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思考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2014-03-06 11:42文洪睿董海珍
关键词:价值体系人文素质

李 强, 董 华,文洪睿,董海珍

(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大学生中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以及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状况

2012年6月,云南农业大学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涉及学校理工农文管法等学科,涵盖了大学一至四年级本科生。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有效率97%,符合调查统计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内容包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情况和接受情况。在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选择“一般性了解”的占67%,选择“不了解”占27%,选择“比较了解”仅占6%;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选择“一般性了解”占57%,选择“不了解”占29%,选择“比较了解”仅占13%;对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选择“一般性了解”的占48%,选择“不了解”占18%,选择“比较了解”占34%;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选择“一般性了解”的占44%,选择“不了解”占12%,选择“比较了解”占44%。在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情况调查中,对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追求目标”,选择“比较接受”的占58%,选择“说不清”占33%,选择“完全接受”仅占9%;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对自己很重要”,选择“说不清”的占32%,选择“比较接受”占30%,选择“完全接受”仅占38%;对于“当代最需要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选择“完全接受”的占69%,选择“比较接受”占26%,选择“说不清”的占5%;对于“八荣八耻应该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选择“比较接受”的占67%,选择“完全接受”占21%,选择“说不清”占22%。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并愿意接受,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真正了解,尤其是对于价值体系中的各构成部分的内容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知晓其逻辑结构;真正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愿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但不愿意其成为自己遵守的规范,这与十八大的要求更有很大距离。这是由于尽管这些年全社会和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仍然没有清醒认识,因此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接受和践行意愿并不强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精神内核,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探索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科技应用(确切说是技术应用)的泛化大大改变了物质世界、社会环境和人的思维。科技应用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好处同时导致社会的逐利欲望大大膨胀,实用与功利主义盛行,其极端表现就是假货横行、食品药品安全等的出现,在法治不彰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些社会现象极大消解了道德良知对人的规范,而这正是由于价值观混乱而导致的技术滥用的结果。此外,社会许多领域大量存在的因权力寻租导致的贪污腐败多发对社会公民的正直道德坚守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影响,从而使许多人认为道德良知常常与弱势群体相伴。作为社会的成员,大学生自然无法摆脱社会环境中的这些负面影响。

(二)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这是更为根本的原因。这可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教育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甚至脱节中看出。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多为宠爱,在其成长中,因其是独一个,又无兄弟姐妹,因此不懂孝悌,不知照顾和体谅人,缺乏怜悯情怀并且自私。而其置身于以应试教育为主轴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所接受的又是重视应试而忽视思想信念的跛足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由于社会中技术功利盛行、走捷径暴富、通过不法经营发大财时常未受惩处、拼爹等现象等的出现又湮失了人文精神和以理性和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科学精神,于是学生接受了许多急功近利和自私的思想。而在具体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让受教育者失去了通过对现象与观念之间理性的、互动性检视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机会,这又为错误观念渗入受教育者的头脑留下了机会。

如果教育跟不上,上述这两个方面又会不断地彼此影响,使人的生存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化。如果我们更深入地分析,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宏观的视野中来思考,就可以知道,造成大学生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足的种种原因,其实就是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科学精神的不足在高校学生中的反映。社会中种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人们缺少人文关怀和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而胡乱作为的结果。这些结果必然地影响到作为社会成员同时又是受教育者的学生,导致其成长中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不足。研究人员顺着这个思路,以同样方式对云南农业大学学生进行了题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问卷调查,结果同样亦喜亦忧。

云南农业大学在2012年6月以同样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题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问卷调查,结果亦喜亦忧。人文素质调查包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态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态度方面,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比不上自然科学”比较接受者占34%,不接受者占44%,“说不清”占22%;人文知识方面,从文、史、哲几方面调查,对《红楼梦》、《阿Q正传》、《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的作者,能答出4本者占42%,能答出3本者占39%,能答出1~2本者占19%;历史知识方面,能正确回答出“”秦朝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九一八事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的时间者占52%,但事件记不清楚,更谈不上从中得到启示;哲学素养最欠缺,34%不能基本正确地写出“物质”、“意识”概念;47%写不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在人文精神方面,有19%同意“有钱能使鬼推磨符合市场经济的现实”;对“公交车上需要让座”,有72%选择“主动让座”,有20%选择“希望他人让座”,有2%选择“当事情没出现”;对“干事情屡次遭遇挫折则应放弃”,选择“比较接受” 52%,选择“不接受”占42%,选择“说不清”占6%;对“如果碰见小偷在行窃,应想办法制止”,选择“比较接受”占84%,选择“不接受”占6%,选择“说不清”占10%。

调查显示,总体上大学生有较正确的人生观和一定程度自律能力,愿意自立自强和自尊自爱,有较强的明是非辨美丑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不足,对人文关怀缺少认识,社会责任感不强等,也是突出的问题。

科学素质调查包括科学意识、科学常识和科学精神。科学意识方面,关于科学的作用,87%的人“比较了解”, 13%的人“一般性了解”;在遇到问题时,82%的人选择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方法应对,11%的人选择凭以往经验解决,7%的人选择以其他手段解决;处理事情时,36%的人选择依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爱好,47%选择依客观规律,17%选择依他人意志;科学常识方面,选择“夷岛毒可以治疗糖尿病”者为82%,选择“夷岛毒可以治疗心脏病”者为7%;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除母婴传播外,还有?”这个问题,选择“血液传播”和“性传播”者达100%;科学精神方面,对于“面对可能弄清的科学原理时”选择“想办法弄清”为42%,选择“以后有机会再弄清”为46%,选择“不感兴趣”为12%;对于“扶乩、纸牌算命是否是科学?”选择“是”为16%,选择“不是”为67%,选择“说不清”为67%;对于“对于权威性的论断”选择“既然是权威性的,则无须怀疑”者为42%,选择“应理性地批判思维分析”占46%,选择“绝对批判”者为12%。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科学意识和较多的科学知识,但对一些新兴学科的应用不清楚,科学方法的应用很不足,科学精神相对缺乏,尤其缺乏涉及科学思维路径、推理规则和精确度的逻辑和统计常识,这些欠缺对于一个人形成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科学思维进而提高科学素养极为不利。从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方面看,通过提高人的科学素质来提高人的理性认识水平,进而培养出社会群体的理性,有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避免极端现象出现,培养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十分迫切。

归结起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不理想的原因,就是长期的不全面教育和负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的科学精神缺乏和人文精神丧失,从而使大学生不能科学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缺乏人文关怀。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同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是一体同向的关系。在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中,从信仰来看,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绝对的主导性力量。因此,十八大报告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列为一项重要目标。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序言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2]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涵了科学与人文两方面。法治、公正、和谐的基础就是以理性和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精神;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就是“民胞物与”、自利利他、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因此,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提高必定会培养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十八大提出的任务和《纲要》的要求可以看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养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要求、共同的覆盖面,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涵盖了对学生德才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因此,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分析可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可以通过以推进大学生素质培养为手段来进行。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方向。但它只有深入到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之中,内化到社会成员心中,实现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个人的价值认同的统一,实现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自我道德评价的统一,才能在社会中确立其核心地位,发挥主导功能。”[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最终必须落脚到每个人的言行。大学生言行的维度和方向不仅是其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高低的鉴照,而且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程度。并且,以学生言行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依据易于操作和监测。再考虑到高校有较为广阔的实践平台(校内和校外,从城市而延伸到农村),于是,可拟定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以及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科学素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纲要》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操作上,则可制定和颁布学生综合素质规范(规范应涵盖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规范的条目应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纲要》的要求)作为学生的思想行为指南,规范应包括学生健全发展所必需的在观念、知识、能力、性格、意志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出台综合配套措施,以强制、激励、引导、深化、评价、监督等手段来保证规范的有效实施。

(一)在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时注意彼此的互相参透

高校教育中应改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力求二者的统一,在人文教育中加入科学养分,在科学教育中加入人文关怀。通过这种改变求得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交融于受教育者自身、以人文精神指导的科学方法和以理性思考为基础的人文关怀能为受教育者自觉运用,并进而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崇高理想、肯实干的建设者。

(二)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行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就有机会通过身体力行,将在家庭、课堂所得到的观念对照社会现实和自我实践状况进行理性和深入思考,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健全和夯实思想基座,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不良现象,坚定正确的理想与信念。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参考

1.通过专题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

为了使学生愿意相信并真正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教室和校园网络两个环境,以24字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素质要求为内容,从逻辑角度向学生解析其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关联性。由于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素质培养二者的要求和规定都指向了一个人健全发展所需的基本信念、人生方向、智慧和能力几个方面,因此可从这几方面开展教育。其次,以互动方式通过分析讨论深化认识。通过这种专题教育,使大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对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它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2.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规范并通过讲解让学生愿意以规范要求自己

学校可将规范印发到个人,组织学生学习并安排专人讲解,使学生对以规范的方式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宗旨、思路和途径有详细的了解和真正的理解,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相互交流,让学生理解原则,掌握规范,并愿意以之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言行。

3.以强化教育教学环节来践行核心价值观

通过强化教育教学环节的管理工作是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的成绩构成、评奖助学金等都会以个人综合测评分数作重要依据,而且学生都重视自己的综合测评分数,因此,可将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作业完成、诚信考试情况和教学实习等考察情况纳入规范并计入综合测评考核,这样就可强化学生以遵守规范来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识。严格做到考核面前人人平等,遵守规范没有特权,实施处罚没有例外。这些措施会使学生自觉接受监督,逐渐增强自律意识,以善思提升自己、以标准要求自己,以业绩成就自己,以被人接纳、认可和称许告慰自己,促使核心价值观在强化管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

4.以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高校作为全社会的文化高地,当以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己任。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想道德、有社会担当、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才。高校要通过建设具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来催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促进行学生对规范的执行以践行核心价值观。在此过程中,以党员为先锋和模范,以学生社团为主轴和平台,以校园志愿者监督团队为保证,以人文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为深化。

(1)学校可要求党员学生作好表率,带头学习提高,带头遵守规范,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他人,带头弘扬正气。将党员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情况直接与党员考核挂钩。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过程中,将他们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情况和模范遵守规范的情况作为发展他们成为预备党员的必备条件。

(2)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它们以健康向上而富有特色的活动彰显自己的宗旨,展示社团成员的价值认同,增长学生才智,锻炼学生胆识,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丰富校园文化。在推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和践行过程中,要紧紧抓好对它们的管理,发挥好学生社团干部的作用,对他们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出基本要求。在各社团章程中,要把践行核心价值观写入指导思想;将较好践行核心价值观和遵守规范作为接纳新成员的必需条件;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主题活动。

(3)学校可招收党员学生成立校园志愿者监督团在全校进行监督,将违反规范要求的人和事告知全校,受通报学生将被扣减其综合测评分数且不得参与各类评比。这些做法预期将使校园中不和谐现象大大减少。

(4)通过校内展览、校园网络等方式定期举办科学精神、科普知识和中西人文知识宣传活动,以鲜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关注与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和“问”的习惯以及质疑的勇气和释疑的精神,既开阔其思维,又培养了其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核心价值观。

(5)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平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然会延伸到学校之外,这种校外的践行又必然有力地强化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尤其是在校外获得的科学技术实践知识和人生经验会极大地丰富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高校有较多的校外教学研究实践平台,包括一些合作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研与培训中心、合作示范园区、创新实验区和校外实习基地,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类基地参与教学科研实习实践,与现场各行的许多普通劳动者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做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又可增进学生对人民的了解,既增长才干,又培养其人文情怀。此外,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体认鲜活史实,深刻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认识到道路决定出路的必然性,应更加珍惜美好生活,增强对先贤的敬仰,既能培养其家国情怀,又可强化其报效国家的愿望。能这些措施使学生体会和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遥远,而是可以触摸、鲜活实用的,从而更愿意真心诚意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以经常性监督考评制度的实施来推动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制度的一个突出作用就是框范和监督人和组织的行为。好的制度以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为底座,其有效实行使人为善弃恶。制度的权威在于执行,执行效果好坏在于是否受到监督。为使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收到长久实效,制定和实施监督考评制度来营造竞争环境,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组织不定期现场巡检与定期考评,并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

通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努力创新,扎实推进,就一定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 [2012-11-0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2010-07-29]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3]唐凯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1): 6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3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人文素质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