苏都十分重视个旧锡业生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个旧锡业发展的特殊原因。当然这个特殊原因背后也隐含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市场。当时苏联就是个旧锡业最主要的市场之一。但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个旧锡业的支柱——云南锡业公司没有开拓过市场,也没有认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只是被动地完成政府交给的生产任务,这就造成了个旧锡业长期缺乏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到个旧之后,云南锡业公司这个中国的锡业“老大”也几乎倒下了,曾被列入破产企业名单。在学会了如何开拓市场之后,个旧锡业再次焕发青春,成为同行业世界老大。但不管个旧锡业如何发展,20世纪50年代这段特殊的历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吕,邹启宇.个旧锡业“鼎盛时期”出现的原因和状况[C]//云南矿冶史论文集,1965:169.

[2]云南个旧锡业概况[N].云南政报,1950.

[3]陶培文.锡山铭记——共和国领导人的锡山情结[EB/OL].[2009-08-19]. 云南锡业集团网.

[4]沈志华.关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历史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83-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员会.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29.

[6]云锡志编委会.云锡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22,256,24,265,24,92,209,553,579,581-582,584,398-409,588-589,875,394,877.

[7]政协个旧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个旧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M].1992:30,35,37-37,3-5,5-6,63,14.

[8]政协个旧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个旧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M].1992:40,41.

[9]云南省志冶金工业志编篡委员会.云南省志:冶金工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20,173.

[10]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省情1949—1984[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546.

[11]孟宪章.中苏贸易史料[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584,612-613.

[12]云南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电力工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08-210,215,210-211,214.

猜你喜欢
苏联云南生产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